《资治通鉴》——王珪劝太宗释美人儿

文摘   2024-09-06 13:18   广东  

(第504篇)


【历史事件】


十二月,壬午,以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

上尝闲居,与珪语,有美人侍侧,上指示珪曰:“此庐江王瑗之姬也,瑗杀其夫而纳之。”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

上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何问是非!”

对曰:“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之也。”

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


628年某日,李世民召见黄门侍郎王珪,闲谈间他侧目一瞥,指着身旁侍立的美人问道:“爱卿,可知这位佳人是谁?”


王珪注目一望,随后答道:“此女子乃宫中新晋美人。”


李世民笑着对王珪道:“你定是不识此女,她乃庐江王李瑗之爱妾。昔日李瑗杀害其夫,强留此女于侧。李瑗之残暴至此,岂能长久?他的败亡,实乃必然。”


庐江王的小妾,因美貌被李瑗所纳,后又得李世民青睐。王珪对美貌不以为意,却对李世民此举深感不妥。他急切向李世民发问:“陛下以为庐江王纳她为妾,此事妥否?”


李世民微微皱眉,对王珪的话语感到不悦:“庐江王既已斩杀其夫,又将其妻占为己有,你竟问及朕此举是否妥当,实乃不解。”


李世民对庐江王的做法并不认同,他坚信王珪能理解自己的立场。而王珪的初衷并非寻求答案,而是想向李世民叙述一段故事,传递深意。

先秦时期,齐桓公在齐国游历,偶遇一片古城遗址。他好奇询问,得知此乃昔日郭国故都之废墟。桓公追问其缘由,当地百姓述说,郭公昔日偏爱善人,却厌恶恶人,终致此地荒废。


齐桓公听闻此事,心中困惑不已,郭国何以至此?当地人解释道,郭公虽喜爱善人却未能亲近,厌恶恶人又未能疏远,这般矛盾致使国家走向衰亡。


王珪向李世民叙述完故事后,又补充道:“陛下,现此美人伴您左右,臣揣测您或赞同庐江王之行径。若陛下不然,明知其非而行之,岂非明知故犯,知恶不去乎?”


李世民听取了王珪的建议,心怀喜悦地接纳了这一忠言。他下令释放那位美人,使她得以与家人团聚,此举彰显了他的明智与仁爱。


【我的感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雄都难过美人关。卢江王李瑗杀了美人之夫,将美人据为己有。


如今,庐江王李瑗反叛败亡,唐太宗又将这美人据为己有。


李瑗本是李渊的堂侄,是李世民的堂兄弟,性格比较怯懦,没有将帅之才,曾与李建成走的比较近。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招李瑗入京觐见。李瑗内心恐惧,怕有不测。


李瑗身边的将军王君廓就挑唆李瑗谋反。其实,王君廓是想抓了李瑗邀功请赏。


李瑗非常信任王君廓,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谁知却中了王君廓的奸计。李瑗一起事,就被王君廓抓个正着,并被勒死。


王君廓为了讨好唐太宗李世民,还把李瑗抢来的美人献给唐太宗李世民。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别人的缺点,清清楚楚,但对自己的缺点,总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人为我们指出来,我们也未必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


王珪本意想劝唐太宗不要沉迷于美色,但不好直接开口,就先问太宗:“陛下以为庐江王纳她为妾,此事妥否?”


唐太宗觉得王珪问了一个不必回答的问题,一个人杀了女子的丈夫,又把她纳妾,这样的事情对这个女子简直太残忍了。


王珪一听唐太宗的高论,知道太宗进了自己的套子了,就给太宗讲了郭国灭亡的故事。


原来郭国的国君郭公是一个说到却做不到的人。郭公虽喜爱善人却未能亲近,厌恶恶人又未能疏远,这般矛盾致使国家走向衰亡。


唐太宗一听会影响到国家灭亡,就来精神了,想听王珪再说道说道。


王珪一看唐太宗的表情,就知道时机已到,就说:“陛下你现在留这美人在身边,臣私下揣测您可能赞同庐江王的所为,不然,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就是明知故犯,知恶不去吗?”


唐太宗闻言,一拍大腿,高兴地说:“多亏爱卿提醒,不然朕又犯错误了。”


随后,唐太宗下令释放那位美人,使她得以与家人团聚,此举彰显了他的明智与仁爱。


其实,这美人也是按正常流程籍没入宫的,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钦点的,也谈不上唐太宗将其抢来据为己有。


可是,唐太宗不是一般人,一听王珪的这番提醒,马上清醒过来,赶紧把美人打发走,以免自己不小心被美色迷惑。真不愧是千古一帝,无人能及啊!


我是陈丽萍,专注保险19年,纯净素食11年,持续写作1407天;如果你也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真诚的邀请你一起来写作,一起相约写7年;扫码加微信,暗号:一起写。

身在险途
一位专注保险18年的寿险从业人员,与你一起分享人生的点点滴滴。人生旅途,风风雨雨,风险难料,不可不防。如果有保险为你和家人保驾护航,你的人生将会遇险不惊,从容淡定,在人生的大海上胜似闲庭信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