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朝宰相王珪与诸位大臣相比的经典自评

文摘   2024-09-18 17:54   广东  
(第515篇)

【历史事件】

诸宰相侍宴,上谓王珪曰:“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上深以为然,众亦服其确论。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

一次,唐太宗对王珪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

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

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

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

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

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

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

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

【我的感悟】

王珪真是厉害,当着唐太宗的面,当着各位大臣的面,能够客观中肯地评价自己和各位大臣之间的差别,而且能够得到被评价大臣的认可,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大臣的贤能事迹:


一、房玄龄

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房玄龄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房玄龄不嫉贤妒能,为李世民推荐了很多人才。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为大唐精简吏治,完备典章制度,为大唐初期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房玄龄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人们都称他为良相。

房玄龄临终之时抗表进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句丽。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对房玄龄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

李世民曾经把房玄龄比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所以正如王珪的评价:房玄龄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


二、李靖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史家赞道:“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

(620年),李靖随从李世民东进,虎牢之战中击灭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

为了削平南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重庆奉节)平定萧铣。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李瑗出谋划策,一举击败蛮兵,俘虏甚多。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

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

李渊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任。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颇为重视,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

李渊命令李孝恭“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

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李渊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

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

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

李靖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

李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于十月返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在清江与萧铣的骁将文士弘所率的数万精兵相遇。李孝恭没有听取李靖“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冒然出站,被文士弘打得大败而逃。最后,还是李靖来收拾残局,转败为胜。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

李靖又击败萧铣的骁勇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

战争中缴获了大批舟舰,李靖却让李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以疑惑下游的敌军以为江陵已被攻破,不敢前来援助。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

由于李靖劝阻诸将领不要烧杀抢掠,不要虐待投降的将领和士兵,没有给城内的老百姓带来屠城的灾难。

李靖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他的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

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宽大处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因其战功卓著,李渊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李渊的倚重。战事刚一结束,李渊即擢任李靖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

在李靖的安抚治理下,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

李靖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农民起义军辅公祏(shi)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勣等七总管东下讨伐。

李孝恭采用同李靖的策略,大败辅公祏的大将冯惠亮,辅公祏大惧逃走,最后均被擒获,江南之乱终于平息。

李渊设立东南道行台,为了嘉奖李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行台被撤销后,又任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渊十分钦佩李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时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李靖被调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李靖为定襄道(《旧唐书》作代州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

颉利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

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jian)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颉利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李世民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李靖等灭亡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唐朝的疆域大为扩展,得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李靖被擢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实际的宰相,地位仅次于左仆射房玄龄。

这正如王珪所评价:李靖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


三、温彦博

温彦博善于言辞,每逢御前答对、宣读诏命,他都声调清朗,响彻殿堂,进退举止,雍容不迫,仿佛事先背好。

唐高祖曾宴请群臣,命太宗宣诏,又问侍臣道:“比起温彦博来如何?”

这就如王珪的评价:温彦博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


四、戴胄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在进入东上阁时,没有解下佩刀,违犯了卫禁律。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yi)判定:“监门校尉失职,罪当处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入宫,罚铜二十斤。”

戴胄却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与无忌佩刀入内,都是一时疏忽所致。陛下若念无忌有功,从轻处置,非法司所该管。如果依法处理,仅罚铜二十斤,恐怕未必合理。”

太宗说:“法律乃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怎能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而不执行?”乃命重新议罪。

封德彝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戴胄又道:“校尉因无忌而获罪,根据法律,处置应当从轻。至于说到他们的过错,其实是一样的。我认为应该改判。”

太宗于是免除了校尉的死罪。

面对皇亲国戚,戴胄一样如王珪评价:能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五、魏征

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

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尽管李世民对魏徵的尖锐批评一时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徵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对其进言多所采纳。

李世民曾把魏徵比作良匠,把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矿石里,它之所以称贵,是由“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所以,王珪对魏征的中肯评价: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


五、王珪

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不称太宗心意,受到责怪。

王珪与温彦博谏道:“孝孙乃是高雅之士,您让他去教宫女,进而又责怪于他,臣认为与礼不和。”

唐太宗大怒:“朕将你们视为心腹,你们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

温彦博急忙谢罪。

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责怪我,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这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

太宗默然。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王珪能辨别清浊,疾恶奖善。他能坚守原则,不因为太宗发怒而改变立场。他相信自己心底坦荡无私,一定能为祖孝孙讨个公道。


我们从史实可以看到,王珪对各位大臣和自己的评价非常中肯到位,各位大臣也没有表面上附和心里却不以为然。


大唐帝国朝堂上一片正气,各位大臣忠正率直,是大唐的福气,也是唐太宗表率工作做得好。


我是陈丽萍,专注保险19年,纯净素食11年,持续写作1419天;如果你也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真诚的邀请你一起来写作,一起相约写7年;扫码加微信,暗号:一起写。

身在险途
一位专注保险18年的寿险从业人员,与你一起分享人生的点点滴滴。人生旅途,风风雨雨,风险难料,不可不防。如果有保险为你和家人保驾护航,你的人生将会遇险不惊,从容淡定,在人生的大海上胜似闲庭信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