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小毛病”的大讲究
胆囊良性疾病诊疗知多少
优秀科普责任人丨宋黎明
在我们的身体里,胆囊虽小,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像一个“胆汁储蓄池”,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在我们进食高脂肪食物时,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然而,胆囊也会出现一些良性疾病,给我们的健康敲响警钟。
一、胆囊结石是最为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之一。
它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成分比例失调有关,就好比一杯原本均匀混合的溶液,因为某些成分的“抱团”,逐渐析出结晶,日积月累形成结石。有些患者的胆囊结石可能安静地存在多年,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这种无症状的结石被称为“安静的石头”。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时还会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这是因为胆囊收缩,结石移动刺激胆囊黏膜或胆管所致,这种疼痛被形象地称为“胆绞痛”。
二、胆囊炎常常与胆囊结石相伴相生。
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或者胆囊管梗阻导致胆汁排出不畅,继发细菌感染,就会引发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黄疸。而慢性胆囊炎则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相对缓和但容易反复,就像一个“慢性子的麻烦”,时不时出来困扰患者。
对于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断,医生通常会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饮食习惯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触诊按压右上腹,看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辅助检查中,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就像给胆囊拍了一张“照片”,能够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结石的位置和数量等信息,而且操作简便、无创伤、价格实惠,是胆囊疾病诊断的“得力助手”。此外,CT、MRI 等检查也能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在治疗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胆囊良性疾病都需要立即手术切除胆囊。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复查超声,了解结石的变化情况以及胆囊的功能状态。但如果结石直径较大(超过 2 - 3 厘米)、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增厚钙化或者出现过胆绞痛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就像通过几个“小钥匙孔”解决胆囊的大问题。对于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首先会采取禁食、抗感染、补液等保守治疗措施,缓解炎症症状。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胆囊的具体情况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胆囊良性疾病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就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胆囊健康,让身体的这个“小器官”继续正常运转,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健康科普|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