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撰文 | 夏志蕊 王颖雯 闪光余 朱丽君 刘爽 曹玉香
编辑 | 孟美瑶
校对 | 朱丽君
背景介绍
机体内的胆固醇稳态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调控网络,其由多种组织协同调控,以维持膳食来源的胆固醇吸收、重新合成和胆汁清除、排泄之间的平衡。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LDL-C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CVD是迫在眉睫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有30%以上的死亡是与CVD相关的。膳食胆固醇和胆囊胆固醇均由肠细胞顶端表面的NPC1样(NPC1L1)蛋白吸收,并被包装成乳糜微粒释放到淋巴管中,最终进入体循环。乳糜微粒携带的甘油三酯(TGs)被外周组织水解和吸收,而乳糜微粒残留物则被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部位——肝脏吸收。在肝脏中,不管是内源性合成还是外源性获得的胆固醇,都以包含载脂蛋白B (APOB)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s)形式分泌到血液里,循环中的VLDL再进一步代谢为低密度脂蛋白(LDL),而LDL颗粒通过LDL受体(LDLRs)从血浆中清除。外周组织中过量的胆固醇可以以包含载脂蛋白A1(APOA1)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形式被运输回肝脏。此外,肝脏中多余的胆固醇则以游离胆固醇或胆汁酸(BAs)的形式通过胆汁分泌随粪便排出。
图 血浆脂蛋白的转运与转化
拓展阅读
胆固醇稳态
胆固醇稳态(Cholesterol Homeostasis)是有助于维持生物体内胆固醇内部平衡状态的机制。胆固醇是人体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可以在体内合成,并且受到高度调节,这种复杂分子的生物合成从乙酰辅酶A(乙酰CoA)开始,涉及近30种酶促反应。并且胆固醇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合成胆汁酸、脂溶性维生素和甾醇类激素等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前体物质。胆固醇稳态发生紊乱在多种疾病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心血管疾病 (CVD)、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其中脂质(主要是胆固醇酯)在内皮层下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内的积累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有研究表明LDL渗入血管壁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驱动因素,内皮细胞上的一个受体—SR-B1能主动吸收血液中LDL,然后再将吸入的LDL从细胞的另一侧排出,使其在血管壁内积累。已知维持胆固醇稳态取决于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摄取、外排、运输、储存、利用/排泄,肝脏作为胆固醇代谢的中心器官,直接影响着机体全身胆固醇代谢稳态。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降低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保护心血管系统,预防心血管事件。现阶段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降低血浆TC和LDL-C的水平,以预防或减少CVD。然而,他汀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和不耐受,主要表现在肌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炎及严重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是比较罕见的,且多发生在合并多种疾病和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横纹肌溶解常表现为CK(磷酸激酶)显著升高,可能伴有血肌酐升高,且常伴有肌球蛋白尿和肌球蛋白血症,并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这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药物,近期有研究发现非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例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并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能更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详见:Nature Metabolism:胆固醇代谢紊乱,RBFOX2来理清
参考文献:
[1] Duan, Yajun et a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 7,1 265. 2 Aug. 2022
[2]林洁,陈玉霞,章卫平.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9):737~743.
小肠是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膳食中胆固醇含量增加时,小肠吸收胆固醇的量也会相应增加。然而,这种增加的吸收量会反馈性地抑制小肠自身的胆固醇内源合成,从而维持胆固醇的稳态。这是因为小肠细胞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当外源性胆固醇摄入增加时,它会降低自身合成胆固醇的需求。另一方面,肝细胞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它们能够利用乙酰辅酶A等原料合成胆固醇。尽管膳食胆固醇对小肠胆固醇内源合成有抑制作用,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其对肝细胞的胆固醇内源合成作用有抑制功能。猜测这是因为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激素、酶和营养状况等。
拓展阅读
胆固醇从头合成
所有哺乳动物细胞均能进行胆固醇生物合成,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与相邻的脂质相互作用以调节双层膜的刚性、流动性和渗透性。此外,胆固醇可以结合许多跨膜蛋白,有助于维持或改变它们的构象。胆固醇还与许多甾醇转运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胆固醇运输并调节其亚细胞分布。胆固醇还通过酶促和非酶促途径产生各种氧甾醇,其中一部分可以被进一步代谢成胆汁酸,通过胆汁分泌排出。
从头合成胆固醇涉及20多步,主要分为四部分:甲羟戊酸的合成、异戊二烯的合成、角鲨烯的合成和角鲨烯转变为胆固醇。详见Journal of Hepatology:不走寻常路的胆汁酸: NASH驱动HCC的幕后推手。参与胆固醇合成的大部分酶位于内质网(ER)的膜中。其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角鲨烯单加氧酶(SM)作为限速酶,具体合成过程如图所示。除了从头生物合成外,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携带的胆固醇还可以被极化细胞(如肠细胞或肝细胞)基底表面的LDL受体(LDLR)吸收,同时游离胆固醇也可以被肠道中的肠细胞从膳食来源吸收,肝脏中的肝细胞可以从胆管中的胆汁中吸收。
参考文献:
[1] Luo J, Yang H, Song BL.Nat Rev Mol Cell Biol. 2020;21(4):225-245.
有研究表明胆固醇合成和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调节着循环胆固醇水平,以应对饮食或胆固醇干预。然而,负责协调胆固醇吸收和合成之间平衡的特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精确地调节平衡,仍然知之甚少。但又因为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弥补该区域的空缺非常重要。近期发表在Cell的一篇名为“A gut-derived hormone regula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的文章鉴定了一种在人类中由C7orf50和在小鼠中由3110082I17Rik编码的尚未被识别其功能的激素,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肠抑脂素(Cholesin,其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Cholesin是由于肠道对胆固醇的反应而分泌的对抗胆固醇的激素,它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和VLDL的分泌,从而导致循环胆固醇水平的降低。此外,Cholesin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体rs1007765可促进Cholesin的表达,并与人类循环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本文表明,Cholesin通过结合其受体GPR146 (G蛋白偶联受体146,一种先前有研究表明的可以参与调节胆固醇代谢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中的孤儿受体(小编注: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是指一些与其他已确认的受体结构上明显相似,但其内源配体还未发现的受体。GPCR是个庞大的蛋白家族,目前人们已知的有800多种,其中约100多种是“孤儿受体”),抑制蛋白激酶A(PK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 (ERK1/2)的信号传导,以及SREBP2控制的胆固醇合成。因此,胆固醇-GPR146轴是肠道吸收胆固醇和肝脏抑制胆固醇合成之间的分子联系。由于Cholesin具有降低循环胆固醇水平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Cholesin有望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4.Cholesin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结果
1
为了研究肠道胆固醇吸收与肝脏胆固醇合成之间的潜在协调关系,研究人员将小鼠禁食过夜,然后饲喂含0.02%胆固醇的普通饮食(RD)或1.25%高胆固醇含量的西方饮食(WD)。在该实验中,含1.25%胆固醇的高胆固醇饮食可提高胆固醇的总吸收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胆固醇吸收对胆固醇合成的抑制作用。与RD饲喂相比,WD饲喂增加了肠道内胆固醇水平,表明肠道内胆固醇吸收增加(辅图1A)。然而,肝脏和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直到喂食4小时后才受到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小编注:之前有研究表明在外源高胆固醇摄取的调节下,小鼠自身的胆固醇合成减少,导致喂食4小时肝脏和血浆中的胆固醇才受到影响)(辅图1A)。在WD饲喂后肠道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同时,肠道中胆固醇合成标志物Hmgcr的表达下调(辅图1B),这表明了胆固醇作为其自身合成调节器的负反馈机制。并且无论是mRNA还是蛋白水平,RD和WD喂养后肝脏Hmgcr的表达均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随后又恢复,其中WD饲喂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辅图1B)。这些结果表明,除了胆固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调节肠道胆固醇吸收后的肝脏胆固醇合成。随着时间的推移,HMGCR表达的增加可能归因于进食诱导的SREBP2激活和HMGCR蛋白水平的转录后调控。
辅图1 Cholesin的相关表征
2
胆固醇是通过在肠上皮细胞顶端表面的NPC1L1进行吸收的。研究人员假设胆固醇吸收诱导的Cholesin可能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构建了Cholesin-GFP敲入小鼠,并将它们与Apoa1-mCherry敲入小鼠杂交(小编注:Apoa1是肠上皮细胞的一种标记蛋白。肠上皮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组织,由重复的隐窝绒毛单位组成,在不同的绒毛区域可能依次表达着不同的功能,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文章“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Single Enterocytes Uncovers Broad Zonation along the Intestinal Villus Axis”将小鼠肠绒毛底部至顶部之间五等分,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RNA-seq和scRNA-seq得到了沿肠绒毛基因表达的综合空间图,隐窝之上的绒毛底部是应答菌群的“抗微生物区”,之后的肠上皮细胞顺序性表达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肽、脂肪转运/吸收的相关基因(主要有Apobec1、Apob、Apoa4、Apoa1和Npc1l1)。因此,Apoa1虽然在肝脏中也高度表达,但是由于肠上皮细胞不同区域表达基因的富集情况不同,Apoa1也可以作为肠上皮细胞顶端区域的marker)。结果显示,Cholesin-GFP与APOA1-mCherry共定位(图2A),这表明Cholesin在肠细胞中表达。为了研究胆固醇是否直接影响Cholesin分泌,研究人员评估了在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细胞)中不同胆固醇水平对稳定表达Flag标签的Cholesin分泌的影响。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增加,研究人员观察到Cholesin水平在培养基中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升高(图2B)。此外,HCT116细胞中NPC1L1的敲低(KD)破坏了胆固醇吸收和Cholesin分泌(图2C,辅图2A、B)。这些结果共同表明,NPC1L1介导的胆固醇摄取刺激Cholesin分泌。
为了证实小鼠Cholesin分泌需要依赖NPC1L1的胆固醇摄取,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方法:使用NPC1L1抑制剂衣折麦布(小编注:NPC1L1是一种跨膜蛋白,对于肠道胆固醇吸收是必需的,其主要通过囊泡内吞作用摄取膳食胆固醇。首先,胆固醇与NPC1L1的氨基末端结构域结合,诱导其羧基端与质膜分离,从而暴露出其内吞基体Y1306VNxxF(x代表任何氨基酸)以供NUMB蛋白识别。NUMB招募AP2/网格蛋白生成囊泡,启动胆固醇的内吞。与此同时,NPC1L1还会和Flotilin-1/-2相互作用形成富含胆固醇的膜微域,将胆固醇和其他甾醇转运通过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运送到肠上皮细胞内,使NPC1L1能有效招募大量的胆固醇内吞进入肠道,这是另一种独立于AP2但与其协同作用的内吞途径,更加详细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依折麦布对于NPC1L1的抑制一方面通过结合NPC1L1的胞外区C环第61位氨基酸来抑制其构象变化,阻止Y1306VNxxF解离和NUMB的招募;另一方面通过破坏NPC1L1和Flotilin-1/-2形成胆固醇膜微域,从而减少食物中以及胆汁中胆固醇的小肠吸收,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和 NPC1L1的基因敲除。结果显示,衣折麦布治疗和NPC1L1敲除均能有效阻断肠道胆固醇吸收和Cholesin分泌(图2D、E,辅图2C-F)。以上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均说明阻断NPC1L1抑制胆固醇诱导的Cholesin分泌。
为了研究胆固醇是如何刺激Cholesin分泌的,研究人员用各种阻断分泌途径的化学物质处理细胞(小编注:研究人员给HCT116细胞添加不同的分泌抑制剂从而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的Cholesin含量,其分泌抑制剂包括:(1)brefeldin A(5ug/ml):可破坏高尔基体的结构并抑制其功能,进而特异地阻断蛋白质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运;(2)glibenclamide(50uM):直接结合并阻断KATP的SUR1亚基并抑制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FTR,诱导膜离子通透性干扰线粒体功能;(3)GW4869(10uM):中性鞘磷脂酶N-SMase的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和非竞争性,可抑制外泌体合成/释放;(4)manumycin A(10uM):一种抗生素,通过靶向抑制Ras/Raf/ERK1/2信号转导从而抑制外泌体生物发生及分泌)。结果显示,一种可以抑制外泌体生成和释放的药物GW4869在胆固醇处理后可以显著减少Cholesin分泌(辅图2G)。此外,通过对释放的外泌体进行免疫印迹(IB)实验结果证明了Cholesin确实在外泌体中富集(辅图2H)。此外,用蛋白酶K处理释放的外泌体导致Cholesin和CD81(一种外泌体跨膜标记蛋白)的消失,而肿瘤易感基因101 (TSG101,一种外泌体腔内标记蛋白)得以保留(辅图2I、J)(小编注:蛋白酶K可以降解外泌体膜上蛋白和与其直接接触的蛋白,而不能酶解包含在完整外泌体内部的蛋白,说明Cholesin结合在外泌体膜上)。以上结果表明Cholesin是通过外泌体分泌的。
图2 NPC1L1介导的胆固醇摄取增强Cholesin分泌
辅图2 NPC1L1敲除的HCT116细胞和小鼠的相关数据
3
Cholesin调节人血浆胆固醇水平
Cholesin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Chr7)的p22区域,该区域与各种人群中的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位于Cholesin基因3’末端附近的两个特异性SNPs rs10236293和rs1007765与血浆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图3A,辅表4)。为了确定Cholesin和血浆胆固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六百人的血浆Cholesin和胆固醇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血浆Cholesin水平与总胆固醇(TC)水平(p < 0.0001)、LDL-C水平(p < 0.0001)呈负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 = 0.1875)(图3B、C,辅图3A-E,辅表5)。此外,血浆Cholesin水平与TG水平呈负相关(p = 0.0438)(图3D)。Cholesin与APOB呈显著关联(图3E,辅图3A、F,辅表5)。以上数据为表明Cholesin和血浆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证据。
接下来,研究人员研究了两个已鉴定的SNPs(rs10236293和rs1007765)是否影响血浆Cholesin和胆固醇水平。结果显示,在多个细胞系中发现这两个SNP都定位于顺式调控元件(CREs)。两种CREs均对DNase I表现出超敏反应和对表观遗传修饰如H3K4me3和H3K27ac的富集(小编注:此处是利用了3DSNP数据库进行分析,3DSNP是一个集成数据库,通过探索人类非编码区突变在基因和调控元件之间的远端相互作用来注释突变,包括染色质状态、组蛋白修饰、DNaseI超敏感位点以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从而可推断SNPs在promoter、enhancer或conservation的得分。首先,两个SNPs预测均定位于CREs,CRE2表现出DNase I的超敏反应以及两者对于H3K4me3和H3K27ac的富集,说明染色质构象开放激活了基因表达,而3DSNP中分析得到的位置权重矩阵图表明两个SNP位于增强子内),这表明开放的染色质构象激活了基因表达(图3F,辅表4)。研究人员对基因表达数据的进一步挖掘表明,这两个SNP都位于增强子区域(图3F)。对人体数据分析显示,携带任一SNP的个体表现出血浆Cholesin水平升高,血浆TC和LDL-C水平降低(图3G-I,辅图3A、G,辅表5)。
图3 Cholesin调节人体血浆胆固醇水平
4
Cholesin敲除增加肝脏胆固醇合成和VLDL分泌
根据Cholesin与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Cholesin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Cholesin IKO小鼠在喂食RD或WD的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均表现出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增加(~20%)(图4A),同时血浆TG水平也略有升高(图4A),这与人类血浆Cholesin升高与较低胆固醇水平相关的遗传研究结果一致,相应地,Cholesin IKO小鼠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而体重、脂肪量、食物和水摄入量、呼吸交换比(RER)、运动和血糖水平未受影响(图4B,辅图4A-F)。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小编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是专门用来分离蛋白质、多肽及多核苷酸的系统,是由经典的液体柱层析引入气相色谱理论,并且对相体进行了改革,它不但保持了HPLC的快速、高分辨率等特性,而且还具有柱容量大、回收效率高及不易使生物大分子失活等特性。因此在近年来在分离蛋白质、多肽及寡核苷酸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血浆脂蛋白显示,Cholesin IKO小鼠的HDL-C、LDL-C和VLDL-C均升高(图4C)。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Cholesin缺乏会导致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
Cholesin IKO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肠道胆固醇吸收增强、肝脏胆固醇合成、VLDL分泌增加、组织摄取清除率降低以及胆汁和胆固醇的胆道排泄改变。然而,WT与KO小鼠之间脂肪量、食物摄入量和肠道TC/TG含量相似,这表明小鼠之间存在相似的肠道吸收(辅图4A-G)。因此,研究人员通过给小鼠口服一定剂量的橄榄油而开展了脂质耐受性试验,评估了乳糜微粒分解代谢率,结果显示在Cholesin IKO小鼠中没有受到影响(辅图4H)。在Cholesin IKO小鼠中,胆囊胆固醇、BA水平或粪便TC/TG含量无显著差异(辅图4I、J)。此外,参与HDL生物合成的Apoa1和Abca1以及参与胆囊胆固醇分泌相关的Abcg5和Abcg8的肝脏mRNA水平在Cholesin IKO小鼠中没有受到影响(辅图4K)。总之,以上结果表明,肝脏胆固醇合成和VLDL分泌的增加可能导致Cholesin IKO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
接下来,研究人员检测了胆固醇合成基因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Cholesin IKO导致饲喂RD和WD的小鼠肝脏中SREBP2活性和胆固醇生成基因表达增加(图4D、E)。值得注意的是,胆固醇生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在WD喂养的小鼠中较低,这表明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此外,Cholesin IKO小鼠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强(图4D、E)(小编注:VLDL主要由TG、胆固醇、磷脂和载脂蛋白构成,其中TG一部分来源于脂肪酸合成,因此参与脂肪酸合成的基因表达上升可能是由于VLDL的分泌增加)。为了评估Cholesin是否影响VLDL分泌,研究人员给小鼠注射了poloxmer-407(一种脂蛋白脂肪酶抑制剂),从而抑制外周VLDL和TG水解,并监测血浆TC和TG水平。结果显示RD和WD喂养的雄性和雌性小鼠的TC和TG分泌均显著提高(图4F)。同时,在Cholesin IKO小鼠中,VLDL颗粒上的结构蛋白APOB的分泌显著增加(图4F)。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由于TC/TG合成速率的增加导致了VLDL分泌的增加,因为参与肝脏VLDL组装和分泌的基因,如Mttp、ApoB、Dgat1、Dgat2和Sort1的mRNA水平在Cholesin WT和IKO小鼠中是相似的(辅图4K)。总之,这些结果表明Cholesin的缺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增加肝脏胆固醇合成和VLDL分泌而升高血浆胆固醇水平。
图4 Cholesin缺乏提高肝脏胆固醇合成和VLDL分泌
辅图4 Cholesin敲除对代谢的影响
5
GPR146是Cholesin的受体
图5 GPR146是Cholesin的受体
辅图5 Cholesin受体GPR146的鉴定
6
Cholesin以GPR146依赖的方式抑制胆固醇合成
GPR146作为Cholesin受体,但Cholesin是否通过GPR146抑制小鼠胆固醇合成尚不能定论。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多次注射Cholesin到小鼠体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Cholesin注射降低了WT (Gpr146fl/fl)小鼠的胆固醇生成基因表达、肝脏胆固醇含量和血浆TC水平(~ 15%)(图6A-D,辅6G)。此外,Cholesin降低了TG水平,但对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影响(辅图6H-K)。先前有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水平主要受肝源性GPR146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测试了腺病毒介导的WT和Mut GPR146表达对肝脏特异性Gpr146 KO (LKO)小鼠胆固醇合成的影响。与先前的结果一致,Gpr146 LKO小鼠表现出胆固醇合成、血浆TC水平(~ 15%)和血浆TG水平的降低(图6A-D,辅图6H-L)。重要的是,Cholesin对Gpr146 LKO小鼠胆固醇合成和血浆TC水平的抑制作用被减弱(图6A-D)。然而,感染WT GPR146表达病毒则恢复了Cholesin对TC和TG水平的抑制作用(图6A-D,辅图6H-L)。综上所述,GPR146对于Cholesin降低胆固醇合成至关重要。
图6 Cholesin通过GPR146抑制胆固醇合成
辅图6 Cholesin抑制胆固醇合成
7
Cholesin可以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图7 Cholesin可以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辅图7 Cholesin减少肝脏脂质累积
总结
机体内的胆固醇调节对于维持机体代谢的相对稳定至关重要,胆固醇稳态的调节会涉及到多种器官组织的代谢通路的变化。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升高,并同时关系到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通过寻找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进而有效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4002265?via%3Dihub
φ(≧ω≦*)♪
喜欢我们吗?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我们吧~
๑乛㉨乛๑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往期推荐”
代谢学人 The metabolist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精彩不断
了解更多科研知识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