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各区校高二上学期期末书序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徐汇·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儒讥墨以尚同、兼爱、尚贤、明鬼①,而孔子畏大人②,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尚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 ”哉?孔子贤贤,以四科③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尚贤”战?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②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③孔子必用墨子,墨于必用孔于,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释] ①“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②大人:指在高位的人。③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1.依据文意,空格处应该填入的墨子的一项主张是 。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互相不认同呢?
B.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互相不喜欢呢?
C.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彼此不高兴呢?
D.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彼此不说话呢?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批“讥墨之儒”的观点的。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徐汇·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于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佾(yì) 篑(kuì) B.佾(qiào) 篑(kuì)
C.佾(qiào) 篑(guì) D.佾(yì) 篑(guì)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而不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
6.把选文第①则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仁”的追求是礼乐的前提。
B.在儒家看来,士终其一生都要追求“仁”。
C.孔子用为山平地设譬,强调进德修业要心思专一。
D.在孔子看来,“恕”道是自己终身一以贯之的原则。
8.孟子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齐桓晋文之事》)联系孔子对“恕”的阐释,说说两者的相通之处。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浦东新·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焉、 也 B.乎、耳 C.矣、 者 D.也、 矣
10.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长宁·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传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②开庆初,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
③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④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①(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④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①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②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配:配合辅助。②袭而取之:从外入内突然攻取得到它。③慊:满意,满足。④正:在文中是“止”的意思。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乞斩宋臣,以一人心( )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13.以下各项中,句末“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吉之吉水人也 B.非义袭而取之也
C.无是,馁也 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14.以下四项都是文言特殊句式,其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累为台臣论罢 B.吾深恨于此
C.南乡拜而死 D.行有不慊于心
15.把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16.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17.材料二第④段用寓言说理好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8.材料二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分析材料一中文天祥所为是否符合孟子的这些看法。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建平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李雨苍序
方苞
①永城李雨苍,力学治古文,自诸经而外,遍观周、秦以来之作者而慎取焉。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故虽扬雄氏①无所录,而过以余之文次焉。予故与雨苍之弟畏苍交。雨苍私论并世之文,舍余无所可,而守选②逾年,不因其弟以通□。
②雍正六年,以建宁守承事来京师,又逾年,终不相闻。余因是意其为人必笃自信而不苟以悦人者,乃不介③而过之,一见如故旧。得余《周官》之说,时辍其所事而手录焉。以行之速,继见之难,固乞余言。
③予惟古之为交也,将以求益也。雨苍欲余之有以益也,其何以益余乎?古之治道术者,所学异,则相为蔽而不见其是;所学同,则相为蔽而不见其非。吾愿雨苍好余文而毋匿其非也。
④古之人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雨苍服官,虽历历著声绩,然为天子守大邦,疆域千里,昧爽盥沐,质明而莅事临民,一动一言,皆世教、人心、政法所由兴坏也。一念之不周,一物之不应,则所学为之亏矣。君其并心于所事,而于文则暂辍可也。
【注】① 扬雄:汉代辞赋家,因曾作《剧秦美新》阿谀王莽,世人谓其人品不高。②守选:候选。③不介:不待他人介绍。④并心:集中心思。
1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也 B.焉 C.乎 D.哉
20.根据第①段文意概括李雨苍选取古文的两个标准。
21.下列对作者与李雨苍交往情况的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雨苍很认可作者的文章,但并未通过弟弟的关系与作者交往。
B.李雨苍为人自信且不轻易取悦于人,作者便主动登门去拜访他。
C.李雨苍一得到作者的好书,便亲手抄录,并抓紧机会虚心求教。
D.李雨苍因喜好作者的文章而看不到其缺点,作者特意劝他改正。
22.近代学者王文濡称赞此文“后段主义颇高”,“主义”即指立意、用意,试结合文章第④段对此赞语加以评析。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松江二中·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画舫斋记
(宋)欧阳修
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甲】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因以舟名焉。
②《周易》之象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乙】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丙】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丁】顾子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⑤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休息娱乐。②象:象辞,《周易》中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篇目。
23.根据上下文,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
A.胡 B.岂 C.莫 D.孰
24.文章②③段两处提及“冒利与不得已者”的用意是否相同?试作分析。
25.小松同学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6.联系全文,概括作者“以舟名斋”的原因。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崇明中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王阳明
①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
②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③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末如之何矣!①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磋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吾末如之何:语出《论语》,意为:我也不知道对此怎么办了。
27.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欤 B.哉 C.乎 D.耶
28.对第②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原因。
B.作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历数了自己在少年时失去学习的机会、成绩不突出、没有良师益友等遗憾,以教导子侄。
C.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认为贤者在习俗面前也会失去本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习俗对人的影响之大。
D.王阳明希望告诫晚辈们: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存养天理,祛除私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29.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0.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3-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上海进才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②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有删减)
31.选出第②节空格处最恰当的两个虚词( )
A.而,因 B.则,乃 C.然,且 D.固,以
32.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作者八岁入乡校,从当时人的诗作中知道了韩、范、富、欧阳四杰,且能诵习四杰的词作。
B.作者中进士后先后认识了范文正公的次子,见到了他的叔叔,又和他最小的儿子成为同僚,他们都嘱托作者替范文正公的遗稿写叙。
C.韩、范、富、欧阳四杰,除范外,作者与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对待。
D.作者认为,范文正公的功德通过文章得到彰显,他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叙得以流传更广。
33.文章第④段写到诸多古人,请分析其作用。
34.本文起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情感逐步吐露,层层进发,请结合文中前三段试做分析。
参考答案:
1.兼爱 2.A 3.文章开头摆出“讥墨之儒”的观点,随后用孔子的言行对此逐一驳斥,认为孔子同样认同这些主张。进一步指出儒墨思想的共性,点明区别两家学说实则背离儒墨思想的本质。最后提出“儒墨互用”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前文说“尚同”,后文说“尚贤”,此处“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对应的则是二者中间的“兼爱”。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奚”,为什么;“不相悦”,彼此不认同;“如是”,像这样。句意: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彼此不认同呢?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讥墨之儒”即讥笑墨家的儒者。
第一段,“儒讥墨以尚同、兼爱、尚贤、明鬼”,文章开头摆出“讥墨之儒”的观点;“孔子……不‘尚同’哉……不‘明鬼’哉”,随后用孔子的言行对此逐一驳斥,认为孔子同样认同这些主张。
第二段,“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儒墨同是肯定尧、舜,同是否定桀、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进一步指出儒墨思想的共性,点明区别两家学说实则背离儒墨思想的本质。
第三段,“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儒墨各自的思想。最后提出“儒墨互用”的观点。
参考译文:
儒家讥笑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明鬼,而孔子也敬畏居于高位的人,住在这个国家,就不非议这个国家的大夫,他编纂的《春秋》批评专权的大臣,这不正是尚同吗?孔子主张广泛普遍的关爱人,认为能够做到广施恩惠、救济大众可成为圣人,这不正是兼爱吗?孔子礼待有贤德的人,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选拔、奖励弟子,最恨白来一世没有好名声的人,这不正是尚贤吗?孔子祭祀先人就如先人还活在世上一样,批评不亲自祭祀的人,说他们等于不祭,认为亲自祭祀、表示诚意就能受到鬼神的福佑,这不正是明鬼吗?
儒墨同是肯定尧、舜,同是否定桀、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彼此不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儒墨各自的思想。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7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