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各区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
一、现代文阅读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长宁·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①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②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
③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蹶过去。
④北京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⑤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⑥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⑦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⑧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1.第③段对于“那一层新绿”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本文和《故都的秋》都通过比较来表现北平的秋日,联系下面语段,分析两篇文章的比较有何不同。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3.著名革命家胡愈之曾评价郁达夫“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如何体现郁达夫的爱国。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虹口·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
王雁翎
①除夕年夜饭,那个丢弃的暖锅又被母亲修补好端上了餐桌。
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穷年月里的节俭,也是老辈人持家过日子的传统,一切都从长计议。
③农闲时节,村里有补锅、箍缸、磨菜刀、弹棉花的手艺人。匠人们来来去去,走一个,又来一个,在村子里挨家挨户问有没有活儿。
④一个箍缸的匠人,清瘦,戴厚茶色眼镜,头发花白。乡亲们都管他叫老张。
⑤春天,洁白的杏花和梨花,雪一样飘落。老张坐在我家门前的树下,膝盖上垫一片脏得油光发亮的帆布,拿一把锃亮的篾刀刮竹片,缓慢,娴熟,长而柔软的竹片,像一根起伏、弹跳的琴弦。他干活慢腾腾的,好像做快了,上午把我家活干完,下午的时间就没法打发,要靠眼前这点活儿慢慢熬时间。他说,箍不同的器具,竹片的要求不一样,软硬和薄厚恰到好处,箍到缸上才能吃上力,不得劲。
⑥村里好几户人家都有活等着,老张却没有那种在很短时间里挣更多钱的急切,神态悠然、安详。我家水缸冻裂成了三五块,老张不量,也不问尺寸,手指宽的竹片一圈圈缠上去,竟像量好的,不长不短。一点点刮出浅浅凹槽的竹条,随着缸的弧度紧紧扣在缸体上,严丝合缝。
⑦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箍好的两口大缸,家里至今还用着。母亲说,装水,卧酸菜,一次都没漏过。
⑧那时,生活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修补的,有些东西请匠人修补,有的则自己动手,不论贫富,用东西都很爱惜,样样儿都会往长远处想。
⑨母亲每年会为我们姐弟做一双新布鞋。旧布片,碎布头,一点一点扯平展,一层一层黏起来,贴到炕墙上,待干爽了,揭下来,按着鞋样儿剪成一个一个布鞋底儿,四五层剪好的鞋底叠在一起,包了边,就可以纳了。
⑩白天忙田里农活,晚上,在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姐姐拧纳鞋底的绳子,母亲纳鞋底。一层一层黏起的鞋底厚而硬实,戴在手指上的顶针在针屁股上使劲顶,粗针头不情不愿慢慢吞吞地穿出厚而瓷实的布层,刺——刺——,绳子紧跟着针被麻溜地拉出。针穿几下,母亲会将它在头发上润一润。一针针一行行,针脚细密,横竖有致,很好看。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帮要上到一起,针穿不过去,先用锥子扎一个眼,用针引麻线从眼儿里过去,再用锥子绕一下穿过去的麻线,形成一个扣,双手两边用力紧一紧。一双漂亮、结实的千层布鞋穿上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双鞋上都有密集的细节、美感和温暖。
⑩这些朴素的追求与传承里,人能看到生活、审美、情感和浓浓的爱。可是随着匠人们逐渐故去,一门门精致的老手艺,连同他们的苦难、追求、命运和生活,都在寂寞里跟着一起消失了。
⑦新时代爆发着新事物,新人类追逐着新花样。____________。
4.请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5.请分析作者在第⑨、⑩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做鞋的用意。
6.本文结尾处作者要用一句名言。请你替作者从以下两句中选一句,并说明理由。
A.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面对呼啸着汹涌而来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我想我们需要一些安静和省察,从欢喜,或者悲伤里,用心分辨出那些对生命真正有价值的永恒的东西。
B.契诃夫说:生活正在逐日变得复杂,而人们却明显地变愚蠢了。
7.小虹在阅读《<村庄笔记>自序》与《那些渐行渐远的生活》时想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的一段话:
文化是依赖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小虹决定在高一年级开展主题为“上海的乡土记忆”调查研究活动。请你结合上面的内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倡议。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才知道这“吴蛮”就是昨晚所见的琵琶圣手
陈军
①上海永福路,有个雍福会。会馆内有六艺堂,堂侧有座酒吧。今年八月八日夜,女儿带我来到这里参加一个小众的琵琶音乐会。
②演奏者是从美国加州归来的华裔女音乐家,简朴之极。短发,脸圆而方,右手腕戴着红色环扣,比较醒目,爱笑。简单几句开场,随意地演奏起来,音符就在灯光里一个一个地弹跳出来了。
③我居然也进入了角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不过这乐曲不同于白居易《琵琶行》所写的那样。究竟怎样我也说不清。是山野里自由游走的微风,牵着我回到了儿时的乡村。那边,是三五间茅草的土坯房;这里,是三五棵高矮不一的苦楝树。我如此想象着,沿着小溪,我走上了圩堤,啊,夏天,一湖的水呀。青草湖的气息一阵又一阵地像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接下来的几曲,都那么抒情,似乎把白居易《琵琶行》音乐与情感的沉重履带变作了乡村牛犊的行走,变作了茅檐下麻雀的跳跃,变作了石上的溪水。
④我正准备在我自造的这个画面里小憩一会儿,但音乐家一边笑着一边擦着汗水,继续怀抱琵琶,自报节目。她要演奏《静夜思》。
⑤听到这个曲目,年轻人兴奋起来,准备用手机录制。音乐家说,即兴演奏,每次都有人记谱,都不一样。希望跟着感觉走。这最切合我的心理。因为我不懂音乐,怕在宏大严肃的气氛里正襟危坐接受音响的训话。我是树,音乐是鸟。
⑥这,确实是她的一首曲子。
⑦我看到很高很高的深蓝的夜空。随着弹拨的缓急、轻重,看到音乐家正在天幕上慢慢地嵌着一颗又一颗明亮的星星。每一个乐句的开头都是一个重音,好像是星星果断地选定了位置;继之,旋律由近而远,由粗而细,轻轻地颤抖着,如同蝌蚪的尾巴在澄澈的水中摆动,滑向远方。这或许就是诗人在静夜里独自吟哦吧?一句一句地呈现,夜空更深,明星更亮……不多久,你看到了满天的星斗。这千万颗星,都是从音乐家的手上出发的,明暗不定,珠圆玉润,铿锵有节,顾盼多姿。突然,也就是二三秒之后,我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满天星斗,汇聚成行进的方阵,又化作银河,继而又突然冻僵,忽又裂为零散的冰粒,随即成为脆响的、闪亮的、坚硬的冰雹,急敲万家门窗。
⑧这音乐家,下手何其凶狠。又是一个突然,这声音“吱呀”一声开了窗户,呀,真的是月光满地了。李白的诗“疑”字最好,朦胧的,迷糊的,化虚为实,变实为虚。这乐声分明把这个“疑”化为霜景、凉意、清境。音乐家闭着眼睛,只顾怀抱琵琶,执着地要把积压千年的话语从手指间翻成音符,洒向人间。果然,我期待的时候到了,音乐家愤怒起来了,她涨红了脸,分明正在跨越深渊,又分明是在与惊涛搏斗。岂止是嘈嘈切切?哪里是切切嘈嘈?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山崩地裂,人鬼同哭?秋风怒吼,铁马冰河?我颤栗恐惧于这千万雷霆结成声韵的长链在山脊上弹跳着碾过,巨石炸裂,化为花朵,激越奔走后便是永恒的寂静。全场,人声、灯光,汗水、惊恐……都被这寂静抬起来,时浮时沉。音乐家冷酷地端坐在那里。
⑨白居易似乎把琵琶的乐声写绝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落魄与女性的哀怨。但他绝对想象不到21世纪的琵琶曲如此刚健豪迈,从万里黄沙的凄凉中走出,传递出现代人性的自由。拢、捻、抹、挑,还是那样的指法,但乐曲已是世界语汇。
⑩接下来的四人合奏再次让我目瞪口呆。
⑪除音乐家外,又加入三位乐手。班卓琴——美国乡村音乐的韵味来了;手鼓——阿拉伯的情调来了;还有一位琵琶手,他将设计一些“埋伏”。
⑫班卓琴先是一口一口地喝酒,从容淡定,静如老僧;鼓手侧观音乐家,似在等候指令;那位新加入的琵琶手偶尔抹擦出奇异的晦涩以表达叛逆。果然,这回是“老僧”调了音,拍拍灰尘上路,旋律稍稍稳定,只听琵琶声、鼓声悄然跟进,鱼贯而入,缓与急,杂与纯,粗与细,尖与钝,相互应和着。原来,四位音乐家在现场即兴创作新曲。每个乐手都独立地弹奏,又分明在某一旋律诱导下调动起心中的记忆翻作新声,用自己的声音丰富对方的声音。时而抱团,围堵猎场;时而分裂,各逞其能。侧耳听,似有一阵急雨,穿林打叶;抬头望,只见一哨铁骑,刀枪迸火。不用目光就能邀到伙伴,不要音符就能瓦解对方军阵。合奏,不是听命;应和,绝非容忍。哲学家说,语言是人的东西,同时又是自然的东西,是对象化了的人的东西和人化了的对象的东西。音乐家此时此地分明在讥讽哲学家,他们的音乐语言太叛逆啦,正在不可言说地亲近并扭打着,肯定着又否定着。在我眼里,此时的四位乐手,正在毫不犹豫地“对决”。如同壶口激流,一边汇合着又一边撕咬着,一边拥抱着又一边推搡着,一边恨着又一边爱着,最后一同沸腾,飞瀑入潭,惊雷滚滚,过潼关,下平川……
⑬我从未听过这样的演奏。即兴者,默契难,起“兴”尤难。“兴”起是自我觉醒与生命勃发。此时的弹者、听者、观者、舞者,共同创造的情境中,声应气求,同“兴”而奔,“兴”尽而归。全是知音,皆为赤子。
8.文中共写了三次琵琶弹奏,请分析其作用。
9.第⑫段画线的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1)作者在听琵琶弹奏时多次联想到《琵琶行》,结合第⑦⑧段分析其与《琵琶行》片段音乐描写的相同之处。
(2)从乐曲描写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联角度,分析本文与《琵琶行》的不同之处。
《琵琶行》片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闵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仁怀乡下
胡性能
①春分刚过几天,我来到了贵州仁怀乡下。一早乘车离开市区,向郊外驶去,天空下着小雨,道路蜿蜒而模糊。二三十分钟后,车停了下来,视野里不再是城市的高楼和摩肩接踵的人群,而是一片铺陈开去的果园、错落有致的安静民居、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头。我想到了“踏春”二字。
②“踏春”,这是个疏远得让我感到陌生的词。我已经很多年没来到春天的田野了。置身于城市,我对季节的更替日益麻木,常常是夏天到来,才知道春天已然远去,而当秋天的果实摆满街头,才发现夏天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所以,2023年的春天,当我来到仁怀乡下的水塘村,带有凉意的空气钻入肺腑,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好像错过了什么。是的,我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人生过得混沌、仓促、恍惚。
③置身于乡下,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春天是从地底渗透出来的。枯干了一冬的树木,在春分前后开始苏醒、萌动。视野里,到处都是绽放的桃花、李花和杏花。我到水塘村时,小雨尚未停歇,世界像是披了一层面纱,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蓬勃生长的味道。花朵盛开的田野,令人想到大地的婚房。植物的花瓣羞涩地展开,露出里面的花蕊,而春风将成为秘密的信使,将花粉传递。
④春雨柔弱,下了一会儿便停了。不远处的菜地里,两个农妇在采摘蚕豆。在南方,蚕豆作为小春作物,往往在秋冬交会时节种植,到了春分前后便可开始采摘。若是鲜豆荚,采收期只有半个月左右,过了这个时段,豆荚就老了。小春收割后,便可种植一年中最重要的作物:水稻、苞谷、洋芋、大豆……春种秋收,大春作物种下,如果风调雨顺,秋天便会有好的收成,农民心里也就有了底。
⑤中国民间自古便有踏春的习俗。《诗经》里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让人想象无数青年男女去东门外踏春的情景。在古代,城门外就是乡下了。乡下,便意味着有田畴、山水和植物。看田畴色彩的变化,看山枯水瘦,看植物衰荣,便能够清楚地知道此刻处于一年中的什么位置。在城市中,从那些高耸的建筑上,是无法看到四季更替的,大工业生产的玻璃幕墙,永远保持一副冰冷的面孔。而乡下是鲜活的,山岗、田畴、小河、山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每一天都不一样,那种细微的变化,积攒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定会带给人新奇的感受。有的时候,一棵野草拱破地表,出现在春天的细雨中,只是一个夜晚的事情。听见春天的召唤,醒过来的不仅是植物。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之后是惊蛰,万千沉睡的生灵睁开了眼睛。踏春,到乡下走走,我们体内的钟表,会得到大地节令的一次校正,也意味着我们的肉身和灵魂,加入了春天的合唱。
⑥糯米是细粮中的细粮,用糯米制作糍粑,是南方人的生活习俗,在水塘村的一户农家,我吃到了新制的糍粑。舂捣糍粑是个体力活,石臼里蒸熟的糯米,会附着在木质的捣锤上,一般人舂捣不了几次,立即“英雄气短”。我看那个石臼,是用一块合抱大的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看色泽,有些年份了。水塘村人吃糍粑,还会佐之以炒香碾细的黄豆面。糍粑的软糯微甜,与豆面的芳香融合,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的恩泽。在仁怀乡下,舂捣糍粑是一种特殊的欢庆仪典。人们聚在一起,劳作、交谈、品尝,于软糯香甜的滋味里,品尝人生旅途中结下的糖霜,体会着群体生活带来的温暖。
⑦此时,春分已过,土地又开始了它慷慨的给予。我知道在附近的地埂里,鱼腥草正在长出新芽,在仁怀乡下,人们把鱼腥草叫做折耳根,凉拌、炒火腿、打沾水,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佐料。所以,空气中似乎总弥漫着一股折耳根的味道。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踏着时令节拍而生长的蔬菜,可以看作是调整人们内在气息的良药。春天,油菜花开。开花的油菜薹焯水后迅速密封,只需一夜,便能够制成冲菜,在芥末引进之前,冲菜起到了芥末的功效,吃上一口,屏住呼吸,便会有一股刺鼻的冲味直达天灵盖。这让人想到,那些沉睡的昆虫,听到春天来自远天的雷声便会醒来,冲菜可以让人身体里冰封的江河得以消融,迎来热烈的喧响。这个季节,在仁怀乡下还可以吃到新摘的香椿,洗净、切碎,混合了鸡蛋煎出来,有着春天的芬芳。
⑧尽管此行时间很短,但毕竟回到了久违的自然中,带给我内心隐约的甜蜜与欣喜,就像有什么喜事即将降临。所以,我们不仅春天要去野外郊游,夏天也应该到乡下感受生命成长的热烈与蓬勃,而秋天,当我们面对收获的土地,会对土地充满感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我固执地认为,一个感激土地的人,是会远离忧郁的。至于冬天,虽然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万木萧瑟,是山野冷寂,但安静的冬天,是我们盘点的季节,有一些事情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来年才会有好的开头和主张。
⑨人是大地之子,人类的生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生活能与大地的节奏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肉身和精神,也会像大地一样通泰、健康。
11.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2.文章写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与物,请简要概括。
13.有人说,第⑥段和上下文联系不紧密,可以删去,你觉得呢?
14.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奉贤·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
③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④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
⑤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
⑥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⑦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
⑧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
⑨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⑩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
⑪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
⑫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
⑬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
⑭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
⑮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
⑯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有删改)
15.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6.本文重在写红心番薯,但第⑪段描写牵牛花,分析其用意。
17.文中画线句两次出现,赏析其构思特点。
18.结合前文,赏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格致中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起来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坍蚪或苇叶上的嫩靖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了,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9.对本文第①—③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所知甚少,旨在抒写其个人感受。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其对北平的爱,突出了这种爱的真垫深厚。
C.第③段中,作者用杜鹃啼血类比自己想念北平,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D.第①—③段作者在整理思路,但由于“说不出”,所以下文先从其他城市写起。
20.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而且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十足,富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关于果子的部分,意在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21.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本文结尾段与《故都的秋》结尾段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附《故都的秋》结尾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参考答案:
1.①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平的春天绿得广阔及作者对“绿”的感受之深。
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重重叠叠的新绿所带给人的强烈冲击,突出了北平春天绿得浓郁、绿得醉人的特点,强调其绿的程度之深。
③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将难以状写的“新绿”写得神韵透彻,如在目前,强调了北平绿的特点。 2.《故都的秋》是将北平的秋与异地江南的秋进行比较,用江南秋的润、淡来衬托北平秋的干燥、浓郁。
本文是用北平的秋与同地北平的其它三季进行比较,用北平春夏的变换之快来衬托北平秋的长、回味浓郁,用北平冬日的温情来衬衬托北平秋的严肃、凄凉、沉静。 3.文中开篇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和第一段最后一句“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一句呼应,表达对故国沦亡(丧)的悲伤之情。最后“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的深情祝愿,展现出收得沦陷之地的渴望。
忧国伤时、亡国悲伤、复国渴望,这些话语中所体现的情感,无不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段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以“洪水”比喻绿,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北平的情景;以“水”比喻绿,用水的明亮,水的清澈写“绿”的新;新巧的比喻中正可体会到作者对于春天来得快,来得猝不及防,来的浓烈感受之深。把一片绿比作了“海洋涛浪”,写出了北平一片广阔的春景。“颤抖”一词拟人化草在微风下的神态,展现出草的亲切可爱。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平的春天绿得广阔以及作者对“绿”的深刻感受。
用“张不开眼”“立不住脚”“昏厥过去”等一连几个形容词语,极尽夸张地表现北平春天的特点。写出了重重叠叠的新绿所带给人的强烈冲击,以至于让人感到“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突出了北平春天绿得浓郁、绿得醉人的特点,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其绿的程度之深。
“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运用叠词来表现日光下北平绿的光泽,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将难以状写的“新绿”写得神韵透彻,如在目前,强调了北平绿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文章内容的能力。
《故都的秋》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作比较,表现出秋天所拥有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表达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
《北平的四季》将北平的秋与北平的其它三个季节进行比较,运用真实自然的笔触,描写了北平四季所拥有的幽闲清妙、舒适宜人,尤色彩明丽,饱蕴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秋季的喜爱、留恋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郁达夫写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在他的笔下,北平四季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令人神往,令人陶醉。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因为作者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这美景“却已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那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寥寥数语穿插于盛景之中,不经意间把爱国之深、丧国之痛抒写而出。
作者对北平的四季,无比眷恋;同时,北平的沉沦境况也在作者心里投下了抹不掉的阴影,从中流露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在文章的结尾,被作者用来作为“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响应,充分表现出了作者自己在北平的经历和感受的变化,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思。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易,读来倍感亲切,且言简意远,用北平的四季之美、生活之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忧国伤时、亡国悲伤、复国渴望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