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隐翅虫来袭
不拍打的正确自救方式你知道吗?
夏日的一个傍晚,微风拂过,窗前的台灯散发出柔和的光晕,你正惬意地享受着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可就在这时,一只小虫子悄悄爬上你的手臂,你随手一拍,却没想到一觉醒来,手臂上突然出现了一片红肿,甚至开始发痒、灼痛——这就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这种小虫子虽然不咬人,但一旦被拍打,它的毒素接触到皮肤,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炎症。那么,面对这个夏秋季常见的小烦恼,我们该如何防范和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隐翅虫皮炎的那些事。
隐翅虫的特点
隐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多数细长、体小,长6-10毫米,全身橙红色和蓝黑色相间,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隐翅虫在每年4-9月繁殖较快,它们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通常出没于草丛、湿地、庭院附近。隐翅虫习惯昼伏夜出,对光源有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夜晚,灯光会吸引它们飞进屋内。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有瘙痒或异物感。被拍打或压碎后,虫体内的强酸性毒液(pH 值 1 - 2)会接触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
隐翅虫皮炎的症状
一般在接触毒液后数小时到2天内发病。皮损常发生在面颈部、胸背和四肢等夏季裸露部位,男女老幼均可出现。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可伴有瘙痒、灼痛或刺痛感,严重时疼痛剧烈。红斑上可密集分布丘疹、水疱,如果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常因搔抓导致糜烂。自然病程1-2周,可留有色素沉着和浅表瘢痕。
皮损严重程度取决于毒虫种类、接触部位和机体的反应强度,轻者仅表现为红斑,重者较为少见,可出现大面积的糜烂和浅层皮肤坏死,甚至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若发生在眼睑或外阴等皮肤薄嫩部位,肿胀会更加明显。
中毒后的应对方法
接触毒液后不必过分惊慌,因为毒液为酸性,所以应尽快用碱性的肥皂水清洗,中和酸性毒素,且清洗时尽量小心,不要将清洗液沾染其余未接触虫体皮肤。清洗皮肤后,局部外用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若红肿明显或者有糜烂面,可用0.1%依沙吖啶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冷湿敷。若有脓疱或继发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全身症状明显者应短期内遵医嘱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出现皮损后尽快就医,可缩短病程并促进皮肤有效恢复。
预防小贴士
如何有效预防隐翅虫皮炎呢?这里分享给大家三点实用贴士:
“灭其家园”:隐翅虫喜腐朽潮湿环境,那么我们应尽量杜绝其滋生条件,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垃圾、清除杂草、保持环境干燥,可喷洒除虫药。
“断其来路”:隐翅虫昼伏夜出,趋光趋灯,所以我们要关好门窗,睡觉时放好蚊帐,熄灭灯光,尽量不“摸黑”玩手机;在公园、郊区、乡村等地时,随身携带驱蚊虫用品,尽量不要在青草地上久坐或久卧;夜晚乘凉时尽量不玩手机并与灯光保持一定的距离。
“轻吹重踏”:如不幸遇到虫体落在皮肤上,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捏碎或拍击。正确做法是,将虫体轻轻吹落或用物品拨落在地上,然后用脚踏死。接触虫体的衣服记得洗净晒干并及时收回室内,尽量不要放室外过夜。
-END-
图文 | 叶健乔
审核 | 耿松梅
编辑&排版 | 员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