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7期【相语而生】陈士同l差距是人世间永远无法填平的鸿沟——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文摘   2024-12-20 12:41   四川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封面语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笔戳穿生活的表象。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这是写在“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腰封上的一段文字。通读结集的文章,再把作者所写文章透析社会世情的思想与这段话对接起来可以看出,这些话既是对整部作品投射的思想情感的提炼,更是作者对现世社会生活与人情、人世的深刻的反思与拷问。

尽管是10年杂文的结集,但并非意味着把十年中余华老师所写的“杂文”都含括进去,也只是他所写作品的一小部分。当然,这里所言的“杂文”是有别于鲁迅先生所写的,被喻为梭镖、匕首和投枪的文章。从整部作品的构成看,16万字的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正文主体部分和两个附录。以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跻身文坛,进入读者的视野,余华老师为读者奉献了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他以朴素的外表、犀利幽默又不乏风趣的言谈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广大读者而言,“余华”走进自己的记忆中,源于他创作的几部经典小说——《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第七天》《文城》等。因为这些作品是作者以冷峻的眼光审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都带有鲜明的灰暗色调,所以阅读起来没有神清气爽的愉悦之感。把自己沉浸在文字中,以局外人的眼光观照着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生活与人生,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慢慢进入作品内部,成为其中的某一个人。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在余华的小说世界里,我们能够欣赏到丰富的人情社会的风貌景致。虽然是以虚构的曲笔加以影射,但并没有遥不可及的隔膜之感。

余华老师的小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以独特的视角揭示生民们,尤其是社会底层人“活着”的不易,这种不易不仅仅表现在人世间,在火葬场、在阴间也同样如此(小说《第七天》描写的世界)。即使在“文城”的世界里寻找,也无法获得一爿用以安生的去处。而从小说的世界里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用不带棱角与变色的眼光打量和思考世界与人生,余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别样的画面,即现实世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正是因为“差距”的存在,才变得千奇百怪、动荡不居。而这种无法改变的境遇的存在,一旦成为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状态时,平衡被打破,失衡造成的心理冲击只会让世界变得诡谲云涌。就像余老师在《<兄弟>创作日记》一文中所言:“纵观中国这一百年的历史,从社会形态来看,’文革’这个时代其实是一百年里最为单纯的,而今天这个时代是最为复杂的。’文革’是一个极端,今天又是另一个极端,一个极端压抑的时代在社会形态剧变之后,必然反弹出一个极端放荡的时代。今天这个时代,从种种社会弊病来看,可以说是群魔乱舞。”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般,世界上也没有完全处于相同“境遇”的人,这自然就有了差距的存在。从余老师的文章中,不论是生活杂感类的,还是生活纪实性的,亦或是透析社会众生相类的,都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了“差距”在现实世界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就有了占有社会资源不同的差距;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拥有的社会话语权就不同;因为社会身份不同,所以生活的质量就不同……一幅幅画面看似稀松寻常,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其实折射出来的更多是社会的不平等、不和谐。余华老师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一文中如是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的巨大的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不可否认,“差距”的存在催生出来的就是“不平”,“哪里不平哪里就会出现失和”,由此带来的就是“失衡”。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体,一旦“失衡”成为常态,长时间的挤压与碾压,造成的就是畸形社会的存在。诚然,这种状态在历朝历代都客观存在着。纵使历史的风雨如何涤荡,也无法减少和消除。对于一个生活在理性社会中的个体生命而言,接受并坦然地面对“差距”,并竭尽所能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缩短,才会减轻这种落差造成的心理灼伤感。但是,理性的社会又在哪里,又何时能够出现呢?

不过,从余华老师所选的文章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社会和人的“差距”无法消弭的残酷事实的探讨,不是以凉薄冰冷的眼光和口吻,而是以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与写作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用事实说话。这样多少消解了冰冷的差距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感。如果以余老师本人为参照点,生存与生活永远无法与他相比(差距甚远)的不计其数。从这一点说,他的生活与人生应该成为很多人祈望的目标。但是,真正穷极一生能够达到的也为数不多;与此相对的,比余老师生活与生存条件优渥的也不乏其人,这多多少少也会对他造成心理的冲击。对于普通人而言,纵然“认识自己很难”,但是也要尽可能地接受自己所处的境遇。惟其如此,我们才不至于生活的太纠结、太痛苦。余华用自己的经历坦呈着“差距”的现实,也用自己的笔墨消释着“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与情感的不适。

分享语文的精彩

咱们的语文课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  侯传涔  程国斌

编委:陈玉蓉  陈海峰  吉红艳  仇玲丽

        蔡兆霞  李少卿  曾江保  崔海荣

        戴静蓉  胡晓静

本期制作李少卿

投稿邮箱:zanmdywk@163.com



咱们的语文课
教不完的语文课,说不完的语文课,咱们对语文课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本公众号由"生成课堂"倡导者、特级教师李仁甫创建,它立足于生成理念的传播,同时兼容并包,愿意把这里变成不同信息交汇的港口、不同观点交流的茶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