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视角下直觉思维的运用探析
——以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文/刘琳
摘 要:
在语文考试中,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恰切融合运用,可提升答题速度与准确性。在语文学科中,直觉思维与语感紧密相关,能够助力考生敏锐捕捉关键信息,快速作出判断;启发灵感,把握答题方向与要义;在感知语言的同时,迅速体察到其中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培养语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
直觉思维 语感 解题运用 敏锐识别 深刻理解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指标体系”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的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在高考中,语文试卷阅读量、思维量、表达量大,考生在两个半小时内高质量地完成考试,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同等重要,它能帮助考生快速捕捉问题的本质和重点,辅助快速决策。
一、认识直觉思维:源于直觉,寓于语感
直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涉及个体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或理解,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或分析过程。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突如其来的洞察力或认知,使个体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或真相。直觉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经验、知识、情感以及当前的情境紧密相关。所以,直觉基于经验。
直觉思维,则是一种利用直觉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思维形式。它主要依靠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因素,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直觉思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点:直觉的判别,即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实体、现象、词语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也就是洞察力;直觉的想象,即人们基于目前面临的事物、符号或情景,借助于想象、猜测,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直觉的启发,即思维主体沉思于某一问题,然而在某一时刻,在他所思考的问题领域之外传来的信息起了巨大的启发作用。这三种基本形态或基本类型,在实际的直觉思维过程中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它们常常结合于一个统一的思维过程之中。其中最基本的表现是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最终也总要以判断的形出现。
语文学科中,直觉思维与语感密切相关。语感是一种言语经验直觉;是直接的言语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对语言文字敏锐、快速、直接地感受和理解,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语感视角下,直觉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迅速识别关键信息和深刻理解语言文字方面。语感强的学生在解题中,能够迅速判断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在阅读中,能够迅速捕捉文本的含义,理解语言的情味和深层涵义;在写作中,能够凭借直觉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直觉是直觉思维和语感的基础,直觉思维和语感相互促进:直觉思维能够帮助个体在潜意识层面快速整合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预测,有效培养语感;而敏锐的语感又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好地运用直觉思维。
二、运用直觉思维:敏锐识别,深刻理解
1.直觉的判别,辅助快识别优决策
在面对选择题时,直觉的判别指考生可能会直接根据第一感觉或直觉来选择答案,以分寸感、情态感、形象感等的直接觉察感知某个或某些选择肢有问题。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命题有其特点和规律。题干设计避免直接摘录原文,往往通过巧妙转述与深入的理解性分析构建测试情境。转述过程通过增删词语,调改词句顺序,杂糅拼凑语意等手段曲解文意,造成干扰。这些手段,可能会造成选择肢在表达上出现分寸感缺失,情感变味,形象特征变化等。考场上,直觉发达的考生就可能通过直觉的判别感知到语句的“别扭”,从而迅速盯上异常之处。
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干采用概括式转述:将原文具体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不可能”“必然要”对于一般规律的表述过于绝对,直觉可感这是引起注意的敏感点;对于交际对象感把握有素的读者来说,文本谈论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选项扩展为“落后大国”“先进小国”,直接可以怀疑表述以偏概全,不可靠。“敏感”和“怀疑”源于考生对语言细微差异的敏锐直觉和语感判断力,这种能力使考生能够迅速识别错误选项的惯用陷阱与话语模式,从而在答题过程中优化选择效率。
现代文阅读Ⅰ第3题,以材料二第二节的观点为基础,以文本中其他无关乎持久战“内部条件”的表述为微情境,考查对文本观点的提取、论据的分析及逻辑推断的能力。考生阅读完四个选项之后,会感知D项与其他三项存在异同,可以迅速判定正确答案为D。逻辑思维过程则表现为:首先提炼出材料二中论述的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然后阅读完四个选项,一一与“内部条件”比对分析,判断其他三项均为外部因素表述,经比较做出决策。考生的“感知”实质上是直觉经验让学生瞬间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貌似“省略”了提炼、概括、比较、分析、决策等高阶思维运行过程,实则直觉思维的结论是理性思维过程的终端结论,其分寸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平时的思维训练。
因此,从直觉思维的心理背景看,它并非纯粹的主观臆想,而应是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之后,理性思考过程在个体中自动化和感性化的结果,是将以往的判断和经验与如今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跨时间的判断。解题时我们应该信任并善用直觉思维来选择判断,在没有十足把握时,不要轻易修改或否定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
2.直觉的启发,催生新洞察准理解
直觉的启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语词所载信息的启发。考生基于语词的意义,大脑进行深层联想,关键语词的信息触发建构于潜意识状态里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等作为直觉经验突然发挥作用,直觉被启发,产生对问题或情境的新洞察与理解,使考生可以不假思索地悟出问题的实质、线索、方向和路径等,更准确地审题答题。诚如钱学森所言:“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
如2024年新课标I卷第4题,“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若考生能敏锐地抓住关键词“论证”,其潜意识中能紧随之以“论证”为圆心做发散思维,从论证观点、论证结构、论证语气等多角度思考设问句和反问句在文本语境中产生的效果,便具有获得满分的可能。例如答案:①以设问句在问答之间驳斥了错误论调,引出并强调文章中心论点:中国必须实施持久战;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设问和反问句增强了雄辩的气势,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点紧扣对论证所起到的作用展开。反之,则易使答案偏离正轨,忽视文体特征,陷入泛泛而谈的套路化泥沼,不易得高分。例如:①设问先问后答,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②反问表达正面肯定的态度,增强了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引起反思。
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几近完美”这个修饰语隐含的情感倾向是认可、肯定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在这个认识方向下,学生可以筛选出文中像“少年英雄梦”,“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武侠小说使“我”达到了“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等从正面表达放牛对我产生积极影响的语句,梳理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语词作为信息的载体,是直觉启发的媒介;直觉的启发又能反过来丰富和深化对语词的理解。语词所激发的直觉,往往与个体的潜意识紧密相关,潜意识里的直觉经验有着思维支架作用,语感好的考生在审题时可以迅速捕捉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找到答题方向和要义,使答案趋于精准。
3.直觉的想象,触发真体验深感悟
在语文学科中,直觉的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指对思维对象的直接认识、直感表达、模糊审美、灵感创造、迅速鉴别。它关乎对文本深层涵义的直观理解和创造性解读。在阅读过程中,直觉想象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景、物、人,使读者对客体进行审美关照,迅速感悟言语对象的特点,生发情感体验或哲理思考,领悟到其内在情绪、意蕴;能够帮助读者迅速捕捉到直接表述审美感悟的语言,找到文本深度解读的切入点,提高文本理解的感知力。
现代文阅读Ⅱ第6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D涉及的内容,凭借直觉可以感受到独自一人置身于雨雾弥漫环境中独自割草而产生的孤独感;乱坟岗子里阴森怪异,但“我”看武侠小说时忘我、投入,也容易让人感受到以环境来映衬乐趣。文字画面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与想象在考生头脑中形成丰富表象,触发主体感受。通过审美鉴赏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思维中发生暗长,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实现从外化语言到内化语感的飞跃。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放牛记》中“我想当个野孩子”“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些句子深刻体现 “今日之我”对往事的解读,指向情感、哲理,是审美感悟的直观体现,触感强的读者从中获得直接的阅读体验,产生具有个体主观色彩的情感共鸣,为解答第9题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
直觉想象在阅读中唤醒审美直觉,诱发情感体验。通过直觉想象产生的审美体验涉及个体感知、理解与情感反应,因人而异,直觉强化了这种个性化感受,引导读者深入文本,发掘隐含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有助于深化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由直觉思维在解题中的运用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直觉思维与语言的感悟性特征密切相关。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直觉的获得并非偶然天成,需扎实掌握语文知识结构,广泛积累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筑牢直觉思维运用的基础。直觉思维力的提升深深根植于日常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当始终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设计教学任务,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语感培养为目的,通过广泛的阅读和长期的语言训练,将语言知识、经验、规律内化为语言能力,提升对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促成语言直觉,从而为考生提供似乎瞬间作出判断的可能性。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直觉思维虽灵动高效,却非万能钥匙。在追求快速准确感知与判断的同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理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不可或缺,相辅相成,方能在语文学习的征途中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2.
(本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年第11期,欢迎订阅,鸣谢!)
分享语文的精彩
咱们的语文课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 侯传涔 程国斌
编委:陈玉蓉 陈海峰 吉红艳 仇玲丽
蔡兆霞 李少卿 曾江保 崔海荣
戴静蓉 胡晓静
本期制作:崔海荣
投稿邮箱:zanmdyw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