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3期【名师频道】王俊鸣老师《议论文作法》讲座十六

文摘   2024-12-02 06:01   江苏  

  王俊鸣老师《议论文作法》讲座十六 

——王俊鸣老师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北京   王俊鸣



作者按语

写作训练,一需文理指导,二需范文借鉴。文理指导把握方向,典型范文则搭建阶梯,以此而实践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有一个怪现象:通观中学语文教材,不要说系统的文理指导,连可供学生借鉴、模仿的范文都屈指可数;而到高考,却年年让学生写议论文。再说,一个文化人,终其一生可以不写诗,不作散文小说,而写议论文的基本功大约总是需要的。这写议论文的本事是怎么来的呢?无师偶或自通,缘木终难得鱼。有鉴于此,本公众号将发表《议论文作法》全稿。本书体例是:每部分都先阐述相关文理,再作“好文欣赏”以资借鉴,然后以“好题试作”来实践,最后再提供“习作参考”以便自我评价,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系列。因篇幅较长,为使读者心有全牛,兹先示以全书目录,然后逐节发布,有兴趣者留意焉。


二、从审题到立意     

2、规定性.可能性、现实性(下)

——给材料的作文


材料型作文的审题,在原则上与标题型作文的审题是一样的,也是要“识死辨活,死中求活”。但在具体操作上又有些不同,材料型作文的审题要复杂一些。

命题作文,有时候(高考中更多)是给出一段材料,或文字,或图画,让作者根据材料依规成文。这种作文,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只有“评论体”和“引申体”可选择。给出两幅漫画,让写“我更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就只能写成“评论体”,如果不对画作进行美丑优劣的评价,而由此去谈社会上的什么“不正之风”,就是“跑题”。给出的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这就只能写成“引申体”了。而给出慈善家捐助三个家庭的故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限定,要写议论文,则既可以写成“评论体”,也可以写成“引申体”,关键的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是对作文内容与主旨的一种规定性。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命题,所给材料应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给写作者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无论如何,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点极为重要。而仅仅从“内容”说还容易做到,要“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就需认真观察与思考了。否则,所发议论很可能是“文不对题”的。

我们来看几个题目。

认真阅读下面短文,写一篇评论。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两点,较深入地进行分析。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男子汉(佚名)

清晨,一阵整理东西、关皮箱的声音把我弄醒了。父亲又要走了!父亲是位导演,事业使他必须漂泊在外。除去离别,每一次的团聚都是我俩最高兴的事。

父亲那沉重的脚步声响了起来,那声音在向我的房间靠近,每一步都听得十分清晰。忽然,那声音停住了。好一会儿,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悄悄地翻身下床,那声音却离去了,移到大门口。门“咔嗒”一声开了,又轻轻地关上,只发出了一声极小心的“砰”。

我身不由己地来到了阳台上。空旷的马路上静极了,一切都好像在睡梦中。从下面的大门洞里走出了一个高大的身影,裹在一件深色大衣里。他开始在坚实的路上行走。右手提着一只黑色的皮箱,左肩挎着背包。他快步走到了马路的中央,又突然停住了脚步,慢慢回过头来,朝我投来一瞥。不知为何,我却连忙俯身躲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当我再次起头来眺望时,那个身影已消失在大街的尽头。

再见了,父亲。一路顺风!


审题要从阅读开始。文章一共写了两个人——儿子和父亲,这家庭中似乎没有别的人了;写的只是一次离别,是“又”一次的离别,从父亲收拾东西把儿子惊醒,写到儿子目送父亲消失在大街的尽头;没有一句对话,甚至没有真正的面别。全文只有500字左右,而标题《男子汉》无疑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接着就要决定自己的观点:认为写得好还是不好?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这观点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但阅读中可能有“许多”感受,“许多”想法。要动笔了,就得“决定”一下到底把中心放在哪里,因为题目中就“要求”“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两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这评论“点”的确定就是写作者的自由,而写作者见解的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就决定着作文的成败。 

可以分析人物形象;这是两个真正的“男子汉”。强烈的事业心和深沉的父子情构成了这“男子汉”形象的两个侧面。没有事业心便没有“男子汉”,但“无情未必真豪杰”,二者的统一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不过,这“情”的成分中更多雄性的刚强,这“情”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克制和含蓄。如果用图画做比的话,“男子汉”表达感情的方式不是重彩工笔,而像素描一样简洁,像大写意一样豪放。

也可以单独分析一个人物,比如单说“儿子”的形象。这是一个正在成长起来的“男子汉”。他热爱父亲,依恋父亲,但他懂得父亲的心,理解父亲的事业。当父亲“又”一次远行的时候,他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又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当他下意识地躲过父亲的“一瞥”时,实际上又向成熟迈了一大步。父亲,已成为儿子心中的榜样。


可以抓住一个“情”字,分析文章对感情的描写。这里表现了“父子情深”,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子情深,它有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格调。父亲爱子而又不能舍弃事业,儿子爱父因而更理解父亲对事业的追求。正是这种在事业上的互相理解和默契,把“亲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有力地表现了“男子汉”的主题。同样谈“情”,也可以从情的表达方式入手进行分析。全文写离别,却没有一句道别的话,没有一句叮咛,也没有一句当面的祝福。一切都在不言中。只通过两个无声的细节的描写(室内隔门的一别,阳台上戏剧般的一瞥一躲),就把强烈而深挚的父子之情表现得淋离尽致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意尽在不言中,这是一个角度,还可以反过来专门分析文章对“声音”的描写:收拾行李,关皮箱的声音,清晰而沉重的脚步声,惊心的开门声,“小心”的关门声,等等,这又是“巧借声音传真情”了。

还可以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环境的清冷与感情的炽热的对比,动作的有声与语言的无声的对比,马路的“空旷”与身影“高大”的对比等等。

甚至可以可以专门对“一路顺风”几个字进行分析。这一句祝福的话,在全文中有两次说出的机会。一是在家里,那一次“错”过了;一次在阳台上,这一次“躲”过了;而最后只在心里默念着这一深情的祝福。这表现了“小男子汉”的一个心理过程,一个战胜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文章对这一细节的处理确有妙处。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篇短文,短而感人,就在它的质朴自然。这文章不是硬“作”出来的,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亲情,不像友情那样活泼,不像爱情那样炽烈,有时甚至还会是琐细的,或者不动声色的,但却最为悠长,最为刻骨。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这文章的作者发现、体验了这亲情的美,心里受着感动,笔下就有了真切动人的文字。这一点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中学生是很有意义的。

一篇短文,有这么多评论可写,这就是“审题”之功了。下面我们换一种材料,引申性材料,要从一个具体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事理,再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就是“借题发挥”。这里只研究“引申事理”这一层,如何“借题发挥”,以后再说。引申事理,也有个“规定性”的问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引申有据”,不能牵强附会,原材料中没有包含的意思,就不能说。我们来看一个具体题目。

  附  



《议论文作法》目 录



一、对议论文的基本认知

    1. 议论文的性质与任务

    2. 议论文的基本体式

      (1)阐释体

      (2)评论体

      (3)引申体

二、从审题到立意

    1.规定性,可能性,现实性(上)

          ——只给标题的作文

    2. 规定性.可能性、现实性(下)

          ——给材料的作文

三、议论文的论点怎样才能新颖、深刻

    1.透过去想

    2.进一步想

    3.换角度想

    4.倒过去想

    5.合起来想

四、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起承转合式

    2.逻辑推理式

     (1)演绎推理

          ① 直言推理

          ② 假言推理

          ③ 选言推理

     (2)归纳推理

五、怎样使论证充分、有力

        ——论证展开的技巧

    1.用分论点展开论证

    2.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

      (1)讲通道理

          (解剖内涵 分析因果,比较异同)

      (2)用好事实

          (典型与充分 材料问题)

          ①选材得当

          ②用材贴切

          ③一材多用

      (3)巧用比喻

      (4)鲜明对比

          ① 类比

          ② 对比

      (5)多法共用

六、议论文的情感与文采

    1. 倾注情感

    2. 讲究语言

      (1)行文求雅

      (2)头尾得力   

          ① 开头

          ② 结尾

      (3)标题有光




分享语文的精彩

咱们的语文课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  侯传涔  程国斌

编委:陈玉蓉  陈海峰  吉红艳  仇玲丽

        蔡兆霞  李少卿  曾江保  崔海荣

        戴静蓉  胡晓静

本期制作蔡兆霞

投稿邮箱:zanmdywk@163.com

咱们的语文课
教不完的语文课,说不完的语文课,咱们对语文课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本公众号由"生成课堂"倡导者、特级教师李仁甫创建,它立足于生成理念的传播,同时兼容并包,愿意把这里变成不同信息交汇的港口、不同观点交流的茶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