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33 例临床病理分析

文摘   科学   2024-07-01 08:00   安徽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33例DN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Olig2、NeuN、Syn、GFAP、IDH1、CD34、BRAF V600E、H3K27M和Ki67的表达,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3例中可随访28例,其中女性10例,男性18例;发病年龄4~57岁,平均24.97岁;临床以难治性癫痫为常见症状。DNT主要发生在幕上区域,以皮层为主。肿瘤大多界限清楚,呈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结构。镜检:DNT主要由少突胶质样细胞、漂浮在黏液基质中的神经元和增生星形胶质细胞组成,偶见钙化,未见坏死或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神经元表达NeuN、Syn,少突胶质样细胞表达Olig2,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p53多为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较低(多数<4%)。结论 DNT是一种良性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病理诊断需结合影像学特点、镜下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必要的分子检测,手术完整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年轻人大脑皮质中的胶质神经元肿瘤,其特点是出现一种具有独特诊断价值的胶质神经元成分,可能FGFR1的活化突变相关(WHO分级为1级)该特殊的实体瘤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无需放疗和化疗,易被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及其他低级别癫痫相关神经上皮肿瘤(lowgrade epilepsy-associated neuroepithelial tumors,LEAT)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33例D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2014~2022年诊断的33例DNT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随访,其中28例可获取随访信息。

1.2方法

手术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12h,常规石蜡包埋,3~5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H3K27M、Olig2、ATRX均购自无锡傲锐东源公司;Ki67、CD34、S100和p53均购自上海长岛公司;Syn、GFAP、NeuN、BRAF V600E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2结果

2.1临床特征

33例DNT患者中,就诊年龄低于20岁者18例(54.5%),高于20岁者15例(45.5%);男性患者21例(63.6%)、女性患者12例(36.4%),男女比为175∶1。33例患者均发生于幕上,以颞叶为主(15例,45.5%)、额叶11例(33.3%)、顶叶5例(15.2%),海马回2例(6%)。就诊症状多以癫痫及相关症状为主(32/33,97%),病程从1周至30余年不等,另有1例为外伤后偶然发现。

2.2影像学特征

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大脑皮质,边界大多界限清楚,呈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结构,T1加权MRI上呈低-等低信号、T2加权和Flair呈高信号,未显示明显的瘤周水肿。T1增强显示肿瘤内部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图1),中线居中,脑室系统未见移位。其中1例见钙化,未见出血病例。

2.3病理特征

送检33例标本均为灰白色碎组织,大小为0.5cm×0.5cm×0.5cm~6cm×3cm×2.5cm不等,切面均质软,无明显包膜,部分成胶冻样。

33例DNT由两位资深病理医师共同阅片,可见肿瘤大多在大脑皮质内呈多结节状分布(25/33,75.8%)、间质疏松黏液样(17/33,51.5%)(图2),肿瘤由数量不等的神经元、少突样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构成(图3)。可见特征性神经元漂浮在黏液样基质中,呈“浮蛙样”排列(18/33,54.5%)(图4),少突样细胞沿着轴突呈柱状排列(33/33,100.0%),其间散在分布正常形态的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可形成巢状、条索状,部分可形成胶质瘤结节(12/33,36.4%)。1例肿瘤组织边缘可见钙化(1,3.0%)。所有病例核分裂象少或不可见,未见坏死或微血管增生。

2.4免疫表型

少突胶质样细胞Olig2阳性(图5),“浮蛙样”神经元NeuN(图6)、Syn均阳性,增生的星形细胞中GFAP阳性,肿瘤细胞IDH1、CD34、BRAF V600E、H3K27M 均为阴性,Ki67 水平较低(图7)。

2.5治疗及预后

33例患者采用电话随访,其中28例获得完整预后资料,肿瘤完整切除24例,大部分切除或次完整切除4例,术后均未放、化疗。采用Engel诊疗评价标准对手术诊疗进行评价,随访时间6~106个月,其中I级27例(96.4%)、Ⅲ级1例(3.6%)。1例患者癫痫症状无改善,其他均无复发,无癫痫症状。


3讨论

DNT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的胶质神经元肿瘤,其发病部位以幕上大脑皮层为主,特别是颞叶和顶叶,偶见于透明隔、尾状核和丘脑等部位。自1988年Daumas-Duport等首次提出并命名以来,DNT逐渐为医学界所认知。根据WHO(202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DNT被归类于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大类中,并赋予ICDO编码为0,普遍认为是良性肿瘤。DNT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难治性癫痫,这类癫痫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往往不佳,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需术后放化疗。然而,近期Vivanco等报道1例发生在34岁成人DNT,该患者因面部皮疹而无癫痫症状偶然被发现,且伴有FGFR突变,这可能暗示了DNT的非典型发展路径。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关于DNT与癫痫发生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在本组33例患者中,就诊年龄跨度较大,从4~57岁不等,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24.6和19岁。病程长短不一,短的仅1周,长的可达30余年,其中有3例患者的病程超过10年。此外,还有1例患者是在外伤后意外发现DNT。这些病例的长病程特点,进一步支持了DNT相对良性的疾病进程。

本组33例患者病变均位于大脑皮质,其中11例位于额叶,15例位于颞叶,5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海马回。影像学上,肿瘤边界大多界限清楚,以三角形、类圆形和脑回形多见,可呈囊性或囊实性结构,T1WI上均呈低-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未显示明显的瘤周水肿,可呈现典型的“环征”。T1增强显示肿瘤内部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全部病例显示中线居中,脑室系统未见移位,仅有1例见钙化,未见出血病例,这些影像学特点都提示该疾病的良性进程,但术前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DNT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镜下可见肿瘤大多位于大脑皮层,呈单结节或多结节状分布,间质疏松黏液变、可呈囊性或囊实性,可见少突样细胞沿着轴突呈柱状排列,其间散在漂浮在黏液样基质中的“浮蛙样”神经元,周围有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样细胞有时会形成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的区域,在活检或部分切除病例中易误诊为胶质瘤。该肿瘤通常不伴有坏死或微血管增生。这些临床病理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根据WHO (2021)中枢神经系统分类标准,DNT的组织学亚型分为3种,即单纯型、复杂型和弥漫/非特殊型,本组33例中21例为单纯型,12例为复杂型,而弥漫/非特殊型由于缺乏典型的DNT病理特征、进而观察者之间的诊断一致性较低,故该亚型一直备受争议。

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对DNT分子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FGFR1改变被认为是DNT特征性而非特异性分子改变,且为该肿瘤的主要分子驱动因素。Surrey等对20例DNT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分子改变呈现多样性,包括FGFR改变(4/20,20%)、BRAF改变(1/20,5%)、无分子改变(7/20,35%)和其他分子改变(NF1、PDGFRA、BCOR、KDM5C改变以及6、7、10、11等染色扩增,8/20,40%)。有些研究发现BRAF V600E突变在DNT中的发生率可高达50%,也有病例中并未发现此突变。故在诊断伴有BRAF V600E突变的DNT时,要鉴别节细胞胶质瘤和其他MAPK通路改变相关的低级别胶质瘤。TERT启动子突变也可能与DNT发生有关。本研究因条件所限未对病例进行FGFR1、BRAF等分子检测,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补充。

WHO(2021)中枢神经系统分类将DNT定义为一种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实现治愈。由于其临床病程、症状与其他LEAT相似,镜下形态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故准确诊断该肿瘤至关重要。DNT需要与以下肿瘤鉴别:(1)少突胶质细胞瘤:当DNT中少突样细胞增生明显形成胶质瘤结节时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但其肿瘤细胞多为弥漫分布,没有明显边界,不同于DNT相对清楚的肿瘤边界,且少突胶质细胞瘤中钙化明显,没有黏液样基质和漂浮神经元。(2)节细胞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相关肿瘤,与DNT有相似的发病年龄、病程进展,影像学通常表现为囊实性,可见钙化。形态学也表现为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可见双核神经元,血管或肿瘤周边淋巴细胞浸润可作为一个鉴别点。多伴有BRAF V600E突变,故与具有同样分子改变的DNT鉴别困难。(3)其他LEAT,其包括多种疾病,它们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①癫痫起病早(12~15岁),且无性别差异;②肿瘤多发于额叶(65%~80%);③大部分是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属于良性或WHO1级肿瘤。这些肿瘤形态学表现有交叉,所以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分子改变综合判断。如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neuroepithelial tumor of the young,PLNTY)多伴有FGFR3-TACC3融合;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AG)多伴有MYBQKI融合;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PGNT)多伴有PRKCA基因融合;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ultinodular and vacuolating neuronal tumor,MVNT)多伴有MAPK通路激活异常;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多伴有BRAF融合。

总之,DNT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的癫痫相关的良性肿瘤,对其正确认识和诊断需要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合作,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预后的前提。DNT不完整切除可能会导致癫痫症状的持续不改善或复发,故长期随访也是必不可少的。DNT的明确诊断对后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激进治疗对年轻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


来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4,40(05):476-479
DOI:10.13315/j.cnki.cjcep.2024.05.006


作者信息


投稿须知


投稿请认准官方网站:http://www.cjcep.com


网站首页:


end


本文系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    话:0551-65161102
  邮    箱:cjcepgzh@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查看

临床病理与实验病理
推广介绍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有关文献,提升病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病理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