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肉瘤形态为主的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文摘   科学   2024-09-23 08:00   安徽  

摘  要


目的 探讨以骨肉瘤形态为主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PMGCT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MGCTB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7例PMGCTB中,女性4例,男性3例,年龄9~66岁(平均39.5岁,中位年龄35岁)。发生部位以股骨骨端最常见(3/6),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占位、溶骨和硬化混合性占位为主;多数骨皮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5/7)。组织学均以普通型骨肉瘤形态为主,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完全消失或少量存在。免疫表型:6例肿瘤细胞H3F3AG34W核阳性、1例H3F3AG34V核阳性,所有肿瘤均表达SATB2、p63,p53呈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10%~50%。所有病例均发现H3F3A基因改变,6例为H3F3Ap.G34W突变,1例为H3F3Ap.G34V突变。结论 PMGCTB罕见,当缺乏经典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时诊断更具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并注意与骨肉瘤及其他高级别肉瘤相鉴别。

 

恶性骨巨细胞瘤(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MGCTB)罕见,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占比不足10%。Hutter等和Dahlin等最早将其分类为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PMGCTB)和继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second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SMGCTB),PMGCTB初次发病即表现为高级别肉瘤和GCTB并存,SMGCTB发生于GCTB手术或放疗后,在原发部位又发生高级别肉瘤。最近文献报道一些发生在骨端,且没有GCTB组织学特征的骨肉瘤存在H3F3A基因突变,提示与GCTB有关,H3F3A基因检测手段的应用实际扩大了PMGCTB的定义和范围。本文总结7例组织学表现为骨肉瘤且缺乏经典GCTB特征PMGCTB的临床病理资料,旨在提高临床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2016~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756例GCTB,筛选以骨肉瘤形态为主且无经典GCTB特征的7例PMGCTB(含会诊5例),复习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全部病理切片。所有病例均按第五版WHO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诊断标准,分别由两位资深病理医师复验后确诊,电话咨询患者获取随访信息。本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免疫组化

骨组织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EDTA脱钙处理,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并参考以往研究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抗体包括H3F3AG34W、H3F3AG34V(福州迈新公司),SATB2(北京中杉金桥公司),p63、p53、Ki67(Dako公司)。

1.2.2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突变

使用DNA提取试剂盒(Qiagen GmbH, Hilden, Germany),选择未经强酸脱钙或经EDTA脱钙处理的组织块进行DNA提取。人H3F3A基因突变通过Sanger测序法参考本团队前期研究进行检测。


2结果
2.1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7例患者入院前均无手术、放疗史,5例会诊病例外院诊断为骨肉瘤或梭形细胞肉瘤(表1)。1例为刮除标本,2例为刮除后化疗+根治性切除标本,4例为穿刺活检+根治性切除标本(1例术前化疗,1例术前行地诺单抗治疗1个月)。7例中女性4例,男性3例,发病年龄9~66岁,平均39.5岁,中位年龄35岁,其中有1例9岁儿童。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和肿胀(7/7)。肿瘤多位于长骨骨端(6/7),股骨骨端3例,股骨粗隆1例,胫骨骨端1例,肱骨骨端1例,桡骨远侧干骺端1例(儿童)。影像学检查示3例为溶骨性占位,4例为溶骨和硬化混合性占位,X线呈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周围见层状骨膜反应(图1);CT示溶骨性和(或)硬化性骨质破坏,内见点状、斑片状高密度影,骨密度不均(图2);MRI呈T1W低信号,T2W压脂高低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5例(5/7)见骨皮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图3);2例侵犯骨皮质,软组织肿块不明显,其中1例9岁儿童桡骨远侧干骺端病变未累及骺板软骨,患者骺板软骨尚未闭合。


2.2组织学特征

眼观:肿瘤最大径5~10cm,切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部分质地偏硬,部分质软呈鱼肉状。镜检:以普通型骨肉瘤形态为主,由中-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和不规则、条索状或蕾丝状肿瘤性骨样组织构成(图4、5),破骨细胞样多核样巨细胞完全缺失或仅少量(2例),少量存在的巨细胞体积较小。肉瘤成分核分裂象易见、热点区达10~20个/10HPF,少部分区分化良好。2例见局灶肿瘤性坏死。1例呈地诺单抗治疗后改变,梭形细胞排列呈旋涡状,细胞异型性不明显,间质成片胶原化(图6)。1例见中-低分化的肿瘤性软骨伴骨化及钙化,无明显分叶结构(图7)。6例根治切除标本3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其中2例刮除后化疗行根治性切除,仅见少量肉瘤细胞和瘤骨残留,无法评估化疗坏死率;1例为穿刺活检后化疗,化疗坏死率约10%,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灶形态与原发灶相似。


2.3免疫表型

6例肿瘤细胞核表达H3F3AG34W(6/7,85.7%)(图8),1例H3F3AG34W阴性但H3F3AG34V核染色阳性,7例肿瘤细胞SATB2、p63均核阳性,7例p53呈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10%~50%。


2.4分子检测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H3F3Ap.G34W突变(GGG>TGG)为主(6/7)(图9A),1例为H3F3Ap.G34V突变(GGG>GTG)(图9B),突变类型与免疫表型一致。


2.5随访

6例患者根治性切除后5例辅助化疗、1例未辅助治疗;1例患者刮除后辅助化疗。术后随访8个月~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其余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表1)。


3讨论


PMGCTB是指原发的经典GCTB与高级别肉瘤同时并存的恶性骨肿瘤,临床上十分罕见,仅占1.6%,临床表现为疼痛和(或)病理性骨折、关节活动受限等。最常见发生部位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高峰发病年龄为20~45岁,且有年龄偏大倾向;性别倾向目前存在争议。本组病例均表现为骨肉瘤形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长骨骨端,尤以股骨骨端多见,与GCTB的好发部位一致;平均发病年龄39.5岁,与文献报道相似,与骨肉瘤的第二发病高峰相近。男女比例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9岁儿童,肿瘤位于干骺端,为迄今报道的年龄最小且发生在未成熟骨的PMGCTB,儿童干骺端是骨肉瘤的好发年龄和部位,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的PMGCTB罕见,仅有个案报道,形态学改变对诊断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经典GCTB影像学表现为骨端偏心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相对较清晰,周围可伴有薄层骨壳,无骨膜反应。本组7例PMGCTB均为骨端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其中4例混合多少不等的硬化性成分,伴钙化和成骨,周围见层状骨膜反应,类似于骨肉瘤。部分区域边界尚清,部分区域边界不清可见明显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软组织肿块不明显,但病变信号不均匀,混合少量硬化性成分。总体影像学改变介于经典GCTB和骨肉瘤之间,表现为中间型至低度恶性的影像学特征。

经典PMGCTB镜下由典型GCTB和高级别肉瘤两种成分构成,两者之间可分界清楚或逐渐过渡,比例多少不等。GCTB区域主要由肿瘤性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无或伴轻度异型,巨细胞分布均匀;高级别肉瘤可为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等,以骨肉瘤最常见。极少数情况下PMGCTB巨细胞稀疏甚至完全消失,仅存在高级别肉瘤成分,如本组7例均以普通型骨肉瘤形态为主,缺乏经典GCTB结构,极易误诊。

MGCTB肿瘤细胞均表达p63,与GCTB一致。有文献报道p53在GCTB肿瘤中呈阳性,而在SMGCTB肿瘤中强阳性,与GCTB的恶性转化有关,本组病例p53蛋白均弱阳性,呈野生型,提示在PMGCTB肿瘤早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53蛋白可能并未担任重要角色。H3.3是H3家族成员之一,由2个基因编码而成,分别是1号染色体上的H3F3A和17号染色体上的H3F3B,69%~96%的GCTB存在H3F3Ap.G34W突变,H3F3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GCTB和MGCTB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H3F3AG34W约占97.8%。少数阴性病例存在罕见位点突变(H3F3Ap.G34L、p.G34M、p.G34R或p.G34V,1%~2%),需免疫和(或)分子检测罕见位点以避免漏诊。多项研究报道没有GCTB组织学特征的骨肉瘤存在H3F3A基因突变,提示其起源于GCTB,H3F3A基因突变骨肉瘤8q携带c-MYC基因,还存在LSAMP基因的染色体3q13.31缺失,而骨肉瘤常伴c-MYC和6p12-21扩增,两者分子遗传学具有一定差异。本组病例虽无GCTB组织学改变,仅表现出骨肉瘤形态学特征,但H3F3A免疫及基因检测均阳性,可见H3F3A对于形态不典型PMGCTB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本组PMGCTB均以骨肉瘤形态为主,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富于巨细胞型骨肉瘤: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干骺端,可表现为混合密度的溶骨性和成骨性骨质破坏,镜下肿瘤性骨样基质间见丰富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与中-高级别肉瘤细胞混合,影像学及组织学有时与PMGCTB难以区分,如本组1例发生于9岁儿童干骺端,但骨肉瘤无H3F3A免疫蛋白及基因表达,且常伴TP53基因突变。(2)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免疫组化MDM2、CDK2阳性,FISH检测MDM2扩增可协助鉴别。(3)GCTB:穿刺活检标本未取到恶性区域可能会导致PMGCTB的漏诊,结合影像学及活检取材部位综合考虑,肿块切除标本应充分取材。(4)SMGCTB:GCTB进行治疗后,在原发部位发生的高级别肉瘤,较PMGCTB多见,诊断关键是了解其病史。GCTB通常在术后2~36年和放疗后4~42年发生恶变,短期内发生恶性转化的GCTB很可能是漏诊的PMGCTB。有学者认为GCTB治疗1年内继发恶性,应考虑为PMGCTB。(5)纤维肉瘤和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缺乏GCTB和肿瘤性骨样组织形态,无H3F3A免疫蛋白及基因表达。(6)高级别软骨肉瘤:PMGCTB有时呈成软骨细胞型骨肉瘤表现,需与该肿瘤鉴别,免疫和分子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
目前,PMGCTB临床治疗推荐按高级别肉瘤处理,使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方案治疗,广泛或者根治性切除预后相对较好,切缘不足的患者复发率高。辅助化疗虽不能改善总生存率,但可延缓肺部转移进展。地诺单抗可作为局部晚期或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患者的辅助治疗,其最佳治疗剂量、持续时间和治疗间隔目前尚未达成共识,长期服药的安全性仍在探讨中。PMGCTB预后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年龄、肿瘤体积或是否已发生复发或转移有关。有文献报道MGCTB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8%和36.1%,PMGCTB的5年总生存率约56.2%,预后较差;另有文献报道MGCTB的5年总生存率为87%、总病死率为16%,预后与经典GCTB相当。本组虽以骨肉瘤形态为主,最长随访时间5年,总体预后较好,与后者文献报道较一致,其生物学行为似低-中级别肉瘤。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后化疗,1例刮除后化疗,5例生存期均超过2年且无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术前使用地诺单抗,随访8个月,目前预后良好;1例术前化疗效果不明显,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灶切除后辅助化疗,目前效果良好。

总之,PMGCTB十分罕见,尤其当组织学形态无经典GCTB特征而仅表现为骨肉瘤特征时易误诊,其发病年龄、部位等临床特征与普通型骨肉瘤有一定差别,通过H3F3A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检测可鉴别PMGCTB与骨肉瘤及其他肉瘤等。及早确诊并积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并辅以术前、术后化疗,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全面了解PMGCTB的临床病理学特性,还需更大样本量及样本类型的研究。




来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4,40(08):807-812

DOI:10.13315/j.cnki.cjcep.2024.08.006


作者信息


投稿须知


投稿请认准官方网站:http://www.cjcep.com

网站首页:

end


本文系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    话:0551-65161102
  邮    箱:cjcepgzh@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进入官网

临床病理与实验病理
推广介绍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有关文献,提升病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病理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