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前几天发的加强C证监管的征求意见稿来看,能强烈感觉到上层对于B证委托生产的担忧。“ 难道B证,生来就有罪?”
分析十批国采网传规则,两条特殊针对B证的,格外显眼:1、多家企业委托同一家生产的,以生产企业做主体,视同为一个名额;2、同通用名下有B证企业参与,在总入围名额(N-3)基础上要再减X;(X=B证企业数/2,最大值为2)。这对于B证尤其纯B证来说,就是一记绝杀。
根据这两条规则对十批国采品种进行了梳理,末尾表格清晰可见:基本每个品种都有B证公司参与,其中不乏还有一些以B证申报的自持CRO公司。
N-3-X的规则,覆盖了近100%的十批集采品种。
甚至有品种,九家过评,然而按这个规则算下来,最后就只剩一个入围名额。
9进1?申报企业想必也傻了眼,没想过前期砸了那么多钱,最后被规则玩进去了。
甚至部分委屈的B证公司根本不知道受托企业接了其他B证同品种的代工。即使委托的时候着重强调了排他条款,但C证总还是能钻到合同空子,私下再去接其他的B证。现在规则摆出来了,如果真的只给一个名额,C证难办、B证更难办,C证的锅,B证背?对于自持的CRO,同样惨。作为B证申报,入围数会因此变少,本身没有车间,价格不占优势,拼一把进了集采的品种基本无利可图,没进集采的品种如果没到三年还不让转让,这不就砸手里了,彻底是个死胡同?相关文章:严管C证,死的确实CRO和B证?
前有132号公告,再有严管C证征求意见稿,现在集采也被特殊针对,行业走投无路。某B证老板义愤表述:此规则一出,1097家B证,960家C证将被逼入绝境,十几万员工降面临失业。MAH制度从试行及实施约7年时间,行业投入超千亿将打水漂。这两条的杀伤力几乎让所有在研产品和未来在研产品几乎都被判了死刑,在当下经济环境下,是否更是导致一个本该欣欣向荣的行业走向了垄断和破产,后面关联的上千家CRO研发公司、CDMO的加工企业和在建工厂连生存的土壤都没有了呢?
此外,该B证老板还想问两个问题:
一问:国家集采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提高采购效率,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如果这两条的拟定就是为了防止围标,那中药集采、地方联盟采,成功控制价格的好方式那么多,为什么国采规则搞的这么“不伦不类”?二问:自由市场竞争权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权利。而这样的规则是对部分企业的歧视性待遇。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降价等方式获得市场份额的B证企业因为名额限制而无法参与集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这是不是反而不利于集采的充分竞争思维?从最近几批的集采收获来看,恰恰是充分竞争充分利用产能,激活了工业体系的产能饱和度,监督了药品生产成本,获益的是老百姓,节约的是医保基金。是非对错,笔者不做评述。总有些人制定规则,也总有些人只能服从规则。
不过到现在,可以肯定的是“B证的尽头是A证”这句话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现在的情况就是,与其花钱买批文,不如花钱买厂。
事实上,也有很多MAH和CRO陆陆续续开始这么做了。
有知情业内人士对此透露,上层对于纯B证企业的监管终点可能是——两三年之内纯B证企业数量要少一半,到最后,现在这批纯B证企业只能剩下10%。特别感谢投稿:金药子——《二问医保局——热议国家集采十批(征求意见)》
1、按多家B证委托1家C证算1个主体,以及N-3-X的规则,以最大入围数方式计算;2、标红为原研进口、标蓝为多家委托企业,同一受托企业;*药通社在风云药谈发布企业竞争格局表单的基础上整理,人工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