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这种说法,经常被人引用,说哪个地方是哪个国家的缓冲区,所谓缓冲相当于汽车里的安全气囊,一旦遭遇巨大的压力,气囊会膨胀,保护驾驶员不受伤害,当然为了这个保护,气囊有可能爆裂,作为气囊当然可以,可是如果把人也当作气囊,把人所生活的地方视为缓冲区,那就会有人不高兴,至少当地人是不高兴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见,说朝鲜是我们的缓冲区,因为有了朝鲜,我们的东北就安全了,这种观点传到朝鲜人耳里,是非常不爽的,甚至会引发愤怒,朝鲜会认为,原来是这么回事呀,鲜血凝成的友谊不过是让我们当缓冲区,而所谓缓冲区也就是挡箭牌,让我们成为肉盾。所以说为了真正的两国友谊,不要再把朝称为缓冲区。
同样的道理,俄罗斯人经常会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要把乌克兰非军事化,当作俄的缓冲区,防止北约东扩,属于自我保护措施。这种观点会让乌克兰人很不爽,甚至很愤怒。原来作为俄邻居,俄是想把我们当成挡箭牌,既然是这样,还不如直接加入北约,多少得到一些保护,既然上天注定乌要与熊为邻,那乌只好投靠装备优良的好猎手。
所以在地缘政治中,用缓冲区这个词来形容国家关系,形容与自己结盟的国家,是很愚蠢的,这就像如果称兄道弟,却把对方视为自己的挡箭牌,那有谁愿意跟自己成为兄弟呢?无非是一种利用的关系而已,既然是利用,那就相互利用,不可能有什么情谊。一个国家把邻国设为缓冲区,必定会引来邻国的反感,因而投入敌对的阵营,结果缓冲区没有成立,对手反而更多了。
中国也曾经被其他国家当作缓冲区,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期间,面对西边的强势德国,斯大林非常担心东边的日本,因为有日俄战争的前车之鉴,斯认为日本是远东最大的威胁,需要找一两个国家作为缓冲区,来减轻对自己山大的压力,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要把中国作为他的挡箭牌,但中国不够强,为了构筑这个缓冲的堡垒,斯又拉入了蒙古,甚至不惜以承认满洲国为条件,换取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
说实话,斯大林的目的达到了,在整个二战最凶险的时期,日本人并没有进攻俄,给了俄喘息的机会,直到日本人在太平洋被美军打得落花流水,日本本土已岌岌可危,俄这才出兵,干掉了关东军,而作为缓冲区的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但丢掉了蒙古,还丢掉了东三省的巨大财富,差点还丢掉了旅顺港。
俄是比较擅长使用缓冲区的,当他想扩张领土时,设立缓冲区总是第一个借口,而且是很管用的借口,可以蒙住善良的世人,以为俄国人确实需要缓冲区,继而是保护俄侨,继而展开特别军事行动,这也是俄疆土幅员辽阔的原因,当然,今日世界已非旧世界,这一套在乌克兰行不通了,乌学到了俄的精髓,占领库尔斯克州后,宣布在该州设立缓冲区,这也是俄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