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
(九年级)
授课教师:魏芳
(焦作市第二十六中学)
本节课例选自《河南省中小学戏曲教学课例选编》
教材分析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陶金花哭着拉金小毛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给她。陶金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金小毛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回到家中见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自己动手打了三个鸡蛋,做了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亲切感人。
《对花》是黄梅戏《打猪草》中的著名唱段,以对唱的形式问答,趣味式的唱词深受大众喜爱。该唱段唱腔属于黄梅戏花腔类,上下句对答的曲式结构。个别较长的拖腔中有休止符作为顿挫,强化了之后的节拍重音,使演唱更有韵味和活力。
在字数不很固定的唱词中间夹杂着“呀嘚儿喂”之类的衬字,一定程度上具有音乐过门的性质,以及排比问答中的最后一句通常要“卖关子”,迟迟不说的感觉,极富趣味性。该唱段为五声徵调式,音程多为级进或小跳,节奏轻快流畅,旋律优美动听。唱段中保留着大量的安庆地方口语和句法,乡土气息浓郁。
教学思路及突破
黄梅戏《对花》按照唱腔来说属于“花腔”,即民间小调,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戏歌。它热情欢快,节奏鲜明,结构严谨,采用呼应句式,歌词为问答体,用了一些衬词来烘托气氛。表演的时候采用对唱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直接运用黄梅戏《对花》的曲调改编的师生问好歌词来导入,从而引出戏曲,进而导入对唱,层层深入,引出《对花》。
本课的两个知识点对唱和装饰音,放在了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进行对唱,更易系统地了解对唱这一演唱形式;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显了其地域色彩的装饰音,演唱时要准确地把握戏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戏曲的地方特色,自主地运用舞蹈来表现戏曲《对花》。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地跟着戏曲的节奏进行表演。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习歌曲、表演动作、创编歌词,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本课让学生了解戏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理念。
教学内容
欣赏、演唱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教学目标
(一)欣赏、学唱《对花》,感受和体验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了解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并能随音乐模仿演唱第一部分。
(二)引导学生对黄梅戏感兴趣,通过鼓励学生学念、学做、学唱,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戏曲音乐的感情。
(三)通过感受、体验、合作表演,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唱游音乐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一)培养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会唱黄梅戏《对花》第一段;在听赏、演唱、表演等音乐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能够有感情地唱准《对花》中的难点乐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
教师用《对花》旋律演唱改编的戏词,问好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上音乐课。唱的什么调?说的什么词?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歌里什么人?讲的什么事?作的什么曲儿?此歌叫作,呀嘚儿呀嘚儿喂呀……叫作什么歌?
1.提问:老师唱的是歌曲还是戏曲?是戏曲里的哪个类别?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同学们,戏曲的种类很多,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刚才老师表演的就是黄梅戏。我们的祖国从南到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文化,黄梅戏是安徽省很有特色的戏曲剧种。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安徽,一起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韵味。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导入,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活动,通过教师的表演,带领学生体验黄梅戏的韵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领略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二)了解黄梅戏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采茶调,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得名,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采用安庆方言演唱和念白,曾被称为怀腔、皖剧,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总体概括了解黄梅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初听《对花》,了解剧情引入课题
1.带着问题欣赏视频。
(1)作品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作品主人公是谁?
(3)作品讲述了什么故事?
2.听辨、选图:聆听音乐,观看三幅黄梅戏剧照,判断听到的音乐是哪幅图里的角色演唱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聆听音乐引出课题《对花》。
3.歌曲的演唱形式,根据音乐做出选择。
独唱、齐唱、对唱。
4.剧情介绍(见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一是黄梅戏剧照和选段同时进入,视听结合,较容易把学生带入欣赏意境;二是用听辨、选图的方法,可激发学习挑战的欲望;三是调动生活经验,去感受唱段的情绪风格、了解演唱人物与环境;四是了解《打猪草》剧情。
(四)学唱《对花》
1.完整地欣赏全曲,引导学生说出演唱情绪。
2.聆听第一段,找出安庆方言发音的字:埂(gen)、棵(kuo)、么(mo)等,体会其风格韵味。
3.学唱第一句。
(1)随老师跟琴学唱第一句。
(2)复听,找出难点。
(3)各个击破,再连起来唱。注意第一节后面休止符完全停住,唱出第二节和第三节开始的节拍重音,然后再连贯演唱,全句要唱出韵味,讲解说明戏曲中常用的拖腔。请个别同学演唱,教师点评。
(4)跟琴演唱全句,注意装饰音和切分节奏。
4.学唱中间几句。
(1)用对答问话的语气及安庆方言来演唱。
(2)采用教师示范教唱。
(3)教师弹琴,学生聆听默唱,注意音高。
(4)学生跟琴演唱,注意装饰音和附点节奏。
(5)教师弹奏任一乐句,请学生听唱,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演唱胆量。
(6)思考并回答。
教师:如果撇开戏剧场景的需要,我们平常演唱《对花》时,陶金花唱的第一句可不可以改成两人合唱,为什么?
学生回答。
5.单独学唱长串衬词部分。注意唱出风趣顽皮、诙谐幽默的感觉。
教师:衬词乐句“呀嘚呀嘚儿喂呀嘚儿喂呀”在此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去掉?
师生交流:起到间奏的作用,同时表现出猜谜时,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需要留出好好思考的时间,还有日常说话时“卖关子”、迟迟不说最后一句的感觉,非常贴切、有趣。如果去掉衬词,整个唱段就显得太平淡。这也是黄梅戏起初作为民间小戏风趣、活泼的基本特点。分组演唱猜谜部分,合唱最后的衬词长句,体会其内在表达的逻辑和韵味。
6.听唱《对花》第一乐段,教师纠正、范唱、教唱,学生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五)表演唱《对花》
1.教师按角色表演唱第一段。
2.分组演唱。
指导学生演唱《对花》第一部分唱段。师生分角色演唱,男、女生分角色演唱,感受一问一答的幽默和智慧。
3.观看《对花》的录像。
观看视频,感受戏曲艺术精湛的表演魅力,调动学生模仿学习《对花》表演动作的兴趣。
4.男女生按角色进行表演。
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跟着音乐边唱边做动作,个别同学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能更好地理解黄梅戏《对花》的对唱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拓展——介绍韩再芬并欣赏《乡音本是黄梅调》片段
1.简介韩再芬。
韩再芬,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现为安徽省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原安庆市黄梅戏二团)院长。1984年(16岁)因主演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一举成名。她在舞台上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具有大家风范,并力倡黄梅戏革新。她还成立了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旨在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人才。
2.欣赏《乡音本是黄梅调》。
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下,现在黄梅戏走出国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歌曲也成为当下的流行金曲。聆听韩再芬演唱的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歌曲《乡音本是黄梅调》。
黄梅戏所表达的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美。迄今为止,安徽已举办了多届黄梅戏艺术节,成为安徽的文化符号之一。
(七)作业布置——创编歌词
师:根据今天的音乐课情境,请同学们课下创编几句歌词互相交流。教师示范演唱。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一起上课乐开花,学了黄梅戏,唱了对花调,欢聚一堂大家共出彩。我来把戏唱,你来把舞跳,我们默契高。弘扬国粹呀嘚儿呀嘚儿喂呀……弘扬国粹靠大家。”
【设计意图】一是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理解能力,对音乐进行分析、理解,体验效果更好;二是经过分析,厘清了唱词的格律,有利于创编实践的落实;三是创编歌词拉近了学生与黄梅戏的距离,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信心。
点击书封,即刻抢购⬇️
总顾问 | 张晓华
顾问 | 许华伟 郑雄
审核 | 王汉伟
责编 | 王建华
责校 | 党 华
排版 |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