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轮预定利率调整的公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金发【2024】18号)中,给了官方版本的参照系。
预定利率什么怎么调,看3个数据,分别是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其中,贷款和国债利率在 中国人民银行的官网上都能查到,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自2014年11月22日起,人民银行不再公布了。相关利率变化主要参考几大国有银行的挂牌利率。
3项数据近2年的具体情况:
1.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 2024年7月2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大行集体自该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五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为1.8%。
- 2024年10月18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发布公告,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
- 2024年10月18日:招商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五年期为1.55%。
- 2024年10月19日:平安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五年期为1.6%。
- 2024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跌至1.55%。
从8月1日,保险预定利率上限调整到2.5%开始,到现在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下降了0.25%左右。
2.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上一次预定利率从3.0%下降到2.5%期间,LPR从4.2%下降到3.85%,下降了0.35%;
而从8月1日保险预定利率上限调整到2.5%开始,到现在5个月的时间,5年期及以上LPR已经下调了0.25%。
3.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上一次预定利率从3.0%下降到2.5%期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2.66%下降到2.17%,下降了0.49%;
从8月1日保险预定利率上限调整到2.5%开始,5个月的时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经下降了0.46%。
如果按预定利率从3.0%到2.5%之间3项数据的降幅为调整标准,8月到12月之间:
存款利率已经下调0.25%,距离逢0.5%调整的规律,还有0.25%的空间;
贷款利率已经下调0.25%,距离前2次调整之间的降幅0.35%,还有0.1%的空间;
国债收益率下降0.46%,距离前2次调整之间的降幅0.49%,还有0.03%的空间。
只看数据,才刚刚下调的2.5%,似乎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国债收益率作为“信号利率”,它的调整对保险预定利率的影响最大,幅度基本相同的,预定利率上限3.0%到2.5%的这段时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跌幅刚好在0.5%左右,这也是促使预定利率上限下调最直接的因素。
底层是人身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差,即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和产品的预定利率之间的差值产生的收益。而人身险公司最新的行业投资占比中,国债等债券占比最大,达到49.18%,其次是银行存款,占比8.38%;
为了防止利差损风险,预定利率就不得不跟随占比最大的国债的收益率下调而下调。
但预定利率的下调也不完全跟随国债收益率
例如,2020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年初的3.1%左右,下降到4月的2.5%左右,年底又回升到3.2%左右,在这中间国债收益率短时间下降时,保险的预定利率没有紧跟调整,这也说明预定利率调整的滞后性,至少要等国债收益率稳定在一个平台之后,保险的预定利率调整才会启动;
另外,从2021年年初到年年底,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就已经从3.2%降低到2.8%附近,并且在2022年全年和2023年上半年都处于这一平台,直到2023年7月底,保险的预定利率才从3.5%下调到3.0%。
至于为何没有更早的开启预定利率下调,大概率和2020年-2022年资本市场的表现不错有关,三年间,上证指数的年涨幅分别为22.30%、13.87%、4.80%;深证成指涨幅分别为44.08%、38.73%、2.67%;
虽然,人身险资金在股票和基金的占比不高(最新合计13%左右),但一旦行情出现,机构投资获利也不会手软。因此,保险公司的盈利压力从2023年才逐渐显现,才推进了预定利率的那一轮下调。
因此,预定利率什么时候会再下调?除了密切关注3个参照系,紧盯国债收益率变化外,还要判断市场整体的情况。大逻辑是只要保险公司能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那下调预定利率的脚步就会慢一些,如果保险公司投资获利都越来越困难,那么下一次预定利率下调也真就不远了。
最后,《通知》中提到的“预定利率基准值”也值得关注,发布机构为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频率待定。按描述来看,“预定利率基准值”发布后,还需要“达到触发条件”,才正式调整产品的定价。“预定利率基准值”发布和“达到触发条件”之间,也可能还有时间判断预定利率的走向。
除了预定利率调整,保险公司收够了目标保费,营销节奏变化,监管窗口指导等也会促使保险产品停售。一款产品到底给消费者留了多少时间做抉择,也越来越变得难以判断。
保险咨询,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大鱼团队会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