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洲的第九年,一些建议,和不建议。

文化   2023-08-07 18:42   澳大利亚  

昨天早晨,我和老康去看望认识很多年的学姐和她几个月前出生的宝宝。我拎着棉质小斑马玩具,老康捧着花篮。我们坐在公交车上,调侃这条路真熟悉。整个上半年,为了买房,我们几乎每个周六都在这条路上奔走。

途中,我收到哥伦比亚邻居Laura发来的消息,说两周后要搬去别的地方。我和她从住进公寓不久之后便成为朋友。在疫情严重到封城的时候,独居的两人会在对方门口放食物和可乐。如今她稳定地约会着一个土耳其人,而我和老康即将回国举办婚礼。回来后,我们也要搬进郊区新买的房子里。

我心里莫名有些惆怅。大家的人生像这辆公交车一样在M2公路上疾驰,即将驶入新的篇章。

这是我来到澳洲的第九年。

我常回想起第一份工作时和公司一个中国姐姐的对话。我是她的助理会计,她教会了我许多东西,也带给了我很多温暖。那时我刚毕业,一无所有。我很羡慕她。有绿卡,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有房有车。我向她表达自己的羡慕,她却告诉我一切都会有。

转眼我就到了和她当初差不多的年纪,也拥有了许多曾经不敢想的东西。或许,我也可以试着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

关于专业和学习。我不建议单纯为了绿卡而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前几年会计还不是那么难拿绿卡的时候,有许多人来读这个专业,仅仅是为了移民。班里95%以上的同学是中国人。一个印度尼西亚同学曾跟我吐槽,说自己好像在中国留学。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热门的计算机专业里,现在或许又发展到了数据分析和商业分析等专业。

我同期学会计的同学里,一部分人因为接连挂科而转专业;另一部分人痛苦煎熬,最终毕业。似乎没有人是真正喜欢这个专业的。

如果已经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也不用太过气馁。毕业之后仍旧有机会转行。我有许多同学在毕业后转行,如今分布在销售,市场,物流,数据分析等各个领域。也有人选择创业,开培训公司,移民公司,做的也风生水起。澳洲市场对学历和专业并没有那么在意,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自己学习的专业里。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或许只构成日常工作的10%,许多东西都是在进入职场之后重新学习的。尤其是毕业生,公司并不指望你一进去就会做全部事情,他们看重的更多是学习能力和态度。

/////

关于工作和职场。一开始的阶段是最难的,尤其对于留学生,因为需要适应许多事情,且缺乏必要的指引。如果可以,尽量在读书的时候就利用假期去实习。虽然在肯德基打工是件有意思的事,但其实那是在用一种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面试的时候不会有人问我在台湾餐馆端盘子的事情,这些对后来的找工作没有太大帮助。当然,这样的建议仅仅是从职场出发。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或许端盘子也是一份很好的回忆。

除了实习,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免费就职培训,里面会有专业的老师分享制作简历的经验,还会有一对一的修改。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有些当地人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或许不可思议。比如澳洲的简历不可以贴照片,写性别和年龄,因为这容易导致歧视,HR看到这样的简历可能直接忽略。比起投几百份这样的简历做无用功,不如参加一场培训学学当地规则。

除此之外,刚从国内来的人会对澳洲职场有种误解,即没有所谓“靠关系”。其实不然,澳洲许多的工作都是靠熟人内推。作为留学生,我们很少有当地学生拥有的资源,比如在大厂工作的哥哥姐姐或是朋友长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领英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职场社交软件。在那上面你可以轻松找到那些在心仪公司工作的员工。可以多看看他们在领英上的履历,找到那些与你相似的,同他们建立联系。大胆邀请他们喝个咖啡,了解一下公司环境和招人标准。如果聊的合适,那么也有可能获得内推机会。许多大公司因为需要人才,内推成功还会给推荐人一笔奖金。我周围有许多工作过几年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介意帮助初入社会的学生。并不是为了内推奖金,而是自己茫然无措的时候曾受到过帮助,现在希望以这种形式向社会表达感激。

另一个建议给刚进入职场的人。中国文化讲究低调内敛,不锋芒外露,尤其忌讳自吹自擂。这导致我们在职场中常常显得安静而沉默,没有太多存在感,甚至唯唯诺诺。和在国内一样,努力上进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在澳洲,你需要花一些精力让自己的努力被看见。是金子自然会发光,但不要让过分的谦虚掩盖自己的光芒。无论是面试中,还是在公司中,对于自己的需求都可以直接一点,自信一点,该争取的时候应该大胆去争取。澳洲整体文化更倾向于鼓励,而非压制。所以不用担心你的上级会因为你提出什么需求而感到不耐烦,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帮助你去争取。更何况,他们多拿的那部分工资就是他们帮助员工舒心工作,解决问题而获得的报酬。

/////

关于爱情。公司的中国姐姐曾经告诉我,要将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当作一件事情去做。当时的我觉得世俗,但如今的我却想将同样的话分享给后来的人,尤其是女孩子。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几乎不会缺男生喜欢。年轻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些骄傲,面对有好感的人容易沉浸于暧昧和欲擒故纵之中,不敢或不想迈出下一步,有时对方前进,自己甚至会后退两步。

说来残忍,悉尼是一个男女比例并不均衡的地方。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我不想鼓吹年龄焦虑。毕竟有人在三十五岁之后甚至更晚才遇到对的人,婚姻非常圆满;也有人在二十四岁结婚,但两年之后便分道扬镳。只是理性分析,如果不是下决心独自终老,若是能够稍微抛却一些浪漫主义,将爱情当作一件事情去规划和实现,或许能够更加容易遇到合适的人。

规划的内容可以包括多接触一些人,渠道不限于线下,也不限于相亲局。可以是徒步,剧本杀,也可以是约会软件。在接触的过程中尽早地确定自己在寻找什么样的人。不要理想主义。你我都喜欢帅气多金的布拉德皮特,但他会娶的人是安吉丽娜朱莉。世界上最完美那个人不会属于你。不过我并不是要你将就,而是要你找到那个拥有一些吸引你的独一无二的特质人。这种特质在老了之后依然不会消亡。在遇到这个人的时候,不妨勇敢一点,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

/////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 —— 无论什么时候,一定将自己的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尤其是那些不太外显的心理问题。

二十多岁的时候,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渴望一飞冲天,却不知从何开始。青春的热血和抱负与心智的不成熟及阅历的不足相互碰,常让人陷入不安与焦虑。再加上人在国外,远离家人朋友,需要独自适应一套全新的文化和规则。有人会被负面情绪击倒,陷入失眠、低落、饮食障碍甚至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调整自己。澳洲政府会提供一些针对亚裔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我在疫情期间因为封城感到情绪不佳时使用过,觉得效果不错。许多同胞避讳看心理医生,刻意忽略自己的情绪,却为更大的身心问题埋下伏笔。

如果实在不愿意找医生,也一定要试着向亲近的朋友或是家人寻求帮助。再退一步,要尽可能自己疏导情绪。尽管陷入困境的人很难相信许多事情会在十年甚至三五年后变得无足轻重,但这是真的。二十多岁所面临的挂科,失恋,失业会在三十多岁变成回忆。你甚至会笑着想起那个被辞退的早晨,那门补考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那些错过的人。你会发现,二十多岁的自己很蠢,但很美好。

/////

最后,我的经验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你。

半调子文艺联盟
不如花点时间,做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