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唯:她叫李芳兰

文摘   2024-11-25 06:18   山东  


    

    曾经有个女子,她叫李芳兰,生于1914,卒于1990,享年76岁。

    她曾有过短暂的婚姻,婚后有了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被迫跟丈夫离婚。值得庆幸的是,她有个好婆婆,虽然离婚了,但仍旧让她带着孩子住在夫家那个大院里,直到女儿外出求学。更值得庆幸并骄傲的是,她的女儿非常争气,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山东省警官学校,虽然是中专,但相当于毕业后有了“铁饭碗”,我想,那时她一定特别欣慰。

     然而命运是会捉弄人的,1960年来了,吃不饱饭的年代,学校停课,学生遣散,她女儿也因此失学回家。女儿不甘心,想要继续求学,从未进过一天学堂的李芳兰,收拾好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挎着篮子,拐着小脚,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县城的中学,找到校长,报出前夫君的名字,为她求了一个插班生的名额。女儿真的非常争气,高二开始插班,一路猛追,从一开始几何只考9分,到最后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带着李芳兰离开了老家,来到四川涪陵大山深处的兵工厂,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这位叫李芳兰的女子,是我的姥姥,母亲的母亲,我的亲姥姥。


                       (姥姥  作者提供) 


     我记忆中的姥姥,一头白发、矮小、瘦弱、说话细声细气,还有,非常非常疼爱我。

     父亲告诉我,我出生后刚从医院回到家,姥姥抱着我,一宿没睡,比我母亲还要高兴。是她后来发现我的左手食指特别粗,现代医学称作“巨指症”,那个年代的人们可不懂这些,姥姥说,那是这个孩子的福啊,她的福分都在这个指头上了。

     确实是这样,从出生到初中毕业,我一直都算是“顺风顺水”,虽然5岁就随父母去黑龙江省亲,清楚地记得火车上拿牙刷当筷子;虽然8岁就跨越半个中国从四川来到山东,一家四口背着几乎所有的家当;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时的我是快乐的,我们一家都是,贫穷、艰难,但很幸福。

     刚到山东,我吃不惯馒头,姥姥就给我蒸米饭,小小的铝锅、小小的炭火炉,米饭最下面是焦的,父亲吃;中间是软的,我和母亲吃;最上面是夹生的,姥姥再加些水熬成稠粥自己吃。我不想看着父亲啃锅巴,姥姥喝稀饭,于是不再要求吃米饭了,然而姥姥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给我做,只是因为我喜欢。

     刚到山东,我们一家四口蜗居在两间小平房里,我和姥姥睡一间,窗户后面就是胡同,窗台很低很低,我们跟胡同就隔着一层玻璃,而且终日不见阳光。每逢阴雨天,我趴在窗台上,听雨滴敲打着路面,听过往行人呱唧呱唧的脚步,姥姥就坐在我旁边,缝缝补补,没有一句话,但那种感觉让我心安。

     刚到山东,还是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冬天没什么青菜,姥姥就把萝卜细细地切成丝,放上盐,挤出水分,再用筷子从瓶里蘸出几滴香油滴在萝卜丝上,一家人佐饭的小菜就有了。直到现在,我记忆里的冬天,除了漫天飞雪和我冻裂的双手,就是那盘萝卜咸菜。

    姥姥没上过学,她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简单的算数。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课讲如何认识钟表,我怎么学都不会。父亲用硬纸板做了个表盘教我,我还是不会,母亲一如既往地扬起手准备给我一巴掌时,一个瘦小的身躯挡在了我面前,那是姥姥。她对母亲说,别打孩子,让她慢慢学,肯定能会。第二天一早,我神奇般地会了,姥姥说她为我念叨了一晚上,母亲说那是封建迷信,姥姥只是微笑着把我搂在怀里,什么都不说。


   

     这就是我的姥姥,善良、慈祥,而且非常非常爱我。 那时父母上班,我上学,只有姥姥是个“闲人”, 全家买菜的任务基本都交给她,为此她掌握着一部分财政大权。我放学回家时,父母通常还没下班,姥姥会从她的对襟大褂里摸出2分钢镚,让我去买一碗豆腐脑垫垫肚子。秋日的夜晚,她会陪着我缩在那张小床上写作业,桌子是放衣服的樟木箱,椅子是我自己的腿,姥姥把橘子剥开,每次做完一个题,我就回身开心地告诉她,姥姥我做出来了,她就奖励我一瓣,依旧没有一句话,只是开心地笑。我刚来月经的那段时间经常肚子疼,姥姥每晚都给我揉肚子,她的手不大,但很温暖,一直温暖到心里。

   后来父母的单位分了楼房,我也考上了博山城区的高中,离家住校去了。再后来,姥姥真的老了,先是眼睛因为白内障看不清东西,继而思维也慢慢变得糊里糊涂。高三寒假时,姥姥突然喊我,说让我给她的前夫,也就是我姥爷,写封信,说有很多话要跟他说。姥姥嘟嘟囔囔说了很多,然而那时的我正备战高考,青春期的叛逆加上考试的压力让我心烦意乱,根本没听清她说了些什么,我随便扯了一张政治复习提纲应付了她。姥姥去世后,父亲收拾她的遗物时,竟然在枕头底下发现了那张提纲,父亲百思不得其解,那一刻,我悔恨交加、泪流满面。

    据父亲说,姥姥是在家里,在她自己的床上去世的,当时家里没人,父母上班,我在几十里外的学校。她是上午走的,那天下午,我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总是觉得不舒服,于是借了同学的自行车骑回了家。我没有家门钥匙,敲门没有回应,我搬来几块砖头,踩上去趴在姥姥房间的窗口往里看,她的床、她的被褥、她的樟木箱都在,只是姥姥不在了。 我慢慢地从砖头上下来,蹲在地上无声地哭了。

    后来,姥姥被葬在了博山白石洞公墓,她的墓地与现在我父母的墓地相隔只有不到十米。之后的30多年里,我的亲人相继离我而去,先是父亲,再是母亲。每次为他们扫墓,我都会觉得孤单又温暖。孤单是因为只有我自己,温暖是因为他们都在我心里。

     再后来,我的女儿也长大了,我跟她讲起姥姥,她听后认真地说,妈妈,你应该写下来,要不以后可能就没人记得她了。

    是的,我应该写下来,为了能够记住她,记住她的温柔、善良、慈爱,记住她的名字。

    她叫李芳兰。



作者简介:姚唯,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淄博市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山东省红十字会讲师,爱好旅游、阅读。

主       办: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

协       办:博山区摄影家协会

                 博山区酒水行业协会 

                 博山赏石盆景艺术家协会          

总       编:王正军   

副  总  编:袁慈国  王  彦

监       制:郑良前

本期编辑:苗会红  孙建萍   刘小鱼

校        对:于永涛

顾       问:毕玉奇  刘培国  李琦胜 胡敦荣

               王延刚 任纪昆 李福源  穆  琳

               李殿春  朱永强  刘树国  王枢仁

              2024年第327期   总第1026期 



投稿须知 

1、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和个人生活照片。

2、稿件应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编辑有权删改来稿中的不当内容。

4、投稿邮箱:wxbs2022@163.com

5、编辑部联系电话:18653304668


      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是由博山区文联主管、经博山区审批局注册、博山区民政局登记的合法正规社会团体。


     《文学博山》是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的会刊,是汇集文学艺术佳作、鼓励新人创作、展示个人创作风采的平台。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招募公告

文学博山,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格调的公众平台!随着平台发展,受众群体广,投稿多,编辑部工作量大。现面向社会招募文章编辑、配乐诵读志愿者。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踊跃报名!


点击进入商城购买!


用文字抒发乡情

用照片展现乡恋

用视频留住乡音


扫二维码关注


文学博山



文学博山
文学博山,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格调的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