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得到不断发展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选自《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背后,多项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高精度、三维立体的空间数据底板。这也是全球首次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已经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标签。
确定轴线走向
在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进程中,需对其方位、走向、空间格局等进行精确测定。相比于定性式描述,精确测定更能展现北京中轴线严谨的空间秩序和丰富的细节。
令人意外的是,精确测绘的结果表明,北京中轴线的朝向与正北方向呈逆时针约2°的偏角。这是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方位被首次精准确定。在本次测绘工作中,研究人员还明确了北京中轴线上参与申遗的遗产点空间分布,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此外,这些工作也为今后中轴线南北延长线上的空间规划布局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推动测绘考古
北京中轴线具有数百年历史。随着时间推移,中轴线上的一些古建筑遗址逐渐消失。确定这些遗址的位置并进行考古发掘,让这些消失的古建筑“重见天日”,不仅可以助力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一批宝贵的历史财富。北京天桥遗址的定位正是其中一例。
1934年,为拓宽前门至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被全部拆除。由此,天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根据档案记载,天桥坐落于龙须沟上。然而,自20世纪30年代龙须沟从明渠改为暗沟后,便“潜行”地下。加之该区域地下管线密集,寻找旧管线十分不易。为定位这座“看不见”的桥,北京市测绘院的专家团队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并运用数字技术经过仔细对比,终于发现一条地下管线与历史地形图和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影像图中的龙须沟走向一致。
随后,北京市测绘院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专家团队在预先划定的范围内打开近百个井盖,通过井下摄影测量系统,查看管井内部的情况。经专家反复甄别,消失近90年的天桥原址得以“重见天日”。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看来,北京中轴线并不是一条“线”,而更是一座城,申遗能够使得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利用,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从城市结构的角度审视北京,从整个老城、皇城,到王府、四合院,有着共同的营造逻辑和类似的结构特征:高度秩序化且可延伸、加密的分形结构和基于“礼乐相成”文化特征的理想空间组合。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过程,也同时是保护过程,二者同步进行。”李兴钢介绍。期间,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正阳门、太庙、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取得正阳桥、南中轴路遗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发现,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同时,《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的通过和施行,建立了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制度,鼓励了公众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使得遗产保护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这也开启了我国未来相似类型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申遗成功,只是迎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起点。
(选自《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营城制度的南北中轴线已具备雏形,说明传统都城中轴线历史悠久。
B.北京中轴线的成型、丰富、发展和传承,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叠压的过程。
C.明代北京城的“凸”字形城郭格局使得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D.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京中轴线始终对北京城市规划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2.下列选项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数字化的全过程参与,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标签。
B.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今后城市测绘方法将以精准测绘为主,定性描述为辅。
C.精准测量的数据不仅可以定位城市遗产,还为中轴线延长线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D.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天桥原址得以“重见天日”,助力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3.对材料三中北京中轴线及其保护传承措施的理解,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意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视觉上的直线,主要用于美化城市景观,兼具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B.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保护工作是相互独立的,应在申遗成功后再开始保护措施的实施。
C.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是多方面、综合性的,涵盖了文物建筑修缮、考古新发现的公布等。
D.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要求我国相似类型遗产保护工作应开启新篇章,具备更高的水平。
4.结合三则材料,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申遗过程及其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B.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秩序和细节。
C.天桥原址的“重见天日”体现了北京中轴线规划理念之重要。
D.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健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公众的监督反馈。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述为什么要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①,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瑰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③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北宋隐士,性格恬淡,爱好高雅。②孥:儿女。③法律:诗词格律。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堵萧然 萧然:空旷萧条
B.乃穷年口诵心惟 惟:思考
C.逮子华官翰林 逮:前往
D.赋诗援笔立就 就:完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
B.而使子弟和之 而于妻孥之寒馁
C.方之陶靖节、林和靖 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D.躬授徒以养母 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我作为后人如不增进学问,家学就将没落了
B.先生每先意承志 先生常不等母亲开口就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
C.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长大后,母亲就带着他到各地游历
D.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 树立典范,极其严格,给人不可冒犯的样子
9.根据文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轩先生把竹子看成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而一天也离不开竹子。
B.得到了浙江名师大家的指点后,竹轩先生早年的德业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C.乡里有些不和睦的兄弟,在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事迹之后,也能够惭愧悔改。
D.作者与竹轩先生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记录了竹轩先生的品行。
10.第二段说竹轩先生“德业夙成”。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他有哪些方面的品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秋
杜荀鹤
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粘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首联“玉露”指白露,其含义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玉露”不同。
B.“江间”句写江流连日奔涌向前,从不停歇;“塞上”句则遥想边关阴云接地。
C.《感秋》首联“空”,意为“徒劳地,白白地”,流露出作者的无力无奈之感。
D.《感秋》颔联“画戟门”指官宦人家的门第;尾联“侬家”指的是乡野百姓家。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起兴、颔联的象征,意境恢弘,气势磅礴。
B.《秋兴》尾联将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写暮砧之声起,暗示冬日已至,别具深意。
C.《感秋》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D.《感秋》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暗示作者心境的变化。
13.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舟”这一意象,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注意:书写清晰。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
(4)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五、整本书阅读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人物专题”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要人物,梳理了前45回相关回目。
(1)请根据每列回目,填写与之对应的人物名字。
【A】 【B】 【C】 【D】
(2)第一回中石头向空空道人介绍此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千部共出一套。”鲁迅在评论《红楼梦》创作成就时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A】【B】【C】【D】中选择一人,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你对“真的人物”的理解。
人物【A】 | 人物【B】 | 人物【C】 | 人物【D】 |
十二回 毒设相思局 | 三回 抛父进京都 | 二十七回 滴翠亭戏彩蝶 | 十七回 试才题对额 |
十三回 协理宁国府 | 八回 比通灵半含酸 | 三十回 借扇机带双敲 | 三十三回 大承笞挞 |
十五回 弄权铁槛寺 | 二十七回 埋香冢泣残红 | 三十七回 夜拟菊花题 | 三十六回 情悟梨香院 |
二十回 正言弹妒意 | 三十八回 魁夺菊花诗 | 四十二回 兰言解疑癖 | 四十三回 撮土为香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碟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竟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正式看戏的情绪,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那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它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
16.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 嵌入:深刻影响
B.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 正片:人生故事
C.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 怯生生:略显拘谨
D.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 孤零零:单一形式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18.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19.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七、语言文字运用
20.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北京文旅消费帮扶推广活动在交易会9号馆展示区举办,①活动以“京彩新消费,文旅助帮扶”为主题,面向全球游客推介北京支援合作地区的文旅资源。②活动现场发布了25款炙手可热的“文旅好物”。其中,③来自呼和浩特的高原红陶茶具,山西长治的纸雕、沁州黄小米礼盒,湖北巴东的中药材等文旅好物备受消费者青睐。④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有十万余游客参观游览,交易额已达上亿元。⑤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北京辐射能力强、市场规模大、消费品质高,使产品直达消费者,服务美好生活。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活动”二字可以删除。
B.②句中成语“炙手可热”使用恰当。
C.③句中“来自”不可以删掉。
D.④句中的“截至”应换成“截止”。
(2)⑤句画线的部分有语病,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修改,将修改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八、作文
21.微写作。
名著问世后,不断出现影视、戏曲、游戏等形式的改编。在改编名著时,我们应坚持“保留经典的原汁原味”,还是可以“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
22.北京秋景宜人,请选择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描写其秋色。要求:既要写出季节的特点,又要体现该地点的特色。要求:描写生动、有序、有细节,不超过150字。
23.请以“在言语照亮的世界里”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
24.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5.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也会面对他人的期待。这时,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以“这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①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是指通过政府制定多层面的保护制度和公众参与,使得遗产保护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②保护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优秀案例);③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多领域运用与发展;④促进北京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布局。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历史、技术和保护三方面分析了北京中轴线。材料一强调了中轴线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申遗中的创新作用,尤其是精确测量对中轴线位置和空间规划的影响;材料三则讨论了申遗与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了公众参与机制的重要性。这些材料共同揭示了北京中轴线在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及保护必要。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使得”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一说“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城形成‘凸’字形城郭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可见,“凸”字形城郭格局和“北京中轴线格局”之间不属于前者让后者形成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今后城市测绘方法将以精准测绘为主,定性描述为辅”错,材料二说的“相比于定性式描述,精确测定更能展现北京中轴线严谨的空间秩序和丰富的细节”只比较了两种方式的优劣,并没有提及将来的测绘方法以何为主,属于过度推断。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视觉上的直线,主要用于美化城市景观,兼具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错,根据材料三中“北京中轴线并不是一条‘线’,而更是一座城”可知“视觉上的直线”错;且中轴线的美化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并重,没有高低之分。
B.“应在申遗成功后再开始保护措施的实施”错,根据“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过程,也同时是保护过程,二者同步进行”分析,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保护工作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
D.“要求”一词过于绝对化,原文是“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使得遗产保护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这也开启了我国未来相似类型遗产保护的新篇章”“申遗成功,只是迎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起点”。由此可见,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开启我国未来相似类型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只是迎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起点,并不是要求我国相似类型遗产保护工作应开启新篇章,具备更高的水平,不能提现要求和被要求的主宾关系,即使有促进关系,也应该是“后续制定保护政策”这种 做法“要求”,不能是“申遗成功”,主语也有问题。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体现了北京中轴线规划理念之重要”错,材料二说“中轴线上的一些古建筑遗址逐渐消失。确定这些遗址的位置并进行考古发掘,让这些消失的古建筑‘重见天日’,不仅可以助力中轴线的申遗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一批宝贵的历史财富”,可见天桥原址的“重见天日”是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成功所做的考古工作,与中轴线规划理念无关。
6.C 7.D 8.C 9.B 10.(1)淡泊名利;(2)孝顺母亲,友爱兄弟;(3)乐善好施;(4)待人和气,严格要求学生。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竹轩先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竹轩先生以热爱竹子的坦荡与高洁象征自己的品行,坚持德业修养,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精神。文章通过他的言传身教、热爱学习、孝顺母亲、友爱亲属等日常行动,以及他对门生严格而和气的态度,描绘了一个兼具知识、道德和艺术素养的理想君子形象,同时也影射其对时代纷华利禄的超然态度,表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
B.句意:于是毕生朗诵思考。
C.逮:等到。句意: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
D. 句意:写诗提笔就能写成。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但是对自己妻子和儿女的饥寒(来不及顾及)。
C.代词,他,指竹轩先生/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以备史官采用。
D.都是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竹轩先生长大后”错,根据“弟粲幼孤……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分析,该句的翻译把句中主语弄错了。主语承前省略,是竹轩先生弟弟,而不是竹轩,故是竹轩先生弟弟长大后;“母亲就带着他到各地游历”错,根据语意可知,不是“母亲就带着他”,而是竹轩先生带着弟弟四处游历。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得到了浙江名师大家的指点后,竹轩先生早年的德业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错,原文“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是说竹轩先生被聘请为子弟的老师,子弟的德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段“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中可见,他性格淡泊,不爱功名利禄和繁华俗世,只爱吟咏啸歌;
从“居贫,躬授徒以养母……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可见,他亲自供养母亲,对弟弟十分友爱,还将儿子供养自己的俸禄分一半来赡养弟弟,足见他性情孝顺,友爱兄弟;
由“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分析,他对于母亲娘家的孩子和自己弟弟都乐于供给他们衣食钱物,表现了他乐善好施的品质;
由“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分析,他待人和气,又严格要求门人弟子。
参考译文:
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就将没落了。”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唯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妻子和儿女的饥寒,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疼爱他。竹轩先生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朝端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11.C 12.B 13.(1)同:两首诗中的“舟”都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2)异:《秋兴》中的“舟”系住了“故园心”,因此还透露出对家国、故园的牵挂;《感秋》则是还有对自身仕途艰辛的自嘲,甚至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志。
【导语】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通过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凄凉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厚重的历史感。杜荀鹤的《感秋》则通过描绘求仕途中的困顿与自然之景,表现对仕途的不满与退隐的归宿感。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其含义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玉露’不同”错,两句诗中的“玉露”都是指秋天的露水,称为“秋露”,也称为“玉露”。秋五行属金,而金属白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B.“‘塞上’句则遥想边关阴云接地”错,“塞上风云”,既实写景色也虚写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故不是“遥想”。
D.“尾联‘侬家’指的是乡野百姓家”错,“侬家”是作者自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暗示冬日已至”错,古时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应该是暗示冬日将至,而不是“已至”。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孤舟一系故园心”,意为: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舟”有漂泊无依的况味。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家国、故园。
“钓鱼船上易安身”,意为:钓鱼船上易安身。此句写出了诗人在多次寻求出路仍无人赏识,面对自身仕途艰辛,萌生出安身钓鱼船,漂泊天涯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志,“船”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因此相同之处是:两首诗中的“舟”都含有“漂泊无依”的况味。
不同之处:《秋兴》中的“舟”系住了“故园心”,因此还透露出对家国、故园的牵挂;《感秋》则是还有对自身仕途艰辛的自嘲,甚至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志。
14.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掇”“霓”“鸾”“皓”“偻”“覆”“卤莽”。
15.(1) 王熙凤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2)
示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既有心狠手辣、贪婪狡诈的一面,如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等;又有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一面,如协理宁国府时,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才能。她的形象丰满复杂,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一个真实的、多面的人物。这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塑造出了“真的人物”。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A王熙凤:“十二回 毒设相思局”“十三回 协理宁国府”。这些回目都与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权谋心计有关。
B林黛玉:“三回 抛父进京都”“八回 比通灵半含酸”“二十七回 埋香冢泣残红”。这些回目展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才情横溢。
C薛宝钗:“二十七回 滴翠亭戏彩蝶”“三十回 借扇机带双敲”。这些回目展现薛宝钗机智、识大体,善解人意。
D贾宝玉:“三十六回 情悟梨香院”“四十三回 撮土为香”。这些回目展现贾宝玉的放浪不羁与诗情才华。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明确“真”的特点,即“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体现人物的复杂性。然后从《红楼梦》中列举一个人物为例,分析他或她身上的“真”。
如林黛玉既聪明敏感又娇气多病;贾宝玉既放荡不羁又重情重义;王熙凤既精明强干又心狠手辣等。
以王熙凤为例:虽对长辈孝顺非常、受命必行,可又含有假情周旋、逢场作戏的因素。她对贾母、王夫人等有着孝顺的成分在内,那谐谑的谈吐和逢场作戏的机敏,也着实讨得贾母的欢心与王夫人的信赖,其中也不乏刻意邀宠与虚与委蛇。这个性格特点在林黛玉初入贾府就显现出来。凤姐儿因为知道贾母最喜小女儿贾敏,所以肯定对林黛玉会爱屋及乌,所以第一次见黛玉就夸赞她标志,还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滴亲的孙女”,一句话,不但夸了黛玉,连贾母也奉承得恰到好处。之后又哭姑妈贾敏的逝世,提前给黛玉预备裁衣服的绸子,曲迎贾母,真的是把贾母哄得内心十分舒畅就是了。
对宁荣二府的诸多小姐、哥儿、妯娌,远近亲疏有异,又从未伤彼此和气。比如,因为贾母喜爱黛玉,她对黛玉十分亲昵;当中意宝钗为贾宝玉妻子,便将黛玉撂下不管,使用调包计迎取宝钗为妻。再比如贾环,因为是赵姨娘所出,是庶出,所以就不太与他亲近,可是遇见贾环同人因为输钱争吵,也会自掏腰包给予安抚。所以,虽说凤姐儿以利害关系为转移对待亲戚,可那豪爽与泼辣也赢得了大家信服。
对府中各等级别的奴仆、婢女,恩威并施,采取了笼络与压制并用的统治方法。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她赏罚分明,令人不敢心存丝毫怠慢,兢兢业业的恪尽职守。又比如对待贾琏通房丫鬟平儿,不高兴时随意打骂掌掴,过后也可低下头给平儿赔不是。再比如,对待贾母的丫头鸳鸯,宝玉的袭人,因为主子地位高,所以丫头也水涨船高,王熙凤对她俩格外不同,格外照拂。
既可对刘姥姥善心施舍当善人,又会故意取笑贫苦老人以众乐。王熙凤是眼高于顶的人,要说她做得最善良的一件事莫过于在刘姥姥家里贫困支撑不下去时的那二十两银子,帮助刘姥姥全家渡过难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她转身便和鸳鸯为博贾母欢心,便取笑这个憨厚老人,毫无尊重可言。
16.B 17.B 18.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 19.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导语】这篇文章以观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为主线,描绘了契诃夫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作者的生活与思考。文章通过与戏剧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如译者童道明与演员的表现,展示了契诃夫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章结尾强调了契诃夫以其独特的乐观主义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成为值得人们传承和寻求精神共鸣的存在。整篇文章情感细腻,语言流畅,展现了个人对契诃夫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正片:人生故事”错,如果童老师给“我”讲的契诃夫的迷人轶事是“花絮”,那么“正片”就是指文学作品。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错,文中说的是“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选项将二者的关系说反了。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以及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1)文中说“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惜别樱桃园》就是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的。童先生早年留学时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他阅读、翻译契诃夫作品,又创作与之有关的剧本。他创作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所以,“我”最开始接触的关于契诃夫的“光”是指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以及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
(2)《万尼亚舅舅》彩排时,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我”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那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濮存昕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可见,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也是一道光。
(3)土耳其导演锡兰拍摄电影《五月碧云天》影片的最后有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这是他用电影的方式向契诃夫致敬。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让我想起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总之,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是另一道光。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文中说“我”从濮存昕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是因为濮存昕饰演万尼亚舅舅时太逼真了,他“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这一细节表明“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了,直接展现濮存昕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的工作状态,侧面烘托了契诃夫作品的具有吸引人的文学和艺术魅力。
文章的标题是“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这“一个人”,可以指演员濮存晰,他精彩的饰演让“我”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
文章结尾说“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与文章标题呼应。这一细节形象地阐释了标题的内涵,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
20.(1)A
(2)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北京辐射能力强、市场规模大、消费品质高的优势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正确。“活动”二字紧承“2024年北京文旅消费帮扶推广活动”这一主语,删掉后不会造成主语缺失。
B.错误。“炙手可热”是贬义词,常用于形容有权有势、气焰嚣张的人或事物,使人畏惧不好相处。此处形容“文旅好物”,成语使用不当。
C.错误。“来自”可以删掉,删掉后“呼和浩特”作为定语修饰“茶具”。
D.错误。“截止”和“截至”的区别:“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的动作或状态。它通常用于时间词语之后,且后面不带时间词语作宾语。例如:报名工作已于昨日截止。 “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但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它后面必须带时间词语作宾语。例如:报名日期截至本月底。所以不能更换。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该句子主语是“本次活动”,谓语是“利用”,但并未给出具体的宾语中心词,所以在句末添加“的优势”。
全套九份一模汇编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