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为更好阅读本文,建议先读: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为拆散"英日同盟",美国如何把打包中国卖了?
1920年为围攻日本,美国率西方列强,如何在中国打了2场"胜仗"?
巴黎和会:日本如何忽悠,美、英、法三国,一起逼中国割让山东?
袁世凯当皇帝,为何必须要日本点头同意?一箭三雕日本玩得有多溜
屈辱堪比马关条约,"二十一条"谈判,强逼袁世凯,日本有多嚣张?
1914日德战争:堪称第2次"日俄战争",为占领山东,日本有多无耻?
以承认北洋政府要挟,日本怂恿列强,从袁世凯身上敲诈多少好处?
当亲日的段祺瑞派在直皖战争中一蹶不振,英美扶植的直系势力日益增强时,日本统治集团感到自己对北京中央政府的影响和控制力量显著地削弱了。面对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日趋高涨,东京当权者认识到,凭借“二十一条”来对中国实行全面侵略扩张的老路走不通了。
今后怎样调整对华政策和策略,选择哪些军阀充当侵华工具,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东方会议的召开
1921年5月,原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研讨侵华政策问题。
东方会议出席者有原敬内阁成员、朝鲜总督、朝鲜军司令官、关东厅长官、关东军司令官、驻华公使、奉天总领事以及驻青岛、西伯利亚日军司令官。“经营满蒙”是唯一议题。一般称之为第一次东方会议,以区别1927年6月田中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决定的方针是:日本应当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要利用奉系军阀张作霖充当日本在“满蒙”扩张的工具。
“满蒙”从明治以来一直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战略目标。日俄战后,日本侵略势力深入南满。这次,原敬内阁强调了向整个“满蒙”扩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东方会议的决定认为:“满蒙”同日本领土接壤,对日本的“国防和国民经济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日本不仅要维护在“满蒙”的既得的特殊地位和利权,而且今后要努力获得“对国防和国民经济的生存上必要的地位和利权”。
为实施向整个“满蒙”扩张的政策,东方会议确定了扶植和利用奉系军阀的方针。原敬内阁认为,倘日本一旦从西伯利亚撤兵,无论在统治朝鲜或者在“经营满蒙”方面,都需要借助张作霖。因此,日本对张整顿充实东三省的内政和军备,在这一地区确立其牢固势力,“应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援助”。
会议决定:通过张作霖推动中东铁路局改建长春到哈尔滨间的南线路轨。如张准南满铁路的车辆开入该线,满铁可给予贷款。
此外,日本政府深知张作霖有“向中央政界伸张权势”的野心,东方会议决定对张的这种行动,日本“不采取积极帮助的态度”。
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选中张作霖充当新的侵华工具,绝非偶然。首先,绿林出身的张作霖是靠日本的提携和支持起家的。在日俄战争中,张帮助日本,深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赏识。
1912年,爬到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向关东都督福岛安正中将申明,他“愿照日本的指示行动”。1915年,张又向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倾诉:他是“亲日的”,理解“满洲与日本的特殊关系”,要求给他以支持。
次年4月,张驱逐段芝贵,在日本的支持下夺得“奉天盛武将军”兼“奉天巡按使”之职。1918年春,张受日本的策动派兵进关支持段祺瑞。9月,张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节制吉林、黑龙江省军务,而实际成为“东北王”。被扶植起来的张作霖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经济扩张给予了特殊的方便。
如:1916年,他允许“满铁”用“振兴铁矿公司”的名义提取鞍山铁矿,旋又批准大仓喜八郎在减税的条件下采掘本溪湖铁矿藏。张以其私有土地与大仓的400万日元资金合办“兴发公司”,经营辽河上游通辽一带的农牧业。随着日奉勾结的日益紧密,张作霖媚日卖国的行迹愈加昭著。
“五四运动”兴起,张指示军警查拿奉天爱国学生,“力行压迫”日人评论:全中国“当时只有满洲完全处于排日圈子之外”。
1920第10月,我延边人民同朝鲜爱国者一道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烧掉在珲春的日领馆。日本出兵进犯延吉、珲春等县,身为东北军政长官的张作霖不仅没有提出异议,反而派军3000多名配合侵略者对珲春等地爱国者进行残酷的镇压。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频频向日本表示他反直亲日。1920年9月15日,他问奉天特务机关长贵治弥太郎少将表示:“亲日的段祺瑞倒了,外国人风传我将顶替段祺瑞,我甘心情愿接受这种说法”。我已通电各省,必须采取对日“亲善主义”。并通过日本顾问町野武马向日方示意,一旦有机会,他将“歼灭”迎合英美意向的“大逆不道"的直系军阀。
为了验证张作霖的真实意图,原敬内阁曾派佐藤安之助少将同他会晤。佐藤向首相、军部汇报:张意要同日本“团结”,以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毫无疑问”。随后,张派亲信于冲汉为特使赴日要求援助。陆相田中义一与于谈话后,也认为张确已下了决心,“要彻头彻尾依赖日本”。11月24日,首相接见于冲汉。
于询问:张坚决依赖日本,日本是否肯援张?原敬回答:“勿庸多虑”。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事实上是张企图以日本为背景而扩张势力,面我们为了在东三省发展,有给张以优遇的必要。双方利益不谋而合。事情就是如此。”
上述日奉勾结的事实证明,1921年5月东方会议作出援张的决定,目的就在于利用奉系为工具进一步加强在东北的扩张。
2、“满蒙”扩张政策的实施
但是,野心勃勃的张作霖亟谋凭借日本的援助向关内扩张势力。当华盛顿会议美日争斗激烈之际,张为梁士诒内阁去留与吴佩孚发生激烈争吵。他派町野向日使小幡试探,一旦奉直战起,张作霖能否得到日本的支援。1922年1月8日,小幡回答:“(张)进入中原地区要慎重考虑。不要随便采取行动”。14日,张派于冲汉晤奉天总领事赤塚,要他向东京转达:吴佩孚代表英美利益,日本应考虑决定援张。要求日本供应1万支来福枪、1000万发弹药等大批军火。
日本政府考虑到华盛顿会议尚在进行,张作霖在列强心目中“并不得人心”,日本此刻供给他武器将有政治风险。外相内田康哉认为,日本援张将导致同英美对峙,同时还应避免因援奉而激起吴佩孚的反感。因此,东京决定对奉系给予军事援助,暂时持保留态度。
华盛顿会议闭幕不久,4月19日张作霖通电进关。高桥是清内阁审时度势,认为日本的行动受华盛顿条约、决议的约束,应取谨慎态度。22日,内阁会议决定,由小幡公使与北京外交团积极协商,采取共同行动。同时,不许担任张顾问之职或与奉系关系密切的日本军人,如町野武马、本庄繁、贵治弥太郎等介入奉直军事纷争之中。
军部也主张奉张应先在东三省培植实力,不要过早争夺中央政界的地位。4月29日,直奉战争爆发。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三路展开。
30日,直军转守为攻。5月4日,扑卢沟桥。奉军于5日大败,7日撤往滦州。在面临溃散的危急关头,日本顾问本庄繁帮助张作霖指挥守卫滦州之战,使奉军得以撤出山海关。北京政府免掉张作霖本兼各职,6月,在英美传教士的斡旋下,直奉在秦皇岛英舰上签署停战协定。
1922年6月,张作霖宣布东三省实行“联省自治”,不受北京政府的节制。这时候,对华全面侵略扩张受挫的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贯彻东方会议确定的援助奉张,利用这个工具大力加强对”满蒙”扩张的方针时机已经到来。
12月22日,外相内田康哉训令奉天总领事,指出:如果张作霖专心致力于“维护东三省的治安”,这不仅是张的利益所在,就是对在“满蒙”具有错综复杂而深刻的利害关系的日本来说,“也是极为符合心愿的事情”。日本政府“对张的和平政策”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予以援助。
于是,日本帝国主义将从西伯利亚撤军时贮存于海参崴的值100万元的军械卖给奉张。不久,又把天津的一批军火,包括步枪1.3万支、大炮12门等售予张作霖。1923年8月,日本又将值368万元的军械运入奉天城。
他们还派人为奉张设计并供应设备,帮助他扩建奉天兵工厂,使之达到军械、弹药自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持下,张作霖的实力大为增强,在援张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展开对“满蒙”侵略扩张的活动。他们大力攫取东三省路权,掠夺自然资源和租借土地。东京当权者特别把延伸与南满铁路相衔接的“铁路网”的建设列为诸项扩张活动的首位。
当郑家屯-通辽铁路于1922年修通以后,南满铁路公司力图敷设郑家屯-洮南间的铁路,以便日本向“满蒙”西部扩张势力。
他们越过北京政府,向“自治”的张作霖疏通和交涉。结果,日奉谈妥,由满铁先付810万日元工程费;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负责作保”。满铁随即开工敷设郑洮铁路。该路于1923年11月竣工并运营。
1922年10月,张作霖批准日商泰兴公司与吉林省合办天宝山-图们江轻便铁路。天图路是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已久、具有战略价值的吉林-会宁(在朝鲜境内)的一段,张作霖不顾吉林人民的反对,竟然批准日方施工。该路于1924年10月修通。
3、旅大租借地归还的挫败
正当日本大力推行其“满蒙”扩张政策初获成效之际,旅大租借地25年租借期即将到期。中国再次掀起废除“二十一条”的巨大浪潮。民众强烈要求按期(1923年3月27日)收回旅大,呼声极为激昂。
中国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分别通过《咨请政府宣布‘二十一条’无效案》。1923年3月10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公使小幡,驻日代理公使廖恩森照会日本外相内田,指出“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所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除已经解决及经贵国政府声明放弃并撤回所保留各项外,应即全部废止”。照会明确要求日方“指定日期,以便商酌旅大接收办法”及废约后的各项问题。
加藤友三郎内阁视旅大租借地为日本在“满蒙”的既得的“特殊利益”,悍然拒绝了北京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在14日的复照中宣称:任意废弃两国有效条约及换文“不但非所以谋日中两国国民亲善之道,且有悖于国际通义”。“日本政府断难承认”。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拒绝按期归还旅大租借地,而且变本加厉地继续推行其“满蒙”扩张活动。资金增加一倍的南满铁路公司制定出“促进修筑满蒙铁路”方案,向日本政府建议,以贿赂张作霖为手段,在5年内敷设总长1163公里的5条铁路:洮南-齐齐哈尔,开原-朝阳,通辽-开鲁,长春-扶余,吉林-会宁。这是一个把日本势力扩张到北满的计划。
1923年12月,山本权兵卫内阁批准满铁的方案,责成其付诸实施。次年4月,满铁路理事松冈洋右向张作霖试探,张答:敷设洮南至齐齐哈尔铁路“可以协商”。1924年1年,清浦奎吾内阁成立。在其《对华政策纲领》中明确规定,当前日本不仅对南满,而且要向北满采取“重新开拓前进道路的方针”。为了实现这一方针,《纲领》强调日本对“眼下实权者张作霖”继续给以援助,以巩固其地位。清浦内阁与军部一致地主张发挥南满铁路公司的“功能”,由这家公司大力促进与南满铁路相衔接的“铁路网”的实现。
于是,满铁加紧了攫取东北路权的活动。它首先抓伸向北满、具有高度经济、战略价值的洮南-齐齐哈尔铁路修建权。
从经济的观点看,洮齐铁路一旦建成,南满铁路通过四洮铁路可与黑龙江省联结起来,使原来靠中东铁路出口的北满大豆和其它谷物由洮齐等路分流,这不仅可以扼制海参崴,而且能促使大连港商务更加繁荣。从战略的观点看,洮齐铁路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向北扩展,其兵锋能将更加接近西伯利亚,有利于威慑北方的“假想敌人”。
满铁理事松冈洋右为使张作霖答应签署建造洮齐路的合同,以“贷款”的名义贿赂张200万日元。同时,为了避免洮齐路横断中东铁路,苏联可能阻挠而延迟敷设,满铁路决定将终点改为距齐齐哈尔27.35公里的昂昂溪。1924年9月3日,松冈与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奉天省长王永江签署了洮南-昂昂溪铁路的《承办建造合同》。日方借款1292万日元,年息9厘,预定两年竣工(实际上、该路于1925年5月开工。1926年7月修通)。
华盛顿会议以后,独霸中国的计划被打破的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着重加强对“满蒙”地区的扩张。这个以“退”为进的侵华手法取得了成效。
4、援奉反直方案的形成
1924年5月,日本宪政会、政友会和革新俱乐部结成“护宪三派”,在选举中获胜。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再度兴起。6月11日,以宪政会总裁加藤高明为首相的三党联合内阁成立。加藤的连襟、三菱财阀岩崎弥之助的女婿、前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男爵出任外相。从此,“币原外交”开始。
币原深感华盛顿会议以后,日本在外交上陷于孤立。中国民族主义高涨,反日运动迭起。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必须改变外交形象,实行“协调外交”。
他强调:“日本将遵循并扩充巴黎和约和华盛顿会议诸条约、诸决议等所明示或暗示的崇高精神,努力完成帝国的使命。”在改善对美关系的同时,对华政策要贯彻“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新任外相在第49届议会上发表对外政策演说,提出了新的对华方针。他说:“日本以同情、忍耐和希望观望中国国民的努力,不但祝愿他们成功,而且中国若有求于我,应尽力给以友好的协助。”
同时,他宣布了对华“四原则”:
第一,不干涉中国内政;第二,合理维护合理的权益;第三,对中国的现状抱同情和宽容的态度;第四,两国共存共荣、实行经济合作。
这样,币原给日本对华政策裹上一层浓浓的“睦邻外交”的色彩。
日本果真要对中国实行睦邻政策吗?实际上,加藤内阁并没有放弃对华侵略,“币原外交"的对华“四原则”仅仅是策略手段上的变更,它是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盛顿体系”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大陆政策服务的。
日本统治集团对华政策的目标依然是:继续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除巩固和发展其在“南满”的势力外,要大力向“北满”扩张;鼓励日本垄断资本向长江流域、华北实行经济扩张。对于中国南方因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实行国共合作而出现的革命形势,则持“静观"态度。
币原揭示的新的对华政策是打着“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招牌,推行以经济侵略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方针。
军部则持另一种见解和方针。以陆相宇垣一成和参谋总长上原勇作为代表,主张颠覆曹锟、吴佩孚直系势力,在北京建立一个亲日的中央政府,从而排斥英美在华势力,大力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
比如,宇垣陆相认为:以英美为背景的直系如果得手,眼下已经萎靡不振的日本在华势力“将从中原一扫而光”。直系军阀的势力必然伸入东三省,排挤和驱逐日本在那里的势力。
陆军首脑主张援奉反直,必要时不惜采取颠覆手段。
加藤内阁上台不久,中国北方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次内战是对新外相“不干涉主义”第一次严峻的检验。日本帝国主义打着币原的“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幌子,由军部操纵演出了一出援奉反直的丑剧。
1924年9月1日,江浙军阀战争爆发。这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张作霖企图乘机再次逐鹿中原。他通过日本顾问本庄繁等试探日本方面的态度,日本驻华官员主张支持张作霖。9月5日,奉天总领事船津辰一郎向外务省亚洲局报告:如果张作霖得胜,将为段祺瑞出任总统提供机会。即使奉系不获全胜,那时至少可以保住日本在满洲的利益。他建议日本采取“某种主动”。
政府应当防止直系军队进犯辽河以东的地区,驻华公使芳泽谦吉认为吴佩孚背后有英美支持,企图排斥日本在满洲的势力。日本政府应警告双方不得将战火扩及满洲。
9月12日,加藤内阁讨论中国局势。外相币原主张采取“不干涉”的方针。但也赞同如战乱蔓延满洲,日本“将采取适当的行动”。17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取攻势,先头部队侵入热河,一、三联军主力猛扑山海关,22日,币原向国内外宣布日本对中国内争采取“不干涉”的方针。
直系军阀、直鲁豫巡阅使兼第三师师长吴佩孚部署20万军队,分三路向长城要隘进军,10月7日,奉军攻陷九门口。11日,吴佩孚赴山海关前线督战,直军作殊死反攻。双方死伤惨重。日本国内议员、财阀叫喊援助奉张。13日,加藤内阁通过驻华使领向直奉双方提出劝告,要他们必须“充分尊重和保全”日本在“满蒙”的权益,此刻,日本军部的一套援奉覆直的阴谋计划在悄悄地付诸实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