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高危急性胸痛,哪些生物标志物有用?中国共识

健康   2024-12-25 23:29   北京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病因复杂、风险悬殊。多种致命性心血管急症常以急性胸痛为主要症状急诊就诊,但并非所有胸痛都属于高危类型,相当比例的患者预后良好,如肋间神经痛等。

如何准确识别高危胸痛并快速处理、避免低危胸痛过度诊疗?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学分会还组织专家更新了2015版旧共识,发布了2024版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胸痛不仅指胸部范围内的疼痛,还包括多种胸部不适感以及胸部以外其他部位的不适感(怀疑是心源性胸痛时);当胸痛为新发或性质、强度、持续时间等改变时,应视为急性胸痛。

所有急诊接诊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均应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检查(首次医疗接触 10 min内,18导联),高效且有针对性地使用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

针对怀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性胸痛患者,应将hs-cTn作为首选生物标志物,检测值高于 99th参考值上限定义为心肌损伤(注意存在性别差异);建议使用适用于本单位的cTn检测方法和临床决策路径对患者进行结构化风险评估和分流。

动态监测cTn 可用于鉴别急性及慢性心肌损伤,并需考虑除急性心梗(AMI)外可引起 cTn 升高的其他诊断;建议在危重患者中检测cTn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及程度,完善短期及长期预后评估。

D-二聚体

D-二聚体在排除急性肺栓塞(APE)、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诊断效能均较差。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可疑APE、可疑AAS患者,建议均先通过临床评分评估 APE、AAS的可能性大小,低中可能性患者再行D-二聚体检测,如阴性则有助于排除APE、AAS,如阳性则需行肺动脉CTA或主动脉CTA检查。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 蛋白(sST2) 

对于临床怀疑为主动脉夹层(AD)的患者,血浆sST2对AD的综合诊断价值优于 D-二聚体;sST2联合cTn及D-二聚体有助于AD与AMI和APE的鉴别诊断;sST2可辅助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进行诊断;sST2可用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FM)和其他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疾病。

AD患者血浆sST2水平越高预示其血管损伤范围越大、死亡风险越高;sST2可作为急性心衰预后预测的标志物之一,其水平持续升高反映了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持续进展。

利钠肽

对于有呼吸困难、憋喘等疑似合并心衰的患者,检测 BNP/NT-proBNP有助于排除或诊断心衰;注意 BNP/NT-proBNP检测值存在“灰色区域”,除轻中度心衰外,还应考虑导致其升高的其他原因。

1 排除/诊断急性心力衰竭的 BNP 及 NT-proBNP 临界值(pg/mL)

BNP/NT-proBNP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评估心衰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在ACS患者中,NT-proBNP是评估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重要生物标志物;BNP/NT-proBNP 水平可反映APE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损害的严重程度。

BNP/NT-proBNP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评估心衰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在ACS患者中,NT-proBNP是评估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重要生物标志物;BNP/NT-proBNP水平可反映APE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损害的严重程度。

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内源性活性醛:ACS早期行血浆脂肪醛检测有助于早期预警、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建议在AD和ACS高风险患者中检测脂肪醛水平和ALDH2基因型,以指导疾病防控;心脏骤停复苏后应尽快检测脂肪醛水平,以预警心功能障碍并指导救治策略选择。

白细胞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3(ILF3):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有助于ACS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的鉴别诊断。

急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电活动不稳定或提示急性心衰的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且尽早联合检测cTn(首选hs-cTn)、D-二聚体、sST2及 BNP/NTproBNP,以便对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对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提示的可能病因,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生物标志物、临床决策路径和评分模型进行评估,确诊后再联合检测其他指标实现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

1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流程图

2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相关高危疾病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学分会,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共识(2024 版)专家组.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2024 版).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2): 1681-1696.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有着30年历史的学术杂志,更像是一个标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的符号,一个让医者捕捉更多心血管专业信息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