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0%;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骨质疏松症患者人口基数庞大,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等,可出现腰背疼痛,严重者出现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尽管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危害极大,但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仍然很低,仅为7.4%和6.4%。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三高一低”的特点:即患病率、知晓率、诊断率高,治疗率低。同时,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尚存在明显差异。
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导致的平衡失调、骨量减少和骨微细结构变化,可引发骨质疏松症。具体病因包括:
1.妊娠和哺乳
妊娠期间,母体血容量增加,钙的分布容量可增加1倍。如钙元素摄入不足或存在矿物质的吸收障碍,则必须动用骨盐以维持血清钙离子的水平。
2.雌激素缺乏
可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质流失,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
3.活性维生素D缺乏
可伴有血清钙浓度降低,导致骨钙动员,骨吸收增强,骨质破坏,骨稳定性下降。
4.降钙素降低
不利于成骨细胞增殖与钙在骨基质的沉着,可抑制骨吸收,降低血清钙离子的水平。
5.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
甲状旁腺激素可加强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
6.遗传因素
多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峰值骨量和骨转换。
7.钙摄入不足
可导致峰值骨量下降。
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折风险评价、骨密度测量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并应注意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22版)》指出,骨质疏松症诊疗流程图如下:
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流程
注:IOF=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OSTA=亚洲人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DXA=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FRAX®=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下面这些方式助你一“查”搞定!
1.X线检查
可显示骨小梁稀疏,但骨量丢失达30%以上才有阳性发现,所以骨量丢失早期难以检出。是检出脆性骨折,特别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2.双能X线(DXA)检测骨密度
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量评估方法。DXA骨密度测量结果,T值大于-1为正常,在-1至-2.5为骨量减少,小于-2.5为骨质疏松。
3.外周骨密度测量
是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和骨折风险的重要手段。包括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量(Peripheral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pDXA)、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pQCT)、单能X线骨密度(SXA)等采用X线进行骨密度测量的方法。
外周骨密度测量的结果通常用于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筛查和骨折风险评估。这些方法不能替代中心骨密度测量(如腰椎和髋部的DXA测量),因为中心骨密度更能预测骨折风险。
4.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等,以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TMs)。
5.CT和MRI检查
可更为敏感地显示细微骨折,MRI显示骨髓早期改变和骨髓水肿更具优势。
6.核医学检查
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肿瘤骨转移等疾病的骨显像具有特征性的改变。
PET-CT和PET-MRI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排查肿瘤相关骨病方面。然而,它们并不是唯一的诊断工具,而是应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起来,以获得全面的诊断信息。
7.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
QCT测量的是真正的体积骨密度,它不受体重、血管钙化和脊柱退变的影响,因此对于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的监测更加敏感和准确。
8.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检查
QUS可以用于评估骨折风险,它并不能直接测量骨矿密度,可作为骨质疏松风险的初步筛查:在治疗骨质疏松的过程中,QUS可以用来监测药物疗效。
根据骨折风险来判定!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22版)》指出,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发生率的作用。药物治疗适应证如下图:
表1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应证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包括基础措施:如早期筛查、加强营养及选择合适的运动。必要时根据病情服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最后辅以康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防治手段如下:
1.重视骨密度测试
40岁以上人群为高危人群,应积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2.增强运动
符合个人体质的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骨骼强度和质量,对骨质疏松的防治有明显效果。注意避免脊柱过度前屈和大幅扭转运动,此外,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如保持颈部与脊柱呈一条直线),避免发生跌倒和骨折。
3.加强营养
1)钙的摄入
摄入足够的钙可以避免缺钙和钙质流失,从而增强骨质。日常生活中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有:牛奶、豆类、鸡蛋、鱼虾、贝类等。饮食合理搭配,避免酗酒、饮浓咖啡及碳酸饮料等。
2)蛋白质的补充
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身体钙的吸收和储存,有利于延缓骨质疏松。多吃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类等。
3)微量元素
维生素D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富含于动物肝脏、蛋类、鱼类等食物中。此外,应多吃些含有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以及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猕猴桃、菠菜、大白菜、花生等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体内钙质吸收和骨质形成。
4.充足日晒
日晒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5.针对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对钙的吸收以及合成骨的能力减弱,应早期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1.
[2]陆艳华,戴丽芬,舒筠然,等.代谢综合征与骨质疏松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进展[J].使用老年医学,2019,33(9):925-928.
[3]高坤,余伟吉,李全,等.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8):1134-1137.
[4]卫斐,姚静,郭阳丹,等.专科护士主导的“1+2+X”协同服务模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16):2998-3000.
文章作者:范建平 顾晓凯 魏然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内图表来源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