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 Gordon, The Collective, 2023. Acrylic on canvas. © Kim Gordon.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Photo: Justin Craun
不安、焦虑、惧怕。这幅视觉艺术作品被称作《The Collective》,出自噪音摇滚乐队Sonic Youth的年过70的主唱Kim Gordon之手。这张画布上,似乎是她随意铺设的颜料混乱且亮丽,绚烂着人的眼球,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烂漫的色彩表现。这些由iPhone 13 Pro大小组成的27个洞,是作品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Gordon所说,它们就像一个个陷阱,正如手机一样夺走人们的注意力,并着迷于它。想象你被一个个摄像头盯着,而你看不到摄像头下的人脸,spotlight anxiety不断被点亮。或者,换一个视角:想象你是手机下的群众,你或许不是在拍照,而是快速翻阅着扑面而来的信息,刷着TikTok类的短视频,旁边还有数以百计的人这样做着。一切都那么迅速,那么漫无目的。集体的意识被手机控制,我们都是手机的奴隶。不安、焦虑、惧怕。这些情绪也是你聆听这张同名音乐专辑时的写照。Kim Gordon不甘于做下一个奴隶——事实上,她和我们一样沉迷于手机,但现在是时候发起反抗了。所以她选择当下最流行的嘻哈陷阱乐作为反抗意志的载体,打算对流行文化进行一次解构。Trap (陷阱乐) 作为几乎最广为人知的嘻哈亚风格,已经日渐死气沉沉。尽管Future这样在Trap这行丰富经验的说唱歌手试图用尽可能离奇怪异的旋律来让Trap产生一些新的化学反应,音色、歌词主题、制作思路等各方面的趋同依旧让Trap无法避免无聊与同质化的诟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度流水化的制作已然使Trap不再像Future的DS2里那样富含生机。Rage便在如今强调创新与新鲜感的音乐市场里以Trap的衍生风格流行起来,成为《The Collective》声音及节拍制作中的灵感之一。Rage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有一批狂热的粉丝,由Playboi Carti的厂牌Opium主导又往不同的艺术方向发展了许多年轻说唱歌手。你也许会想,Kim Gordon会顺着小青年的想法来吗?不。Kim Gordon没有在讨好任何人。听听那蹩脚的说唱,几乎在印象里找不到任何章法。回想一首曾经高度刺激过你感官的Trap或Rage作品:beat往往伴随着疯狂极端的人声处理,最后的结果是高能量的释放。Kim Gordon则另辟蹊径。专辑的开场曲“BYE BYE”当中,Gordon用平静的语气念完一长串购物清单,显然与狂躁的beat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简直太有个性了——这可能是她年龄已大而无力施展的缘故,但她哪怕在这个年纪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表达方式来保持这种怪异的高能量,这真的很酷。再听听那令人不安的工业声音,充满脏污,有时听起来像爆炸,时常尖锐,时常又阴森。扭曲的吉他和肮脏的鼓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始终推着Gordon平静的声音向前推进。Ken Carson去年发布的《A Great Chaos》里,也曾制造过让人不安的声音:诸如“Lose It”这类作品,是通过简单粗暴地将bass的音量及失真效果都拉到极高实现的。The Collective上,在“It’s Dark Inside”里你也能听到相似且在失真处理上更富有动态变化的声音效果。而在更多时刻,Kim Gordon和制作人Justin Raison将目光投向激进的失真吉他与鼓,还有人声的扭曲化电子处理,从而将噪音摇滚与嘻哈一起置入工业音乐的视图中。保留极简主义制作思路的同时,他们在音色处理上明显更加细腻,尝试用多种器乐制造层次更繁杂的音墙,营造更大的空间感将不安焦灼的情绪笼罩住听众。“Shelf Warmer”是这种新的美学标准下没那么典型的歌曲。这首曲目中,吉他riff的声音像被浑浊的布蒙住,以更阴森、安静的形式呈现,与低沉的drone一起凸显放大每一个吊诡离弦、音色明亮、碎片化的合成器音效,听起来像是一个人被绑在十字架上,听着可怕的绞杀工具刮蹭着金属部件。与此同时,你还得接受Kim Gordon的拷问与命令:“Does it sooth your soul? / Carry it on your own / Unwrap it fo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