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说新语 Vol. 1|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文摘
2024-10-27 08:01
浙江
Cover: 李谷一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年仅19岁的徐叔华,作为湖南省湘江文工团的一员,他踏上了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之旅。农民种粮交粮的热情空前高涨,踊跃上交公粮的壮观景象深深触动了徐叔华,激发了他创作一部名为“送粮路上”的小歌舞剧的灵感。这部歌舞剧即为花鼓戏《双送粮》,原定名为《推土车》,在第三幕中,他融入了京剧《小放牛》的曲调,与如今流传的旋律有所不同。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时任领导崔嵬以及有关专家认为该“取材于湖南土改”的剧本其音乐风格与题材并不一致,不具有湖南地方特色,建议换成湖南民歌风格。于是,剧组的乐队指挥兼鼓手朱立奇与团里的民乐伴奏员齐芝田一起,将原曲的慢四拍改为快二拍,把1950年唐璧光导演、作曲的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改编衔接至《双送粮》中。两者唱词都致意于歌颂毛主席,在《送瓜调》祁阳民间小调的活泼明丽也被填入了更多热情洋溢的能量。“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什么县哪,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这是原来套小放牛用的调子。后来唐璧光写的《田寡妇看瓜》里面,他把这个旋律改了过来,“浏阳河,弯过几道弯,”他把他提过来,“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
5月22日,西藏问题和平谈判在北京中南海落幕并签字。为庆祝这一时刻,文化部门特别挑选了若干节目在签字仪式后献演,《双送粮》便是其中之一。该剧在北京的首场汇报演出赢得了好评,次日便受到了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周巍峙的高度评价:毛主席对《双送粮》赞誉有加,不仅全程观看,更起身鼓掌,笑容满面。龚业珩版本的《双送粮》
《双送粮》的第一位演唱者龚业珩在几十年后还记得毛泽东观看演出时的情景。毛主席坐在第二排还是第三排,他高高大大的,穿一件银色中山装,穿着黄皮鞋,后来我们的节目完了,谢幕的时候,我看见毛主席站起来了,站起来拍手。
首演迎来的开门红,使得《双送粮》迅速走红,还被录制成唱片,广为流传。次年11月,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双送粮》的剧本与乐谱,其中明确标注了唐璧光为第三曲的作曲者,同时,扉页上也详细记录了徐叔华为编剧,徐叔华与唐璧光共同配曲,以及朱立奇整编打击乐。湖南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双送粮》剧本
然而,好景不长,“反右”运动的风暴席卷而来,曲作者唐璧光、改编者朱立奇与齐芝田不幸被划为“右派”,而词作者徐叔华也被错误地归入“中右”。直到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至湖南访问演出时,提出了演唱一首湖南民歌的请求。经过慎重考虑,接待方决定将《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呈现,并以首句歌词“浏阳河”命名。就这样,《双送粮》的歌词与《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调结合,成为经典的《浏阳河》民歌。本来,《送瓜调》的曲作者是唐璧光,《浏阳河》的原曲作者自然也是唐璧光。词作者是徐叔华,编配是朱立奇和齐芝田。但是,由于几位作者都是“右派”,没有著作权,作曲的署名便被改为“湖南民歌”,作词的署名就被定为“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而《浏阳河》真正的词曲作者反而渐渐被人们遗忘了。1971年8月,毛泽东在南方视察途中,欣赏了转播的歌曲《浏阳河》后,情不自禁地说:“再来一遍。”当时,转播现场完全靠电话指挥,毛泽东提出的要求,促使现场指挥发出再唱一遍的指令,独唱演员赵海兰按照指令又唱了一遍。随后,华国锋传达了毛泽东对《浏阳河》的观感,并具体提到毛泽东听不够《浏阳河》的细节。词作者徐叔华接令后,把《浏阳河》两段的歌词,添加成了五段二新写的歌词与原两段歌词相比,叠加了对领袖的颂扬之语。(花鼓戏《双送粮》选段;徐叔华等作曲;储声虹等编曲;湘江歌剧团乐队伴奏)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结束后,《浏阳河》词曲作者的问题,经过组织调查,全系子虚乌有。词曲作者均被恢复名誉,同时,也恢复了在各自作品上的署名权。随后,词曲作者向湖南省文化厅递交了《浏阳河》著作权问题的报告。1992年11月,湖南省文化厅向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提交了报告,确认《浏阳河》应以下列方式署名:作词徐叔华,原曲唐璧光,朱立奇、齐芝田等集体编配。至此,争议多年的《浏阳河》署名权问题,画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的六七十年代,钢琴演奏版的《浏阳河》也正在发展中。随着彼时文革的愈演愈烈,钢琴早已被禁止在国内公开弹奏,各地方文艺社团的相继被解散,致使钢琴成为了摆设或者被查封。眼看钢琴已难以融入国内音乐体系之中的钢琴独奏员殷承宗,决心要找到一条钢琴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于是就公开使用钢琴来弹奏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同时又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时下流行的京剧曲调,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演奏套路,更加启发了钢琴音乐新的美学价值和中国韵味。其中就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建中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版《浏阳河》,这一版《浏阳河》在继承原版民歌特色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法,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结合,将钢琴的演奏技法与柔练、细腻的民歌感情融为一体,拓宽了我国七十年代民族音乐“当代化”运动的表现形式。《浏阳河》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广为传唱,和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人各具特色的演绎也有关。 1963年,李谷一接替首位演唱者龚业珩成为新一代《浏阳河》的演唱者,通过她的不断改良和打磨,让这首委婉悠扬的歌曲更加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是1963年开始演这部戏的,唱到现在,几十年跟我上课的学生还有湖南人,都要这样去咬这几个字。浏阳ho,几十里水lou,qu了个,要唱qu,最准的。
李谷一首先提出了“戏歌”的概念,即:戏曲与歌唱,是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两个不同门类和分支。把两者“嫁接”在一起,可形成了一种新的更赋民族化的声乐品种。早在她还在湖南省花鼓剧院时,就尝试过用花鼓戏元素演唱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刘三姐》选曲《山中只有藤缠树》等。独唱形式的《浏阳河》,可以说是李谷一“戏歌”理念融会贯通、驾轻就熟之作。自《浏阳河》走出
相对于《浏阳河》来说,《又唱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就显得顺畅多了。1996年,词作家郭天柱先后十余次来到革命老区浏阳,耳闻目睹了浏阳河畔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切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发扬优良革命传统、锐意创新的满腔热情。于是,在他的脑海中便萌芽了这样一句歌词“家乡有支歌,一支流蜜的歌,你也唱过我也唱过”这便是歌《又唱浏阳河》(原名《一支流蜜的歌》)的第一句词。当然,这首歌的创作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起初这首《一支流蜜的歌》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曲作家邓东源在不经意之间看到了这首作品,他被这首词的所透露出亲切、质朴的乡情深深打动了,一股灵动的思绪涌上了他的心头,不到半个小时就将这首歌完整谱曲。同时又将歌词的第一句进行了略微的改动,最后又将歌名〈一支流蜜的歌)改为《又唱浏阳河》。民歌歌手宋祖英1998年的专辑《月亮花儿开》中就收录了这首新民歌单曲《又唱浏阳河》,以学院派唱法演唱这首传统民歌。我觉得很好听。30年前我唱《洁白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知音》《乡恋》等今天被大家称道的好歌时,同样争议巨大。我认为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录一段岁月的变化历程,当然应该具有这个时代的烙印,采用这个时代的表达形式。要想让经典永远传唱下去成为真正的经典,必须不断吸纳流行的元素,让年轻人爱听、爱唱。我觉得新版《浏阳河》改编得不错,我个人很喜欢。希望大家能多帮助年轻歌手,给他们展示的空间。
周笔畅在美国留学时就有了把民歌融合进流行音乐的想法,回国后她便开始实行了。《浏阳河2008》即源自周笔畅在美国学习时所产生的思乡情绪。从美国一回来,周笔畅就在香港转机的时候迫不及待找到曾经与陶喆合作过的音域制作人朱敬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通过妈妈的关系,亲自上门请教《浏阳河》的原唱李谷一。在听完《浏阳河2008》的旋律之后,李谷一当即点头同意可以尝试合作。为了这首因思乡而创作的歌曲,笔笔还特意写了一段话:6岁,跟随着追求理想的爸妈到了移民城市深圳,听妈妈怀念浏阳河。22岁,自己为了年少时的音乐梦想只身赴美求学,开始怀念妈妈唱的浏阳河。对家乡的眷恋每一代都是一样的,最容易勾起思乡情结的,就像听见小时候常听的歌曲,想起妈妈最爱唱的歌。很多80后都有类似离家发展的经历和心情吧。
当年的李谷一虽然已年过60,但是却自称“永远是跟着时代走”。据她透露,在合作之前,从来不看选秀节目,对选秀选手更是一无所知,当时周笔畅主动和她套近乎,更是遭遇拒绝,李谷一坦言:“当时是周笔畅自己发消息给我,我没有理她。后来有人让我帮忙知道她唱歌,我也觉得没有必要,我们的唱法很不同。”直到周笔畅和其母登门造访道出合作缘由,李谷一方才接受,“老歌新唱的想法很好,加入现代的的旋律在艺术方面也是一种突破,我本来就是"革命派",虽然也料到会有人说,李谷一在搞什么,但是我认为老同志是需要给年轻人一些力量。”《浏阳河2008》彼时的单曲宣传海报
《浏阳河2008》一如其在MV呈现的母女关系,李谷一的唱腔显得更甜美,更亲切,更朴实,更像一位“妈妈”的演唱,而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的表演;而周笔畅则尽可能释放了声线中柔软温暖的部分,弱化了金属感部分的音色,R&B也不着痕迹地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味与情感填补得天衣无缝。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歌曲结尾李谷一和周笔畅的合唱部分,李谷一还特意降低了声部来配合周笔畅。刚开始李谷一对于这种配唱方式不怎么适应:“别看只有两三句唱,不容易呢!歌曲的第一句,是由我的清唱牵引出全歌,没有伴奏烘托、掩饰,太吃功夫了。后面,还有两句合唱,音域很低,不在我的音区里,再加上流行唱法的拖腔、更难掌握了!”录制这首歌,周笔畅所属公司表示将付给李谷一一笔劳务报酬,但李谷一却明确回应:“我参加这次录音,是对年轻一代歌手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不接受分文费用。”
编辑:石田吉藏
[1]程汉明:《浏阳河》:毛泽东听不够的湖南民歌,《新湖南》,2024年2月[2]龙文泱:《浏阳河》词作者、花鼓戏《补锅》创作者徐叔华辞世,《湖南日报·华声在线》,2021年11月[3]老少配盛行 李谷一周笔畅同唱《浏阳河2008》,腾讯新闻,2007年9月[4]商怡:浅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背景,《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8期[5]刘光练:《浏阳河》、《又唱浏阳河》、《浏阳河2008》之比较研究,《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