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知识拼图: 《流变学指南》

文摘   科技   2024-07-23 08:27   江苏  



今天是周一, 我却点起一根大运河, 泡了一杯Pfefferminze, 打开腾讯视频, 重温看了十几遍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郑佩佩已经仙去。我们七零后八零后也到了不断告别的阶段, 那些陪伴了我们童年、 温暖了我们青年、 共情了我们中年的大大小小的角儿, 在慢慢远去。


零零后、 一零后的小年轻, 对这些故事与人物, 听都没听说过。他们在追自己的偶像, 正年轻气盛, 如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2019年元旦前, 我突然接到一个小学同学的电话, 说xxx喝酒, 半夜开车回家, 出了车祸, 撞了个稀巴烂。我一时惊呆了。这也是我小学同学, 上了高中后几乎没有见过面, 17年听说跟我在同一个城市, 后来就约见面, 前所未有的亲切, 最后一次两家约着去游乐场, 一起开卡丁车, 他还考虑着要个二胎。


接下来就是疫情的三年, 人闲下来, 却时常想到这个同学, 尤其是临近元旦, 像刚参加完高考的那几年, 每到七月, 必然梦到高考一样。 


还时不时想些写他的故事, 当作纪念也好, 回忆也罢, 留个一两笔的文字。


我这人也是薄情的人, 不想受伤害, 跟谁也不深交, 没有什么朋友。因为没有朋友, 跟朋友见了就分外开心快乐, 好不容易在同一个城市碰到共处八年的同学兼老乡, 没见过几面居然就再也见不到了。 


到2023年, 我已经很少会再想起他。


早上上班路上, 我刷到了欧洲茶坊的视频:巴黎奥运会, 出乎意料的希腊文化。我才想起来, 今年是奥运年, ehhhh, 我一定是老了, 奥运会要开了, 我才意识到有这么大一件事。


我还总是刷到大小姐亿颜lulu不是去苏富比拍卖会就是去坐私人飞机去联合国, 不是给十个保姆发红包就是送粉丝黄金。不知道系统是知道我在垂涎她的盛世美颜, 还是知道我梦想她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偶尔还总刷到山东大集上的众生相, 不是捡别人的剩菜剩饭来果腹的老人, 就是生活洒脱面相显老的中年酒蒙子。不知道系统是知道我要时时刻刻忆苦思甜, 还是知道我深怕阶层的掉落。


这丰富多彩的社会而又参差不齐的人生啊。


有人出生是为了到达罗马, 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Some are born in  Forbidden city; and some are forbidden to born in city.

有人出生就在罗马, 有人出生就是牛马:some are born in Rome, and some are born to roam.


前几天看文章, 看到说华盛顿纪念碑上有一句话:freedom is not free。心里想:该翻译成自由并不自有, 还暗自得意。其实它是说, 自由并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是争取后的结果。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燃起翻译的兴趣就是着手翻译:《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fast》, 作者Josh Kaufman, 他还写了一本书《不花钱读名校MBA》, 是我MBA的启蒙读物。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会写下翻译的心得、某句话的背景知识、 里面涉及到的我不懂知识的拓展内容、 社会时政新闻与作者观点的共鸣等等。印象深刻的就是通过fly fishing学会了各种钓鱼的钓法、 go理解了围棋的规则, 还写过武汉五道杠少年黄艺博等等。其他的都记不太清了。


其实如上的这本书, 针对的是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里的10000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10000小时的磨练,如果按比例计算的话,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然而该数据还只是理想状态,除去我们日常吃饭、睡觉、应酬的时间,若是想凑够10000小时,起码需要7-10年的时间。


我怎么突然提起这么个话题来了呢?是因为前段时间跑供应商, 碰到几个喷墨大佬, 聊起喷墨印刷机的制造的时候, 突然就想起这个一万小时定律来。


我们先去的一家小有名气的彩盒厂, 他们入手了一家比较知名的喷墨轮转印刷机, 听他们销售的反馈, 槽点挺多的, 连售后服务也成了跟不上的让客户吐槽的点。 


后来开始聊一些可行的合作项目, 大家唾沫横飞、 各抒己见、 指点江山, 颇有气吞山河、 赶日超美、 天下我有的气概。 


可是说到具体问题、 落实具体方案的时候, 又闪烁其辞、 顾左右而言他了。理论说的头头是道,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时候, 又怂了。 


吹牛谁不会啊!


后来发现一篇文章, 非常精准地、 咔咔说出我的心声, 可以移步一览: 工作量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中国的手机制造、 新能源车制造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大量的大量的又大量的生产,  入完所有的坑、  遭完所有的罪、 走完所有的路、完成所有的挑战, 大功告成。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里, 也有过这么个桥段:作为孕妇的女主角文佳佳遭遇妊娠期高血压, 她的主治医师不以为然, 在美国找不到工作但在中国是个名医的男主角frank一眼看出危险, 紧急救治让女主角转危为安, 就是因为他在国内做过的手术比美国主治医生见的病人都多。


一家企业、 一个项目、 一个人, 想跳过经验积累阶段, 直接成为成功的样板, 不能说万中无一, 也得说难上加难吧。


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阿弥陀佛, 不要好为人师, 不要评判他人, 善哉善哉)



遇到什么问题, 你听都没听过, 别人见多识广的, 在问题没有出现前已经解决或提前预防了。你没听说过还没关系, 不承认它的存在就容易出大问题。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个热闹。我这人比较八卦, 喜欢吃瓜, 也喜欢看热闹。 


在印刷行业, 海德堡算大佬吧!但就算是这样的大佬, 它还是没有办法将primefire 106做成功;海德堡放弃B1喷墨印刷机项目, 但这就能证明海德堡不是大佬了吗? 


海德堡之所以是大佬, 可能正是因为它适时的承认自己的失败, 主动的放弃, 自然的聚焦, 不时的尝试吧。


而想成为大佬的人, 脸面比大佬还大, 比大佬还怕丢面子。你越怕丢面子, 越会掩盖自己的问题, 就越不能解决问题。 


东拉西扯这么多, 突然感觉失去了焦点和本文的主旨。说回《流变学指南》


小的时候过春节, 贴春联都是小孩子的任务。当时还舍不得用白面糊糊, 用的是玉米面熬的糊汤, 这也是我小时候赖以生活的主食。


翻译《流变学指南》的时候, 时不时就会想起小时候常喝的糊汤。糊汤是越搅越稠, 但放的时间久了, 又会水汤分离, 变稀了。


你要问我对翻译的《流变学指南》都懂吗?高中毕业都快三十年了、 数理化知识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懂个der啊懂。 


但不懂不代表不能翻译。能翻译更不能代表能翻译好。翻译着翻译着就会发现前面翻译中字词选错了, 意思理解错了。这就是进步。


再翻译别的文章或看别的贴文的时候, 突然再看到自己翻译内容的知识的时候, 就会特别亲切, 也会相互印证, 理解就更进一步了。 


翻译流变学指南前半部分的时候, 感觉很有趣, 能理解, 有助于理解《附着力科学》。越往后翻译, 越难以理解, 越感觉是一种负担, 想撂挑子不干了。


不想干的时候, 就想起自己大学的时候学手语的事, 很多次想放弃, 又很多次继续。虽然现在全忘了, 看到耍手语还是感到亲切。


撂挑子不干的时候, 总是想, 弄这么一堆玩意儿干啥, 自己也看不懂, 不就浪费时间吗?于是去看小说。《雪中悍刀行》已经用了三百小时, 《万古神帝》用了9小时后百个小时, 还damned的没看完, 这不也是浪费时间吗? 


这么多的国家、 历史、 事件、 长短视频,小说、 作品、 人,  弱水三千, 你连一瓢饮都做不到。长远来看, 做什么都是浪费时间。


于是继续去翻译。当翻译完《流变学指南》的时候, 没有成就感, 只有解脱感, 以及以后再翻译或阅读其他文章不会傻白甜的踏实感。


孔老夫子曾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不忧其生活简陋, 是因为颜回有其所乐, 乐其所热爱。


所谓唯有热爱, 可抵岁月漫长吧。

向一万小时进发!




注:本文无需付费, 即可浏览所有内容

         本文无需付费, 即可浏览所有内容

        本文无需付费, 即可浏览所有内容

以下的内容, 就是之前流变学指南里的九篇文章的链接, 没有新内容。

想要捧个钱场的, 感谢付费, 就当打赏, 讨个彩头。

川书不言
讲印刷人的故事, 做印刷行业的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