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扎实走完三个轮次的复习。一轮从高三上学期八月至上学期期末,全面构建各专题的考点体系,熟悉各专题涉及的题型;二轮从高三下学期的二月中旬至五月初,夯实一轮复习打下的基础,进一步强化各专题的题型;三轮强化便是五月份,进行适应性考试和查漏补缺。
其次,重视教材的回归、整合、应用。现在的教考衔接真是风入竹林,飒飒作响。开掘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文学类篇目、诗歌篇目、信息类篇目的考点价值、人文价值等;关注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关注同单元不同篇目间的共性与差异。
再次,重视真题的研究、优质模拟题的挑选与组合。真题要反复研磨、领悟命题的原理与解答的过程。各类模拟题要严格筛选,要考虑文本的类型、内涵,考虑考点的覆盖面,考虑题型的常态与变化,考虑难易的梯度。考虑基础题与能力题之间的比例。
除此之外,既要在云端跳舞,也要贴着地面行走。必要的文化熏养必不可少,比如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哲学思想,必备的历史知识,当代名家作品以及非名家的名家作品都可以适时适当呈现给学生。同时,语用基础、名句默写的落实一定要扎实,读懂题干、读懂材料表里的意思,用准相应考点、题型的原理,写准答案词句和内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每个关节都要清晰到位。
最后,坚持力所能及的研究与预测。这次,我便强调了《蜀道难》,兼顾了句式变化中的长变短,在高考题中都有体现。或许,相应分值不算太大,或许我强调了仍有同学不以为意,或许有同学专门复习了仍是未能发挥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备考,我已经无憾。竭尽全力,不留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