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给普通群众“科普”了这一评估对于患者的重大意义。
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政策解读表示,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充分理解临床专科的内涵,把学科与专科的概念混淆,在建设发展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过多强调科研和学术产出,忽视了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不符合临床专科建设提升疾病诊疗能力、保障人民健康的初衷。为引导医疗机构端正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向,紧紧围绕“临床”开展建设,国家卫健委决定组织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并制定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本次部署的临床专科评估和以往的专科建设有所不同,是希望通过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医疗机构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的壁垒,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学科。
主要从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如肿瘤等重大疾病;二是系统疾病领域,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三是平台专科,如麻醉、影像、检验等。评估指标分为四个维度,即医疗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科被纳入了平台专科的范畴,平台专科通常指的是一种跨学科的医疗服务模式,旨在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医疗服务,集成各种专科医疗资源和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医疗诊疗服务。平台专科的概念主要包括:1、跨学科整合;2、综合诊疗服务;3、优质医疗资源;4、信息化管理;5、继续教育与研究。
如何加强医学影像平台专科的体系和能力建设?以下措施供参考:
技术设备更新与投资:
更新和升级医学影像设备:及时更新和升级医学影像设备,确保设备技术和质量符合最新标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加对医学影像设备的投资,引进先进的影像技术和设备,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结合近期政策大规模启动老旧设备更新政策,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点有望实现。
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
质量管理与质控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机制,确保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一点是建设高水平平台专科的重要基础。制定影像诊断的标准化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对影像质量的控制,保障诊断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是建立信任、打响品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信息化建设与数据管理:
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合作:
持续改进与创新: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医学影像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高水平医学影像专家加入,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定期组织医学影像专科的培训活动和学术交流会议,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快医学影像信息化建设,实现影像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和共享,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效率和质量。加强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建立完善的影像数据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医学影像数据的隐私和安全。进一步加强AI在医学影像技术及诊断中的应用,并尽快建立国家层面乃至国际层面的AI的同质化标准,提高诊断疾病的效率和准确性。
发展多学科协作模式:促进医学影像专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多学科协作,建立跨学科团队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提高综合医疗水平。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提升医学影像专科团队的整体效能和能力。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和改进,听取患者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医学影像服务质量,建立便捷的影像检查路径,建立患者粘滞度。
鼓励创新和研究:支持医学影像专家开展科研与创新工作,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高科室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学科建设水平反过来也会促进临床专科的影响力。
请注意,学科和临床专科不是一个概念。
学科是指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和学习,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实践经验的学术范畴或学术门类。原来的学科是按照治疗手段划分的,如内科、外科,现在的临床专科强调按照疾病链条进行划分,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影像等多个学科,围绕患者的救治需求来建立临床专科。
临床专科是服务患者的基本单元,临床专科能力反映了一个专科解决群众疾病问题的实力和水平,包括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接地气。
医学影像学科应该要抓住这次机遇,整合普放、CT、MRI、超声、核医学等,建立正真意义上的平台学科-大医学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