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钱游
报道 | 新零售参考
图源:H&M Group
图源:微博
在我看来,H&M和它那群“同道中人”——耐克、阿迪达斯这些西方品牌,打着“人权”的幌子,干着拙劣的商业抹黑。
别以为中国人看不出来这套伎俩,所谓“强迫劳动”的帽子扣得很轻,但砸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却很重。
你端着中国市场的饭碗,却往锅里吐口水,这不是傲慢,这是无知。
中国消费者是怎么回应的?
简单,掏钱的手一收,你就知道疼了。
H&M门店冷冷清清,阿迪、耐克的营收暴跌,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终于尝到了“傲慢税”的滋味。
图源:小红书
但别以为这只是一次情绪化的反扑,背后还有另一层意思:中国市场不欢迎“吃饭砸锅”的家伙。
再说回产品本身。
H&M的产品也被曝出不少质量问题,消费者更不愿为你的品牌溢价买单。
小红书上,以“H&M质量”为关键词,可以得到不少抱怨H&M质量问题的消费者笔记。“这是我购物历史上看到最吓人的一次”一位妈妈称自己在H&M购买小婴儿夏日裙掉色严重,给孩子穿了一个小时,发现满身都是蓝色的絮。
图源:小红书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品牌号召力已经跌破底线。
反观中国本土品牌,从安踏到李宁,产品设计、科技创新都甩了这些老外几条街。
不仅功能实用,还能讲出中国自己的文化和自信,消费者不选它们选谁?
总的来说,新疆棉事件让西方品牌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傲慢与脆弱。
他们的教训简单明了:别拿着你那套道貌岸然的标准来教训别人,中国消费者并不吃这一套。
而那些习惯了高高在上、不思进取的品牌,迟早会被市场的洪流冲走,埋在历史的尘土里,成为反面教材。
去年9月26日,H&M递出了一份财报,结果比它家打折货还让人不值。
第三季度营业利润35.1亿瑞典克朗,看似不少,但和去年同期比足足下滑了26%,连分析师的最低预期都没摸着。
更扎眼的是,利润率只有5.9%,这距离它曾经吹得天花乱坠的10%目标,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
首席执行官Daniel Erver也很无奈,甩锅给“外部因素”——高通胀、消费疲软,但这些理由说得过去吗?
Zara和Shein在同样的环境下玩得风生水起,H&M却一蹶不振,这显然是自己的问题。
H&M的CEO嘴上还不忘喊口号,说10%的利润率是“长期目标”,但现实是,这家公司上一次达到两位数利润率已经是2017年的事了。
换句话说,光靠回忆过日子,它还能撑多久?
更有意思的是,H&M一边利润下滑,一边忙着花10亿瑞典克朗回购股票,仿佛这样就能掩盖它在市场上的节节败退。
结果如何?当天股价大跌8.6%,市场的反应比任何公关辞令都诚实——H&M的“老套路”已经骗不了投资者了。
在快时尚的战场上,Zara靠效率吃肉,Shein靠低价喝汤,而H&M只能喝西北风。
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成了摇摇欲坠的落伍者。CEO的豪言壮语,只不过是遮羞布罢了。
面对现实吧,H&M,再不反思,你连成为历史的资格都没有。
新疆棉事件余波未平,再加上国潮崛起,H&M在全球市场的失利局面早已注定。
资本市场或许还能给它几分耐心,但消费者的耐心早已耗尽。
在竞争激烈的时尚行业,H&M这种“自嗨”式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
销售额增长不过是昙花一现,真正的问题还在路上。
CEO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市场给出的答案才是冷酷的现实:
品牌竞争力不足,消费者信任丧失,哪怕业绩回升一时,新店又开一家,终究不过是一场无声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