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巴金先生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的过程,找出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的挑战和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想要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的经历。让我们以小李的故事为例,他是一位热衷于自我提升的学生,但在学习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典型的挑战。
小李的第一个挑战是信息过载。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各种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小李开始时对此深感兴奋,但不久就发现,太多的信息反而让他感到困惑和压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学习,甚至在一天结束时,他发现自己虽然看了很多信息,但实际上没能真正学到什么。
小李也面临着缺乏动机的问题。他最初对学习新技能感到很激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慢慢消退。他发现,尽管他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但当学习变得困难或乏味时,他就会失去学习动力。
小李还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记忆。他习惯于通过反复记忆来学习新知识,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忘记。更糟糕的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帮助他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通过小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过载、缺乏动机和过度依赖记忆等问题都可能阻碍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然而,幸运的是,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论和策略,帮助我们克服学习上的挑战,实现高效学习。
心理学理论与高效学习
学习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动机可以来源于内在(如兴趣和满足感)或外在(如奖励或惩罚)。一般来说,内在动机更能带来长期和持久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找到学习的内在价值,设定有意义的个人目标,以及创造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来激发内在动机。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不是只是外在的奖励。
初学的知识大多属于“短时记忆”。要想记得牢记得久,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加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知识点加上自己的处理,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逻辑和语言习惯连“点”成“线”,串成有逻辑的内容。
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出需要记住的内容,那么祝贺你,这些知识无形中已经转化成你的知识经验。记“少”不记“多”,由“少”再记“多”,记忆大段文字的诀窍,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巩固扎实后再去记细节。书中的知识点过于翔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是为了帮助理解。如果一味贪多、舍本逐末地背诵,很容易导致当时全背下来了,可考试时一紧张,忘记了前后顺序,然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先记“少而精华”的核心主干,再逐渐添加“多而延展”的枝杈。
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鼓励同学们都能尝试运用这些心理学理论,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用心理学的力量,为我们的学习之旅加速!
供稿 | 樊晶晶
责编 |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