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语文教学需把握住三点,即:心中有“标”,手里有“宝”,眼中有“考”。“标”指的是“课程标准”,“宝”指的是“书本”,“考”指的是“考纲”。
先来说“标”。对于课程标准,以前你做学生时,可能不知道,或者说知之甚少,但作为老师的你必须要对其熟知,它就像公民要知道宪法一样,课程标准是编写和审定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处理教材的依据,是指导课堂的依据,也是考核评价的依据。
现行的语文课标是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目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结构: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实施: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评价: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对于新课标,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它的如下特点:
1.强化素养导向。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里咱们补充下,在你们上学时,你的老师依据课程标准,教你们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我们上学时,老师强调的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这里我们无意厚此薄彼,只是想告诉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我们语文方向)“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不同层面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同时,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说到这你可以回想下你用过的初中语文课本,有没有任务群?没有,以前的语文课本是以单元主题为人文主线联系起来的,就现行的语文课本也是,这个我们一会再说,但再过两年,新教材出现后,在中学课本的编排会向高中课本靠近,以任务群的形式出现)
3.关注学习情境。“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注重质量标准。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三大突破:
一是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三是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形成育人合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立意”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一要设计综合性的语文活动,避免碎片化知识点的大量机械操练;二要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建构并运用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三要积极倡导跨学科学习,拓展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四要从过于关注结果的正误走向注重思考的质量,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二“宝”,手中有书。书是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彰显教师个人魅力的载体。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2016年部编教材,中小学的政治、历史也是2016年部编教材。
我们先认识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当你接受了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拿到教材之后,一定要通览教材一遍,弄清楚几章,几篇,几单元,每一单元包括哪些内容,每一篇又包括哪些。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你和你的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的第一手资料是什么。
了解了新教材那我们怎样来备课呢?
第一步:研读课文
大家要以“第一次读”的心态去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获得你的第一次感受,这是备课的基础。其他学科也一样,切忌一开始备课,就去网上找资料,有了自己的研读感受和心得后,再参考相关的资料,并设想自己的学生可能的兴趣点或难点,把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案设计。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个性、有温度、有创造,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起点和落点
教学起点(即学情)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教学起点,即确定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学生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共性。
教学落点(即效果)
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提升,这就是教学落点。
第三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要知晓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哪些方面教课文,也就是课文的通用型目标要求有哪些。
由此可见,每个单元对阅读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前一单元学习内容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只有站在全盘考虑的高度上,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篇目,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才能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的通用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的你拿到教材之后,不能再像学生一样教一课看一课,你要把书先整体翻看一遍,对整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设计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步:重点与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它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
然而,有的老师对某些单元教学的重心容易把握不准,要么是生硬地按照文体教学的思路,要么就是想当然地教一些琐碎的语文知识。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教学上就常有偏差。
《纪念白求恩》不能当作典范的议论文来教,更不能直接教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从单元整体的角度看,本文的教学价值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点也体现在课后第二题中。
《植树的牧羊人》的独特价值在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但同时也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独特价值在于心理描写,同时也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和间接的心理描写两种。
由此可见,虽然每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这些侧重点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老师们要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层面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难点,一节课一个就行,提倡一课一得。
第五步:教法跟学法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做到因文而教、因材施教,是基本的原则。
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教学生赏析诗歌就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从而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议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来阅读和理解。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梳理情节,才能从中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等。散文则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只有引导学生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去领悟作者的心思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由此可见,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训练点。
新版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第六步:资源整合
针对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可以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与读写要素去尝试将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顺序重新排列。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统编教材可以用“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的教学。老师备课时就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从而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只是多种教学方式的其中一种,不一定全部教学都适合布置任务群。如果老师们要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方式,那么就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常规的教学设计,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总之,整合教材资源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们在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七步: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常常是备课中容易忽略的环节。事实上,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常规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第三“眼中有考”。
为什么这点重要,因为我经常说,我们干的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活”,我们做老师的,我们的教学效果,是要靠学生考试成绩来展示的,那我们该怎么做,首先注意新课标对“考”的理念是: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所以,课标、教学、考试是一体的。所以面对考试,你只需要知道课标要求我们教什么,教材涉及哪些考点,也就是说读懂课标,用好教材。
2022年,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材料呼应教材。试题选用的课外文言文语段是游记,而教材中有现代文游记单元、文言文游记名篇,学生阅读和答题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唐宫夜宴》让人想起《梦回繁华》 中的清明上河图,二者都是出自河南的文化艺术作品;《禁足》中可可与冉冉的关系、爷爷热情可亲的形象也会让学生想起迅哥的朋友和生活:机灵的双喜、大气的阿发、热情的六一公公等,朋友们克服种种困难看社戏,六一公公送送我好吃的豆…这些联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题干设问与教材关联度强。如试题考查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在教材中 《秋天的怀念》 等多篇文章的课后习题中找到类似题型;第8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小说中都有涉及,第9题考查主题探究,与《老王》恩考探究第一题的设问方式一致。
遵循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渗透文化与审美。
(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