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拆书家故事丨嘴巴“淬毒”的我,还有救吗?

文化   2024-11-24 21:00   北京  
我是嘟噜,从上学到工作,我身上一直有一个幽灵般无法摆脱的“人设”,就是嘴上淬毒。

因为本身不太爱说话,一张口又忍不住自以为是地“幽一小默”,导致每每发言,都是犀利到爆炸,其实心里根本没那个意思,备不住嘴上一“嘟噜”就说出来了。

比如在工作中,我老是对工作伙伴们写出的文本材料吹毛求疵。上周,我的同事有一个紧急的方案任务,快速完成后发到了群里,希望我们帮忙给些反馈,其实我心里已经有了修改建议的想法,嘴上却抢先射出一箭直扎对方心坎:“我觉得这个方案看起来很像机器人东拼西凑出来的,很粗糙很混乱,让人根本读不懂。”

此刻,一只乌鸦从头顶飞过。

场面一阵沉默,同事虽然当场没说什么,可能心里白眼已经翻上天了:“就你好!就你不粗糙!”
这就是我一直改不了的沟通习惯,其实我晚上躲在被子里恨不得给自己几个大嘴巴子:怎么又“超暴力沟通”了!要是我的“出口成刀”能像嗦粉一样收回来就好了。

暴力沟通就像一把无形的剑,常常在不经意间刺伤对方的心。

无论是面对朝夕相处的工作伙伴,还是血脉相连的家人至亲,在与人的相处中,如果沟通方式过于随心所欲,就很容易造成一些误会和矛盾,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避免因语言产生隔阂?经典沟通类书籍《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观察和判断是两回事。

《非暴力沟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

这个片段是作者马歇尔博士协调教师和校长的矛盾,引导教师表达对校长的观察的案例。
片段中给出了重要概念:观察。

非暴力沟通表达的观察是列出看到、听到或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用温和的语言表述出来。

这其中有3个要素,分别是:

1. 看到、听到或感受到

2. 具体事件或行为

3. 温和表述

如果你也饱受超暴力沟通的困扰,不妨和我一起来做几个练习,看一看以下语句是不是非暴力沟通表达的观察。

练习1:我看你一直不说话,你是生气了吧?

——这不是观察,前半句话表述的是看到的,后半句话则是猜想。
练习2:他迟到是惯犯了。

——这不是观察,因为对事件或行为的描述不够具体,如果具体描述,可以是:他本周有3天打卡晚了5分钟。
练习3:你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这么粗心,别再粗心了!

——这不是观察,观察的提醒需要温和表述,可以将负面的词汇去掉,这么说:上次你的作业有10处错误,这次可以试试看降低到5处。
练习4:收到货品第三天,我看到我买的13个芒果中有4个长了硬币大小的霉斑,我拍了4个芒果的照片发过去了,

——这就是观察了,做到了上面提到的3个要素。

本文作者 三级拆书家嘟噜
非暴力沟通的表达观察有以下3个步骤:

1.列出我的观察动作,比如,我看到、我听到……

2.客观描述对方的具体行为,比如,你使用30分钟梳洗,做出门的准备。

3.语言温和地提醒对方,此处注意使用没有指向性的中性词汇,避免使用否定批判的词汇。

非暴力沟通还教会我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就是说话之前停一停,先让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平静下来,再把想表达的内容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出来。于是,我有意识地在表达之前顿一顿,掂量一下即将说出的内容是观察还是评判,再开腔。

学习这个方法后,我开始逐步改变表达习惯。

从“ 我看到刚才发给我的这版宣传材料中,这三段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需要再改。”逐渐变成“我看到你刚才发给我的给客户的方案,有两处重要的地方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咱们再讨论一下,可以吗?”
当然,即使接受了训练,不带评论的观察也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的能力。但我能感受到,同事对于我的“更新换代”后的沟通方式更愿意欣然接受,我们沟通的效率也在一点点地提高。

这个方法也可用在和自己的沟通上,给自己更多客观地表述,避免主观的判断,便会少了很多焦虑、自责等情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值得长久地练习和反思,逐步改善沟通方式,减少误解和冲突,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往期故事:
破局:拆书家故事丨我的职场,从挫折到觉醒
破局:拆书家故事丨曾经,我是个不知何时就爆炸的“暴躁狂”
破局:拆书家故事丨脾气坏到差点儿和父亲“绝交”,还有救吗?

拆书帮
拆书帮,实践有效的成人学习思路“把图书的知识拆解为自己的能力”。阅读几百字的经典图书片段,再花五分钟联系自己的经验、拆解出自己的案例,你就完全可以从一本30元的图书中获得与一场3~5万元的培训同等的价值。【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