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秘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李克农
每年回老家烔炀河扫墓,皆路过李克农将军故居。返程时,总是下意识于故居小院前停车,在小院和老屋里转一转看一看。坐在将军的塑像旁的松柏下喝口水,歇一歇。望望小院上的天,远处山峦,门前间或飞驰车辆,仿佛只有这样,一颗心算安了下来,正真回了一趟故乡。
李克农将军故居位于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镇子上的半岛大道从门口穿过。故居不大,整座院落坐西朝东。正对大门是一厢坐西朝东平房,是李克农将军纪念馆的陈列室。陈列室墙上,从左到右按顺时针方向,将李克农将军一生的辉煌历史做了简要介绍与展示。有历史图片、过往实物和名人手迹。对面东厢屋陈列一些农家老屋常见床、柜,桌椅板凳,厨房水缸、石臼和农用水车等,粗糙简陋。可见将军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千万个普通农民家庭生活的缩影。凝视眼前的史料图片和普普通通的农家器物,总是意犹未尽。这位从隐秘战线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就是从这么普通平凡的小屋里诞生,在国破家亡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吗?
建国以来,巢湖沿岸的百姓均以巢湖是李克农、张治中和冯玉祥三将军故乡为荣。但大多数人对三位将军辉煌历史不甚清楚或知之甚少。尤其是长期在隐秘战线从事地下工作的李克农将军辉煌生平更是模糊不清,这其中也包括笔者自己。散落在网上的文章、新闻采访资料虽然不少,对那段峥嵘岁月只能呈现零散的大概,且错误较多。
既然想了解将军那段九死一生的辉煌历史,那就从搜集史料开始。计划确定,只要有时间就泡图书馆查阅,去省图书城查找,七月天,两次跑安徽名人馆,希望能查到有关李克农将军真实详尽史料,结果却不尽人意。在合肥图书馆图书借阅系统好不容易搜索到一本相关资料,却又收藏在什么图书仓库,还明确答复不一定能借阅到。省图书城历史书籍书架上,李克农将军的史料就更加了无痕迹。不甘心,从好几个网上购物平台搜索,终于找到开诚著的《中共隐秘战线卓越领导人李克农》一书。翻开书的扉页,赫然盖着一方“国家安全部政治宣传处赠阅”字样的红戳。旁边另盖一方“包氏收藏”红印。想必是此书是书商从私人收藏那里收购的罢。打开书页,书中的目录和图片竟散落一地,仔细核对,所幸没有丢失。因或各种原因,作者对于李克农将军的生平记述大致详尽,但总感觉是一种先进人物材料的呈现。作者在书的后记里也解释道:关于李克农革命事迹的历史资料,既多又少。说它多,是因为曾在不同阶段跟他在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已经写了书,或发表了文章,介绍他的有关事迹。说它少,是因为他在早年艰苦的革命环境中,留下的资料很少;特别是他长期战斗在隐秘战线上,工作具有特殊性,这方面的的情况,更鲜为人知。作者的解释我深有同感。
准确地说,作为将军故乡后辈,我更想多一点了解将军和其出生地烔炀河之间的相关往事,以及他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出生入死勇赴国难,为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奋斗的光辉一生。从一个青年进步学生成长为从隐秘战线上走出来的共和国开国上将,于我看,这简直就是传奇中的传奇。
二零二三年冬至,回故乡扫墓后,顺便到老街看看修缮后的李鸿章祠堂,祠堂边上看到镇政府新建一处乡贤馆。乡贤馆的墙上,依次皆是从烔炀河走出去闯出名堂的乡贤与名人。一处不起眼的栏目里,李克农将军的孙女李戈美的名字赫然在列。甚是惊讶,这不是我们集团公司总部某部门领导吗?不禁想起我所在单位运维部的工程师吴家园曾经说过一句,他姨妈李戈美在集团公司总部工作。吴家园是一个非常踏实本分年轻人,他并没有说自己是李克农将军亲曾外孙,也没有说过自己母亲和姨妈是将军的亲孙女。再次联系吴家园,他这才说李戈美确是她的亲姨妈,不过姨妈前两年已经退休。自己母亲几年前也因病去世。他的外公便是李克农长子李治,已经离世多年。再问李克农将军往事,他说小的时候听说过一些。长大后,因长辈及同辈兄弟姐妹分散各地,忙于工作和生活,也没有时间提起往事。过往峥嵘岁月,无论是正面和反面,皆因特殊原因,家族里所有的人至今也不便往外说。他只知道姨妈和母亲曾经回过老家,也曾去过芜湖吉和街。二舅爹爹李力曾写过一本李克农回忆录,他也看过,细节也记不太清了。
听了家园介绍,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随着时间推移,一代代人的故去,李克农将军辉煌一生在他后辈记忆里还能留下多少?更别说普通百姓了,难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辉煌业绩,真的就成了如烟往事了吗...
继续我的资料搜集,今年七月,终于在网上订购一本《怀念家父李克农》回忆录,作者正是李克农次子李力,二零零八年出版,此时的李力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由于是盗版,书中字迹很小,照片模糊,读起来十分吃力。但作者情感充沛,书中内容详实,开诚所著的《中共隐秘战线卓越领导人李克农》书中没有记录的部分,李力尽可能做了详细补充。烽火岁月渐渐在眼前明晰起来。
一
一八九九年九月十五日,李克农将军出生于巢县烔炀河中李村。一九一零年以后,举家迁居长江南岸芜湖市吉和街八十二号,后门是马家巷一号。李克农在此成家,五个子女也在此地出生。李克农父亲李哲卿,又名李道明,受过旧式教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曾在地方政府及海关任职员。因收入较丰,便置办了吉和街八十二号等二处房产。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克农被国民党政府悬赏五万元通缉,不得不逃离芜湖。全家被宪兵警察多次搜查。姐弟几个放学回家,有时被挡住不准进门。李哲卿因此事牵连失业,家道中落,经济日渐拮据。
也就是说,李克农将军年满十岁才跟随父亲移居江南芜湖,年少时期的李克农应该是在烔炀河中李村度过。此去江南芜湖,求学、娶妻生子,参加革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直至全国解放,李克农将军再也没有回过自己故乡烔炀河中李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中国,战争初期,大片国土沦陷。上海、南京形势危急,眼看芜湖将要沦陷,老百姓纷纷逃离,寻找避难之所。此时,李克农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负责人,工作异常艰苦繁忙,根本顾及不到远在芜湖的亲人。战火越来越近,眼看芜湖即将失守。李克农的夫人赵瑛跟着李克农堂兄李配之、大爷李泽纯,领着全家老少十几口人于一九三七年冬至,乘轮船换火车,回到李克农老家巢县烔炀河中李村,安顿在中李村和烔炀河镇上亲戚朋友家避难。
避难期间,李克农的三个子女和李克农堂兄李配之、大爷李泽纯在中李村组织青壮年成立巡逻队,组织孩子们成立少年团,每天集合操练,准备打仗。看到村里孩子没处念书,他们就到前李村的李氏祠堂搬来桌椅板凳,将墙壁涂黑成黑板,教孩子们认字。为了宣传抗日,还在村头办了黑板报。这些活动开展,唤醒了一批当地青年人的觉醒,当他们姐弟三人离开老家、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时,老家有相当一批青年人陆续也到延安或者参加新四军。
一九三八年春节刚过,李克农夫人赵瑛安排李宁、李治、李力姐弟三人跟随大伯李配之、大爷李泽纯由烔炀河镇出发,乘小船过巢湖,然后徒步经桐城、潜山、宿松、湖北黄梅到江西九江,从九江搭乘轮船到武汉。到达武汉,背着行李一路打听,终于到达日本租借“大石洋行”,即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见到李克农。得知孩子们安全抵达武汉后,赵瑛这才跟随返回烔炀河镇的大伯父李配之、大爷李泽纯等携李克农父母及自己父母十几口从烔炀和中李村出发,经过十几天艰难步行,躲避日本飞机随时轰炸,千辛万苦到达武汉。经过几天整休。除了赵瑛和最小的孩子李伦留下照顾李克农生活工作外,其他人员一并和周恩来总理父亲等众人马不停蹄,一路颠簸,转移湖南长沙附近,又转移贵州省,后又转移广西桂林办事处。
读到这段历史,心才感稍稍安慰。将军参加革命后,虽然再没能回到家乡,但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他的夫人及子女回到了他的家乡,并影响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最危难时刻,李克农家乡的亲人还是护将军全家人的周全。
和家园电话联系时,我感叹芜湖吉和街八十二号等两处房产是你外太祖爷爷奶奶,外太爷爷奶奶以及爷爷奶奶那一辈生活几十年的老屋。一九五零年全国刚解放,为了清还解放前生活困难时期借的外债,由外太爷爷奶奶给中央办公厅写报告,委托当地政府变卖处理,偿还债务。估计现在到芜湖瞻仰老屋是不太可能了,因为我查遍网上所有信息,均没有芜湖相关政府部门在吉和街设置李克农旧居纪念馆信息。家园说,二零一九年,李克农将军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他的外祖父辈和母亲姨妈她们曾到芜湖吉和街看过,好像老屋和屋里的家具还在。期望吉和街李克农纪念馆能够建成。
二
李克农少年时代念过私塾,上过安徽公学,接受中等教育。五四运动时期,和朱蕴山、钱杏邨等进步青年成立组织,积极开展进步活动。创办民生中学,输送三十名学生参加革命。一九二六年冬,李克农经杨士彬、俞昌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芜湖大批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被俘被杀,李克农被悬赏捉拿。紧急关头,夫人赵瑛帮李克农翻越墙头,顺着晾晒布匹的竹竿滑到地面,从隔壁布店逃脱虎口,至长江北岸一位朋友家暂时隐藏,并在裕溪口、夏阁镇一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待当局有所察觉,准备派兵过江去追捕时,赵瑛接获县公安局顾问单志伊报信,立即赶到江边,乘小木船渡江,尽管怀孕在身,田埂小路泥泞难行,但她跌到爬起来,再跌到再爬起来,硬是抢在敌人前面,通知李克农和其战友迅速转移,转危为安。钱杏邨(笔名阿英,安徽芜湖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对这段亲身经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将此经历写进小说《逃亡者》中。
一九二八年初,李克农辗转到达上海,期初与钱杏邨一同编在“春野支部”,即“太阳社支部”,过党的生活。太阳社是一九二七年冬,阿英、蒋光慈、洪灵菲。孟超等共产党员发起成立的革命文艺团体,同时还创办了“春野书店”与《太阳月刊》,这些组织实际上是党的秘密机关,直接受瞿秋白领导。李克农和同志们常到街上散传单、贴小报,或到电车工人中做宣传工作。
一九二九年冬,国民党为了控制局势,着手建立秘密特务组织。对外名称是“中央俱乐部调查科”,后改为中统(GG)国民党秘书长陈立夫主管,任命其表弟在美国留学学习电气工程的徐恩曾担任调查科主任,同时兼任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同年十一月,李克农遇见早前认识的老乡胡底(原名胡百昌,安徽舒城人,从事电影工作,一九二五年入党),在拍电影的棚子里,认识了钱壮飞。此时,钱壮飞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任秘书,与局长徐恩曾是浙江湖州同乡。钱壮飞才华出众,办事得力,深受徐恩曾器重与信赖。此时的胡底和钱壮飞正为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着急,三人相互介绍后,钱壮飞说“现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正扩大人员,为建立国民党特务机构做准备,缺少广播新闻编辑,要公开招聘”。三人研究认为,乘此机会打入敌人内部。李克农迅即通过江苏省委报告中共中央,并提出建议:自己报考无线电管理局,在国民党特务机构内建立共产党组织。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十分重视,发出“你们把它拿过来”的重要指示。中国共产党的情报工作,是在严酷的斗争中,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党的工作,保障党的安全创建的。周恩来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我党的底下情报工作的正式开始。
一九二七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国民党蒋介石迅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缴了工人武装纠察队武装,大批的共产党员与工人群众倒在血泊之中。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人被捕、被杀,陈延年、赵世炎英勇牺牲,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中共中央被迫迁往武汉。
艰难时刻,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决定,成立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中央特科开展工作。中央特科下设总务科;情报科(重点了解敌情);三科又称“红队”,镇压叛徒特务;四科主管通讯,设置电台。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中央正式决定由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组成特别小组,李克农任组长,并归中央特科直接领导。自此,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利用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任职有利条件,截取大量有用情报,掩护党的地下活动,护送中央领导同志安全抵达苏区;营救被捕党员,除掉投敌叛徒和罪大恶极国民党特务。
一九三零年九月,李克农钱壮飞用计谋获得蒋介石亲自主持“江西剿共会议”绝密计划后,特别小组将这个情报迅速报告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通知江西苏区做好迎敌准备,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特别是缴获了张辉瓒师部无线电台为我所用,开创了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历史。电台台长王诤从此参加革命。战争年代,长期主持党和军队通信工作。解放后先后任军委通信部长、国家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及电子工业部部长等职。
三
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四日,特别委员会领导顾顺章在护送张国焘、陈昌浩到鄂豫皖苏区后,不顾组织多次提醒,擅自滞留武汉登台表演魔术,被叛徒尤崇新发现被捕。顾顺章供出共产党在武汉有关机构地点和负责人,捕获十多名共产党员。四月二十七日,武汉行营派拥一艘军舰将顾顺章押送南京。当天,蒋介石接见。顾顺章便把所知道的共产党机密完全供出,包括周恩来、瞿秋白、李维汉、秦邦宪、王明,总书记向中发的住址,以及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点全盘托出。
四月二十五日晚,身在南京的钱壮飞利用职务之便,获得顾顺章武汉被捕叛变的特级电报,连夜派女婿刘杞夫前往上海,二十六日清晨终于将三份特级电报转交“舅舅”李克农。一看电报,李克农立刻感到事态严峻,必须马上报告中央。但偏巧不是他与陈赓接头的日子,不但找不到陈赓,连地下交通欧阳新也联系不上。火烧眉目,万分紧迫,他冷静下来,安抚刘杞夫快回南京,保护钱壮飞的安全,并从身上掏出钱来,给刘以防万一,告诉他此去可能凶多吉少,要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苦思良策,决定突破规定的联络程序,先找江苏省委机关再共同寻找陈赓。所幸于四月二十七日(星期一)早晨,在汽车出租公司把陈赓找到。一听情况报告,陈赓也很着急,立刻报告周恩来。周恩来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迅速安排陈云、聂荣臻、陈赓、李克农、李强等人分头组织中共中央机关与共产国际代表机构,及党中央领导成员争分夺秒,尽快转移,一点不能耽误。凡与顾顺章有联系的关系全部切断。有些同志马上离开上海。李克农一手拉着秦邦宪,一手拉着王明,把他们护送到安全地带。完成中央机关转移任务后,他又用“克潮病笃”的暗语,发电报通知在天津胡底及早转移。
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二),国民党特务机关共同行动,组织全市大搜捕,要把共产党领导机构一网打尽。哪只所到之处一无所获。由于这次斗争影响重大,特别小组贡献突出,被周恩来称赞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为“龙潭三杰”,党内传为佳话。
一天一夜,李克农想方设法报告敌情,又一天一夜参加中央机关紧急转移,尽管疲惫不堪,四月二十八日凌晨,李克农又到钱壮飞上海的家中通知他夫人转移。此时,天还没亮,人们仍在熟睡,大声敲门容易吵醒邻居,引起怀疑,便在墙角故意小便,因为李克农知道张振华讲究卫生,最讨厌别人随地大小便,果然不出所料,钱夫人打开窗户正要骂人,一看是李克农,连忙下楼开门。李克农简明扼要讲明情况,让她即可转移。此时,天已大亮,李克农急急忙忙赶回家,通知夫人赵瑛和孩子们转移。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只见门口已被军警层层包围,正要抓人。李克农不能回家,装作没事人模样,掉头走开,另想办法。此前,夫人赵瑛看出事态可疑,门前军警来势汹汹,绝非好事,便假装买菜,带着两个孩子到附近菜市场躲避观察,结果敌人扑空。赵瑛与孩子们流落街头,东躲西藏了一个月的艰难时光。一个偶然机会,王少春找到他们,安排与李克农见面后,便让赵瑛带着孩子们回到芜湖,从此,亲人一别便是六个多年头。
顾顺章的叛变,虽没有达到把共产党一网打尽的目的,但给共产党造成重大损害。此前被捕的恽代英,狱中坚贞不屈,国民党查不出真凭实据,正考虑释放,但顾顺章跑到监狱亲自指认,恽代英很快被杀害。共产党员蔡和森也是被顾顺章出卖后在香港被英勇献身。顾顺章叛变后加入特务组织,继续出卖情报,积极邀功,红极一时。后因国民党发现其拉帮结派,一九三五年春天将其枪毙,落得可耻下场。
四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从一九三七年二月起,中国共产党就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院设立办事机构,即“红军联络处”。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最后一个八路军办事处(即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撤销,前后十个年头。中国共产党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安、太原、贵阳、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南宁、韶关、洛阳及香港,豫北、陇东地区,设立过八路军(或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李克农先后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桂林等办事处担任领导职务,做过许多工作,有时公开,有时隐蔽,经历许多艰险。
办事处的初创阶段,从根据地来的工作人员比较年轻,很多工作人员初进城市,情况不熟,业务生疏,被外界戏称“娃娃店”。李克农作为负责人,抓紧时间对工作人员进行组织纪律和业务技能培训外,同时,要求所有人员严守纪律,保守机密,无事不得上街,进入国民党统治区,面对满街军警特务,就要虽是警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入乡随俗。
办事处公开工作是与国民党政府和上层人士保持联系,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是接待各界群众与进步青年,欢迎并安排他们去延安参加革命。或组织社会人士到延安参观考察;三是接受转运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社会各界与海外华侨捐赠的以及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采购的各类物资。
隐秘战线方面,每到一地都会根据情况,进行这方面的组织建设与业务活动。这项任务艰巨、秘密,即便在办事处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许多事迹在若干年后,才逐步被人了解。作为杨虎城将军的机要秘书李直峰地下联络负责人,多次获取有重大价值情报;协助中华苏维埃银行行长毛泽民将一笔巨款由上海转至延安,解决红军医药、电讯及武器弹药急需。
在南京办事处,与博古配合工作。营救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出狱。鼓励张学良挚友阎宝航入党,一九四六年六月,阎宝航从国民党于右任口中得知“德国法西斯要在六月二十二日进攻苏联”绝密情报,中共中央及时转告苏联领导,提前组好反侵略准备。一九四四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兵力雄厚的日本关东军动向至关重要,成为战略侦查重要内容,中共中央甚为关注,阎宝航通过第三厅的关系,讲日本关东军的各种情况(分布位置、武器装备、军事交通、给养状况)搞得清清楚楚,为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红军在我国东北彻底消灭关东军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五十周年前夕,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受叶利钦总统委托,向阎宝航和他的女儿阎眀诗等人,颁发了“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章”。
五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全国解放,由于长期从事隐秘战线工作,环境艰苦,情况复杂多变,李克农身患严重哮喘病,解放后越来越严重。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爆发震惊中外的朝鲜战争。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交战一年左右,战况相持不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配合,先后发动五次战役,把作战地域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联合国军,没有从战场上拿到的好处,又期望通过谈判获取利益。经过谈判前多次磋商,朝、中为一方,美国所谓“联合国军”为一方,从一九五一年五月十日开始,在朝鲜开城举行停战谈判。
七月初,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见李克农,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李克农考虑自己哮喘病复发,担心病重误事,当面请示主席“是不是不要我去,派伍修权或姬鹏飞去”,毛主席思考一会儿,肯定地说“还是你去吧”。李克农立刻明确表示“我马上准备出发”。原来设想谈判不会太久,李克农连御寒衣服都没带。谁想谈判一谈就是两年时光。
谈判代表团由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组成。首席代表是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中将、解方少将,朝鲜人民军李相朝为代表。代表团内部则是中国派遣的李克农、乔冠华幕后主持谈判重大事宜。直接向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朝鲜金日成请示汇报。为了保密,对外称李克农为“李队长”,乔冠华为“乔指导员”。
自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停战谈判历时两年零十九天。期间,两易会址,五次中断,大会五十八次,各种小会七百三十三次,如此艰难曲折的谈判,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双方在开城签订了停战协定由此引来国内外一片欢呼。为纪念这个非凡日子,李克农将刚刚诞生的孙子取名李开城,后其夫人李瑛建议改为李凯城。吴家园说,《中共隐秘战线卓越领导人李克农》的作者凯诚是他亲舅舅。
一九六二年,张爱萍将军在“悼念李克农同志”的诗中写到“铁虎原来是纸虎,板门店里伏山姆。毕生探囊忘己生,无名英雄足千古”。第一次透露李克农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事。
李克农一生都是在隐秘战线主持工作,很少公开路面,停战协定签字时,他就坐在签字的彭德怀左侧,报纸发表的照片,只能露出彭德怀司令员极其右边的几位同志,李克农似乎没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时,收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电台、报纸杂志做了大量报道。李克农与谈判同志回北京时,悄然无声。除了工作单位与家人外,几乎无人知晓。
一位年轻的翻译在他一九五一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描述他眼里的李克农:
队长上年纪了,尊在阴湿漏水的防空洞里,脑筋里还得思考问题,如何对待敌人。这些同志啊!他们从长征起,而陕北,而抗战,而解放战争,今天又在朝鲜。他们毕生在艰难危险中度过,但他们却是如此的谦虚真诚,虚怀若谷,像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一言一语,他都认真倾听。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又那样的好房通达,像小孩子似的说笑。这些同志他们真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党人。
李克农故居陈列室里的前言与结语:李克农是我党我军情报和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
大革命时代,他奋不顾身,投身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他打入敌营,巧妙周旋;抗日战争中,他辗转奔波,联络各界,解放战争中,他用谍策反,令敌丧胆;朝鲜谈判时,运筹帷幄,美军折服。
他举止洒脱,为人谦和,与之交往,如沐春风;他胆识过人,处变不惊,面临险境,逢凶化吉;擅长谋略,指挥若定,巧取情报,叹为观止。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和党的隐秘战线、统一战线的同志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激励后人!
其实,家乡人对李克农将军一生总结,可以说是没有结束的“结束语”。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的道路源远流长,情况复杂,无数英雄奋不顾身,亿万人民参加斗争,最终取得胜利。李克农将军光辉的奋斗故事只是战斗生涯有关的一部分,因为隐秘战线保密原因,有些事情,至今也不能和盘托出。
时光流转,许多英雄早已过世,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一生终将代代流传。作为李克农家乡的后人,我为此感到无上荣光与自豪。
二零二四年十月十日下午于春山居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