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飘在传说里,普娃活在现实中
教育
教育
2024-12-04 21:02
北京
不少读者因为我写的《上岸》来关注我,以为花生是一个牛娃,要让孩子向花生学习,自己也要向我学习——因为,从小升初开始,我心里就很清楚,花生就是一个普娃:如果牛娃是六边形战士,他就是“六边都不行”战士。智力既不超群,也没突出的天赋和特长。如果说他有什么长板,可能也就是“没有特别短的短板”,各科比较均衡。
和一些优秀同学相比,他也会呈现“渣娃”的症状:爱玩游戏,不够努力,吃货一枚,只有关键时刻才会把学习放第一位……小升初阶段,花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也缺少闪亮的证书。我带着他死磕奥数,才拿了个“鸡肋”二等奖。之所以磕磕绊绊地“上岸”……主要靠靠语数英均衡+运气。中考要考察的学科更多。当时我们遇到新中考改革,四选二(生物和化学选一门高的计入,地理和历史选一门入),然而这四门还是都要考的,加上体育,就变成了10门——语数英政物史地生化+体育。往坏的地方想孩子负担加重了,往好的地方想风险也分散了,不是几门学科定乾坤,各科均衡的孩子会更具优势。到了高考语数英仍然是决定性科目,比较友好的是选科——选择孩子喜欢并擅长的科目会让高考变得容易一些,当然同时也要考虑为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做准备。
不管从中国式考试的设计,还是我和花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不要求孩子拥有碾压别人的长板,只要没有明显的短板,孩子也可以做到优秀。那么还是有家长会问,你刚才说的是普娃,那我的孩子真的是“渣娃”,就是学不好怎么办?当然,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小部分不适合学习的孩子,也就是怎么也学不好的,所以现在医院里也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如果真的不适合应试道路,那就别一条道走到黑,可以试试其他路子,差异化生存。即使真的就是“六边都不行”战士,我想送给你一句话——我小时候迷上了庄子,更迷上了庄子这句话:能者劳,智者忧(原话是“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中国古老的哲学真好,能者智者可以做入世的儒家,无能者也可以做出世的道家——只要能放低欲望(无所求),吃饱穿暖还是不难的。何况,大家说的牛娃、普娃和渣娃没有清晰的定义,所谓的“牛”、“普”、“渣”都是比较出来的。有人认为花生是牛娃,花生却觉得和一些学霸比起来,自己也挺“渣”;北上一些家长自称的“普娃”,在边远地区家长眼中,可能已经是牛娃了。而且,我们现在说的“牛娃”和“普娃”,是在学习这个单一维度上。没准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是“普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是“牛娃“;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是“牛娃”,在生活自理做家务上却是个“渣娃”。从时间维度来看,普娃和牛娃会相互转化,普娃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牛娃,牛娃如果不好好读书也会变成渣娃。从世人眼光来看,如果说花生没考进六小强和985那他就是“普娃”,靠着关键时刻努力+运气上了岸就摇身一变成了“牛娃”——其实花生还是那个花生,即使没上岸,他内在的实力也不会减少一分一毫。变化的,只是社会评价。还是在花生初中时,在采访了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老师后,澎湃新闻采访了我,主题是“教育内卷”——现如今被说烂的一个词,当时却是偏学术的新鲜概念。王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花生没有上岸,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然后你还会不会写这样一本《上岸》呢?我的回答是:我觉得我也会想写这本书,但是很可能就没人看了……
以成败论英雄,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但是我劝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因为,花生不管上不上岸,对我们来说其实过程都是一样的,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不一样。即使小升初或是中考或是高考受挫,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是会一样做。虽然成功会有偶然因素,但从大概率来说,一个人的实力,包括他做事的习惯和态度,是通过平时一件件大小事情积累的,不会因为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而改变。牛娃飘在传说里,普娃活在现实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牛娃和渣娃都是少见的,绝大部分是普娃。有一句英文格言我很喜欢,翻译成中文是:“优秀不是成为人群中最牛的一个,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不是时时刻刻拿孩子和别人家的“牛娃”相比较,而是和他过去的自己相比较,看孩子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那么,即使教育的某些显性回报看起来不如从前——比如中高考比如上名校,但内在回报还是很可观的——决定了孩子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以及获得的人生丰富度和充实感。人活的不是一个最终结果,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普通人不需要个个都追求成为一个牛人,而是发挥潜力争取做到自己的最优。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