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楼梦》退出高考

教育   2024-10-24 21:01   北京  


这两天北京家长群流传的“大新闻”是———

《红楼梦》和《论语》26年将退出北京高考。”

纷纷扰扰两日,昨天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声了,说自己没发布北京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方式调整的相关内容,25年26年的北京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保持稳定,范围不变。

北京高语数英各150分,语文的150分里,这些年一直有10分固定是给“整本书阅读”——考《红楼梦》或《论语》。一般是今年考《红楼梦》,明年考《论语》。

花生是今年参加的高考,因为去年考的是《论语》,所以在备考时,不管老师还是孩子都推测今年大概率是考《红楼梦》。但也不敢不准备《论语》,因为也出现过两年连续考一本书或者一张卷子两本都考的情况。


还是猜对了,今年24年语文高考题10分给到了《红楼梦》。

(24年北京语文高考《红楼梦》题目)

作为看过原著近10遍的“红迷”,我可能觉得这10分是送分题,但是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却变成“送命题”,主要有4个原因。

 1、考的不仅是《红楼梦》的人物个性,更有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关系,理解要足够深刻。对于下级平儿或者下位者比如尤二姐王熙凤哪里乖了?!但是对于贾母这样的上级/上位者,王熙凤就显得很“乖”。至于“巧”,贾母可能认为王熙凤聪明灵巧,是褒义词。但在不少其他人看来,这个“巧”也可以变成贬义词,比如机关算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图片来自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下同)


 2、不仅要理解透书中的人物特点和关系,还要会表达,答题时表述准确和周全。这我也吃不准自己就能拿满分。

 3、考的不仅是理解和表达,还要对情节足够熟悉,比如第(2)小题里要结合书中其他情节,来说明薛宝钗的性格和贾母特点。

我比较熟悉《红楼梦》,会列举有一回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之前问宝钗爱听何戏啊,爱吃何物。宝钗不按自己喜好回答,而是揣测贾母的喜好——深知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回答的都是贾母向来的偏好。后来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第一折点的就是《西游记》,都是顺着贾母的心意,让贾母很是开心。

这说明薛宝钗情商较高,善于察言观色,迎合他人并获得大家的喜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自己的个性,成熟得不像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怪不得要用冷香丸压抑体内热毒(热情)了。


当然也有不少其他情节,就是细节也记不真切了。这么厚一部书,如果是学生匆匆一读,就让他们列举出具体情节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4、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小朋友对《红楼梦》并不感兴趣,可能是时代问题,也可能是年龄未到,反正有不少硬着头皮读的,或者压根就读不完,只是靠读梗概和做题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限定考试范围,对于那些不爱读《红楼梦》的孩子就不大公平,即使他们再死磕也没有像我这样天生喜欢的更精通做题。

(关于《红楼梦》花生高三时的备考题,你试试看能做对吗?)

所以,虽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是集大成者,但是把《红楼梦》作为高考内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来课外阅读出发点应该还是以兴趣为主,限定非得读哪本书,可能忽视了部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

二来《红楼梦》内涵丰富且深刻,结构又错综复杂,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年人不多读几遍尚难品味到其中深意,对于阅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要求他们一上来就理解到位更有较大难度。

三来正是因为《红楼梦》内涵丰富深刻,所以可以解读和阐释的空间很大。“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这么多年来对于《红楼梦》的主旨、人物和解读红学家都争吵不休,在考试中要求孩子答出正确答案,是否也不完全合理?


《论语》虽然没有《红楼梦》这么复杂,但像阅读兴趣、内涵理解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如果《红楼梦》和《论语》退出高考,我觉得非但不会降低这两部名著的重要性,反而回归了对伟大和经典的定位,就是——

不该由统一标准答案来定义。


读《红楼梦》《论语》还是其他课外书籍,都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兴趣——更纯粹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成长和审美提升。

所以,无论高考考不考《红楼梦》,我仍然强烈推荐大家读读《红楼梦》,借用骆玉明老师的话,“一个中国人,有没有读过《红楼梦》,那是不一样的。”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

花生妈安柏
北大硕士,世界500强经理,教育媒体撰稿人,教育课题组专家,著有《上岸》《不完美,更幸福》,从过来人角度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及实操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