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出路是教培,TOP100归宿是中介。”

教育   2024-11-10 21:02   北京  

花生妈的小纸条


大家好啊,正文前先和大家说一个内部消息:


京城十大名师之一的王进平直播课来了!


这可是海淀家长都拿着小板凳,等着要抢的线上课。这次帮大家争取到了适合更多普娃的冬春定制班珍贵名额。


针对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的孩子,大约相当于原先学而思数学培优S的水平,小学阶段以浅奥+校内为主,到小升初培优为主,冲高分和满分。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王进平老师,那必须擦亮眼睛好好看看,那可曾是海淀六小强之一校创新班班主任,牛了去了!出来后主打小升初,带的学生大部分都进了校。



连北京99%的孩子都难遇这样天花板级的老师!而现在不管你身处何方,都能获得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够让孩子接触到名师,并且还能系统上课——都是他和团队亲授的课程,简直是太宝贵了!


这次我请到了他团队骨干,同样是北大毕业和杯赛教练、擅长小学贯通培养的文文老师,下周二中午来直播间给大家讲讲课程,讲讲数学,同时也带来了极其稀缺的定制班名额——外面买不到的,姐妹们必须约起来啊。



这两年大学生不是不好就业嘛,渐渐的,网络上开始流行这样一个说法:

985出路是教培;
TOP100归宿是留学中介……

若果真如此,整个高等教育不就变成了一个庞氏骗局?毕业生收入全靠吸纳后来者的投资来维系。

(图片来自小红书)


我暂且不讨论这个说法是对是错,先看看大洋彼岸:

美国的大学,作为全球高等教育高地,这些年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私立精英大学学费一年六七万美金,还年年涨价,简直可以说是吸金小能手。

然而,US NEWS TOP50甚至常青藤的硕士,这几年做留学机构顾问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说高等教育是一个“庞氏骗局”,那美国高校岂不是全球最大的诈骗组织?

其实,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批判,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宾大荣退教授兰德尔·柯林斯1979年写的《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就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教育到底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他有一个观点我也常说:很多用人岗位其实并不需要多强的知识和技能,别说硕士研究生,有的活大专生甚至高中生都能做,只要专门培训几个月。

那么,为啥大公司一招人就筛简历?有的非985不要,有的非985和强211不要,夸张的甚至要求本科学历——毕竟高考才是全中国最严格的考试。我都怀疑,以后找工作是不是还得带着高考成绩单?

你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除了极少数要求强学术或强技术背景的岗位),把学历作为门槛,不仅让筛选有据可依,也能抬高某些公司或某些行业的地位。比如国内有这样的说法,清北人复交两财一贸下无金融。


柯林斯教授也说,成绩之所以与职业成功相关,主要是因为教育学位的文凭价值,而不是它们本身可能展示的技能(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研究表明:在今天的世界里,教育是能够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最重要因素,而受教育的年限是能够预测事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只是起到作用的方式和大众通常认为的很不一样:并不是说未来工作需要你在学校学的知识,而是从漫长和艰苦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某些特质——稳定,可靠,努力,智商在线,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

学校其实已经帮用人单位进行了海选,用人单位只要在海选基础上复筛一遍,比如把不太会沟通交流的、无法与人合作的剔除出去即可。

柯林斯教授也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美国的)。

比如他说,职业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许是职业高中被视为收容爱惹麻烦的年轻人的地方;把他们送到这里来,只是为了从正常学校除名而已。就算职业学校的学生碰巧学到了有用的技能,他们曾上过职业高中的经历也可能会被敏锐的雇主视为品行不端的信号。

比如调查结果显示,雇主认为教育是一种筛选机制,用于选择令人满意的(例如中产阶级的)性格和行为的雇员。退学者大部份来自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特别是因为他们与学校里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有冲突。到了就业时他们的机会仅局限于低微的工作,因为雇主认为退学者是不可靠的。

人们所受的教育大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是用不着的,之所以大家还要辛辛苦苦地学习,不厌其烦地考试,柯林斯教授总结出这样一个底层原因:

教育的作用在于分层,而文凭就是一种通货(流通的货币),可以交换社会地位(不见得一定是工作,也有认可和尊重,人脉和机会)。特别是用于交换“闲职”——庞大官僚机构里的政治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

育的具体内容越来越无所谓,重要的是获得特定级别的文化证书,通过职业招聘的门槛。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在连名校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会成为教培老师或留学顾问?

因为文凭既然是一种流通的货币,就会在特定情况下发生通货膨胀。

《文凭社会》一书第一句话就说:文凭的通货膨胀指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大学和研究生文凭增加,而同时需求不变甚至在减少——经济下行和科技替代双重作用下中产岗位持续减少,那么通货膨胀与文凭贬值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国,高中文凭在1940年前还相对罕见,而现在在找工作时几乎一文不值,大学入学率在年轻人中更是超过了60%,也面临着如高中学位一样的命运。

那怎么办呢?对每一个攻读学位的个体而言,只能追求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卷学历。现在普通大学文凭只相当于原先的高中文凭,而TOP50才相当于原先的大学文凭。

(电视剧《孩子回国了》剧照)

经过过去30年的迅猛发展,中国也在经历类似的学历通货膨胀。上世纪90年代我上大学时,中国大学生还比较稀有(存量和增量都少),不少大学是包分配的。大专生都能找到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比如税务局公务员。

看下数据就知道了。1998年全国本科招录100万,而现在达到了每年本科1000万。而且一茬接一茬,这一届大学生还没找好工作,又迎来了下一批。继续深造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用于延缓就业时间。

文凭通货膨胀的直接结果是,继续保持人群中的顶尖学历才可能有竞争力,比如前6%的92院校。即使985和TOP100的部分学生做了教培或留学中介,但是好歹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呀,而且收入也还比较可观。

(截图来自小红书)

我有个中学同学,原本大专毕业,但是时代红利+个人能力让他节节高升,做到了一个大国企的副总,中间自考了专升本。他对我说,学历有什么用?我一个大专生管着一堆985。我反问他:那如果不是985,你们现在要不要?是不是连简历都不收?他笑笑不说话。

所以,学历还是要紧的——只是普通学历只能作为及格线,优秀的学历仍然有人买单。

何时我们才能走出文凭社会?即使是呼吁废除文凭的柯林斯教授也不乐观:在社会只能选择一部人进入闲职的情况下,证书作为通货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那么,教育到底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对于能爬上去的人,是阶梯;对于被拦在外面的,是障碍。

↓ 进口拜耳鱼油和维生素软糖 ↓

双11特惠团购最后一天

卷到最后,还得认这两个字!(即将截团)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

花生妈安柏
北大硕士,世界500强经理,教育媒体撰稿人,教育课题组专家,著有《上岸》《不完美,更幸福》,从过来人角度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及实操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