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躺平”之都,却卷成“鸡娃胜地”

教育   2024-10-27 21:01   北京  


最近去西藏旅行,来回转机在成都住了两晚。

逛了天府新区的麓湖,潮人潮店异常精致,还隔水领略到了川渝的房价天花板——麓湖黑珍珠别墅。


原先公司的成都老同事很热情,请我在太古里吃饭。

餐厅门口排着大队,商店里人头攒动。经济不景气?不存在的。


同是超二线、准一线,成都这座城市,经常拿来和我的家乡杭州比较。

我的第一感觉是,成都更为休闲松弛,特别是街头年轻人更多,打扮精致且乐于花钱。

和老同事讨论,应该是成都房价(均价)比杭州低不少,生活成本低,且不像杭州加班风气严重。所以虽然人均收入不如杭州,但是成都年轻人经济压力不大,也更有时间和精力捯饬自己享受生活。

真的能体会到,古人说的“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巴适得很。


奇怪的是这样松弛的“休闲之都”,在教育上却绝不躺平,卷成了“鸡娃重灾区”。


更奇怪的是,成都本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很强,并不存在资源薄弱,非得卷去省外之说。


比如牛校,像小学有“五朵金花”,中学有“四七九”+实验外国语,大学有两所985——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


名词解释:

“五朵金花”:成都市公立小学中公认的五所牛校,分别是: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四七九”中学指分别是:成都市石室中学(4中)、成都市第七中学(7中)、成都市树德中学(9中)。还要再加上一个实验外国语。



“躺平之都”为啥卷成了“鸡娃胜地”?分析下来主要有3个原因。

1、鸡娃和经济水平有关


欧美加澳等发达国家家庭也有“鸡娃”的,“鸡娃”现象的兴起,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中产大批涌现密切相关。穷人没有能力鸡娃,顶层则无需鸡娃。

根据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Love, Money & Parenting》(《爱、金钱和孩子:全球养娃经济学》)一书,中产“鸡娃”的重要原因是:

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加剧。

不平等加剧对中产影响更大,放任自流很可能阶层滑落,努力鸡娃不见得一定逆袭,但至少可以争取保持住原地位。

在高不平等国家,更多的父母会对孩子强调,勤奋很重要。而在低不平等国家,父母则更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比如,65%的美国人认为勤奋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欧国家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

如果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是中产的聚集地。而成都作为强二线,不仅中产众多,家庭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比起杭州更大。虽然两个城市GDP总量相当,甚至成都比起杭州更高一些,但是成都人口比杭州多很多,从个人收入来看,杭州比成都高出近50%(23年杭州人均收入73797元人民币,成都则是50825元)

而仅从房价来看,成都的房价天花板却和杭州有得一拼。而且成都不仅吸引了川渝地区的富人,更是辐射整个西南,而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被上海分流掉不少。所以,成都不同家庭之间经济差距更大,鸡娃的上限也更高。


2、鸡娃和教育资源有关


这和经济差距的道理是一样的。越是拥有优秀教育资源的地区,幼升小小升初中考的压力或者说动力就更大,鸡娃现象越明显。

试想,一个城市里,有些学校像雪山,有些学校像盆地,那么当然要努力一把去攀登高峰。否则一片平原也没山头给你爬啊。

成都老同事的孩子一个小升初,一个幼升小。我问孩子妈妈,成都有没有小升初择校呢?

她说:原则上不允许有。

我们对视一眼,心领神会地笑了。

所以,可不可以再加一条?升学政策越不透明的地区,鸡娃现象就会越“凶”。正因为不知道升学的标准,那只能拼命备战多多益善。


3、鸡娃和妈妈的心气有关


四川女人向来有“辣妹子”的称呼,和四川人接触下来,感觉家里女性是比男性更强势一些。

四川也有“耙耳朵”的说法,“耙”指柔软的意思,因此“耙耳朵”通常用来形容怕老婆、甘愿被老婆严管的男人,这也是四川女人心目中的好男人象征。

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妈妈承担,所以风格也主要取决于妈妈,而不是爸爸。鸡娃与否也与母亲的心气密切相关。四川妈妈的“辣”,也体现在对生活品质和家庭教育的追求上,麻辣热烈。

四川妈妈还很能闯荡,我家里最有闯劲的也是四川女人。有个成都的表妹,很早就从四川来到了北京。后来因为一直没法落户北京,孩子也没法在北京参加中高考,一怒之下带着两娃去到了美国,自嘲从北漂变成了美漂。虽然她说自己从来不鸡娃,但是为了孩子教育孟母三迁,而且是跨省跨国跨大洲的三迁,我想着应该也能称得上“鸡娃顶流”了。


今天大概就说这么些,成都是一座美好的城市,一方面烟火气十足,另一方面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果有什么分析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大家留言补充。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

花生妈安柏
北大硕士,世界500强经理,教育媒体撰稿人,教育课题组专家,著有《上岸》《不完美,更幸福》,从过来人角度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及实操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