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班级准备结合李可染先生的画作《灵隐冷泉》,探究名人的冷泉情结。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
李可染《灵隐冷泉》 | 介绍词该作品是李可染1956年在杭州灵隐寺冷泉旁对景写生的一幅实景山水作品,冷泉位于飞来峰脚下,道左是冷泉亭。 李可染用国画中的赭黄来描绘自然界中光影变化,颇具层次美。稍远处看,浓密的林梢下阳光斑驳,树影姿①suō,人形的微小反衬出场景的高旷清幽。既②zhāng显了大自然绚丽胜景之美。又得中国画闲淡意境之妙,带给观者无限遐想。 |
【材料二】
冷泉亭
明·张岱①
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②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粟十余株,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亭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张公亮听此水声,吟林丹山③诗:“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余雲谓住西湖之人,无人不带歌舞,无山不带歌舞,无水不带歌舞,脂粉纨绮,即村妇山僧,亦所不免。因忆眉公之言曰:“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
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④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峋嵝⑤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选自《西湖梦寻》,有删减)
【注释】①张岱:明朝人,此文是明亡后,张岱怀念杭州生活而写成的作品。②垣:矮墙。③林丹山:即宋代文学家林稹,诗人面对北宋统治的一系列危机,创作了诗歌《冷泉亭》。④漱:_____。⑤林和靖、李峋缕:两人均为隐士。
【材料三】
冷泉亭
宋·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用正确的汉字替换【材料一】横线上的拼音。
(2)给【材料二】中的“漱”字进行注释。
2.“冷泉”因何而得名?阅读【材料二】【材料三】,补全对话。
| 可能是泉水本身清凉、清澈,这从张岱《冷泉亭》中“一泓泠然”入和林稹《冷泉亭》中“ ”等句子可以印证。 |
| “泠然”真的是清凉、清澈的意思吗?在《与朱元思书》中,“泠作响”的“泠”意思是 ,我觉得“泠然”的意思应该与此相同。 |
| 你说的也有道理,“泠然”在这里应该两种意思兼而有之。 |
| 我认为也可能是环境的清幽、清冷,这从张岱《冷泉亭》中所写的“丹垣绿树,翳映阴森”可以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 。 |
| 《西湖志》中记载飞来峰下“至今多猿,时时闻啸声”,我联想到郦道元《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 ”,因为“猿啼声”常带给人 的感受,这可能是冷泉得名的原因之一。 |
3.古人常借自然山水书写情怀、志趣、哲理等,你认为林植的《冷泉亭》应该归到其中的哪一类?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材料二】简述理由。
4.张岱在文中寄托的情感和哪个文人相似?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二】和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A.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吴均《与朱元思书》
5.李可染、张岱、林稹等人为什么喜欢冷泉?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探究原因。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余杭区萧山区·期末)[甲]
苏轼传
四年,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④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⑤,复发橐⑥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⑦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⑧,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⑨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提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⑩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供米:上缴给朝廷的粮食。②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粜常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鍍(zhān)粥:亦作“饘需”,稀饭。⑤裒(póu)羡缗(mín)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⑥橐(tuó):口袋。⑦浚:疏浚。⑧葑(fēng):茭白根。⑨堰:堤坝。⑩芟(shān):割除。
[乙]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①明照曙霞,护江堤②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③庙,柳色春藏苏小④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⑤,青旗沽酒趁梨花⑥。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⑦一道斜。
【注释】①望海楼:位于杭州凤凰山上。②堤:即白沙堤。③伍员: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④苏小:南朝钱塘歌伎苏小小,西湖边有其墓。⑤柿蒂:绫的花纹。⑥梨花:梨花春,酒名。⑦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
6.文言字词的学习总是有法可循,让我们一起循法解疑。
句子 | 方法借鉴 | 释义 |
轼恐不见容 | 【查字典法】①看到;②遇见;③表被动,译为“被”;④拜见;⑤召见。 | (1) (填序号) |
活者甚众 | 【课内迁移法】念无与为乐者 | (2) |
始引西湖水作六井 |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 (3) |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
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8.甲文中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乙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民众的“殷富”?
9.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美。请根据表格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
语句 | 修辞手法 | 赏析 |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 ① | 这两句声色交织,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也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 比喻 | ② |
10.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苏轼、白居易在杭期间创作的其他诗文,谈谈你对下面“杭州政协”公众号中“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的理解。
千百年来,白居易和苏轼一直为杭州人民所景仰和纪念,他们两人对于杭州城市风格的奠定及城市声誉的播扬有着独特贡献。可以说,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了这两颗璀璨明珠而更加闪耀和韵味独特。
白居易和苏轼跟杭州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两人身份差不多,都是曾经主政杭州的地方官,又都是著作成绩斐然的知名文学家,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两人在杭州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浙江宣传”公众号《杭州亚残运会的“情感张力”》)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滨江区·期末)班级开展苏轼专题研讨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甲】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①,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②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去黄移汝:此时苏轼即将离开被贬之地黄州,赴任汝州,【甲】【乙】【丙】文均处于同时间段。②仲览:指李仲览,作者友人。
【乙】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①渐漫漫。
雪沫乳花②浮午盏,蓼茸蒿笋③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入淮清洛:清澈的洛水汇入淮河。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③蓼茸蒿笋:蓼、蒿,植物名。
【丙】
石钟山记
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幕夜月明,独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⑤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⑥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齐安:地名。②汝:汝州,地名。③噌吰(chēng 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④罅(xià):裂,开裂。⑤涵澹(hán dàn):水摇荡的样子。⑥郦元:郦道元
11.【初读,整理】
(1)请你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句子 | 方法 | 解释 |
遂书以遗之 | 查找工具书:①丢失②遗留③赠与 | ① |
徐而察之 | 成语推测法:“不疾不徐” | ② |
殆与余同 | 课文推断法:“盖竹柏影也” | ③ |
故莫能知 | 课内迁移法:“故渔者歌曰” | ④ |
(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品读•赏析】假如苏轼有朋友圈,请你结合诗文理解完成任务。
(1)苏轼在朋友圈发布了《满庭芳》中的句子“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假如你是友人李仲览,请在苏轼这条朋友圈下留言劝慰。
(2)苏轼在朋友圈发布了《浣溪沙》中的句子“淡烟疏柳媚晴滩”,并与朋友们互动讨论。请你赏析“媚”字之妙处参与互动。
(3)苏轼在探访石钟山时,在朋友圈发表句子“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请你根据句子内容描写大石的具体样貌。
13.【联读•发现】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因此有人评价其“一路贬官一路歌”。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探究•访谈】学校派你作为记者,对苏轼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访谈。现在需要准备好采访问题,完成采访提纲。
要求:设计两个问题,问题应有针对性且有逻辑关联。
采访提纲 | |
时间、地点 | 1月24日上午,西湖苏提 |
采访对象 | 苏轼 |
采访目的 |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人生哲学等 |
采访问题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拱墅区·期末)文言文阅读
晏子举贤
西汉·司马迁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②。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③。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④。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⑥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越石父:齐国贤人。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②涂:通“途”,路上。骖:古代一车四马,骖是两边的马。③绝:断绝,此处为绝交。 ④诎:通“屈”,受委屈;信,通“伸”,受尊重。⑤感寤:认识,了解。⑥御:车夫。⑦自下:自处下位,表示自谦。⑧抑损:谦卑退让。
15.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空格处加点词的意思
方法提示 | 解释加点词意思(3、4小题填序号) |
联系课内文言文字词 | (1)既相齐: |
考虑词类活用 | (2)晏子怪而问之: |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3)摄衣冠谢曰: A.道歉 B.辞别 C.感谢 |
(4)于是延入为上客: A.伸长 B.蔓延 C. 邀请 |
16.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遭 之 涂 解 左 骖 赎 之 载 归。
17.虚词“也”表示判断、肯定或疑问等语气,仿照文中批注,揣摩下句 “也”字的表达效果。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18.《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如下方示例。请细读《晏子举贤》,举一处运用对比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有多处对比。如: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凸显了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使得周亚夫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19.(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宁波鄞州区·期末)阅读下面这则关于“树”的寓言故事,完成小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①,见栎社树②。其大蔽数千牛,絜③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④,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曲辕:虚拟的地名。②栎社树: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③絜:用绳子度量物体的周长。④液樠:溢出树脂。
(1)根据提示,推测加点字字意。
加点字 | 字意推测 | 具体释义 |
遂行不辍 | 【链接常用词语】辍学、笔耕不辍 | ① |
弟子厌观之 | 【查阅字典】厌:(1)满足;(2)使人心服;(3)讨厌 | ② |
以为柱则蠹 | 【观察字形】上半部分像是木头中间空了一块,下半部 分是虫子。 | ③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先 生 不 肯 视 行 不 辍 何 邪
(3)这么有意思的寓言很适合讲给大家听哦!请参考知识卡片,根据故事内容,将文段补充完整,完成简要复述。
知识卡片
“简要复述”的注意要点:应选取材料的内容要点,按照逻辑条理进行综合、概括,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地进行表达。
匠石① 。他的弟子看到一棵巨大的栎社树,就和许多人一同围观,弟子认为这棵树是② 。匠石却不屑一顾。因为在他眼里,这棵树是③ 。
(4)读人言语,可识人面目气韵。从修辞的角度,品读文中划线句。
(5)成语“散木不材”就出自这个故事。根据内容,我推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宁波海曙区·期末)校文学社开展“识文人风骨·扬传统文化”探究活动。请阅读诗文,完成任务。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毋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天祥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②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④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减)
【注释】①弘范:元朝大将。②招:招降。③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④上:元世祖忽必烈。
【丙】
重阳①
宋·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原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②如梦中。
【注释】①本诗写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期间。②龙山:暗指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0.【任务一 阅文知人】
地点 | 筛选文本信息 | 概括人物经历 | 我的学习批注 |
潮阳 |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拒绝跪拜元军 | 这里还使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
崖山 | 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 (2) | (3)加粗字“使”可理解为 |
京师 |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 宁死不事二姓 | (4)“矣”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
21.【任务二 悟诗识人】
文学社想以文天祥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文,完成视频脚本创作。
镜头 | 画外音:内心独白 | ||
景物 | 人物特写 | ||
首联、 颔联 | 梧桐、雁、斜阳 | (1) | 如今,我孤身一人被困于元朝监狱。看那窗外的梧桐叶落是多么像故乡秋色啊,真希望能像大雁和燕子那样自由翱翔在天地间。 |
颈联、 尾联 | 流水、西风、 (2) | 头轻靠在墙上,眉头紧皱,流下泪水 | (3) |
22.【任务三 诗文评人】
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天下大丈夫”专栏,本期将推介文天祥。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写出将文天祥选入这一专栏的理由。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温州·期末)【甲】
大龙湫瀑布
[宋]徐照
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壮势春曾看,寒声佛共听。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灵。
【乙】
游雁宕山日记
[明]徐霞客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①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丙】
游雁荡山记
[清]方苞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②、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③而入人目。而兹山④独完其太古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⑥以自标揭⑦,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节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注稍①囊:广阔。②浮山:与后文的“摄山”“飞来峰”,皆为当地名山。③如疮痏蹷然:像伤疤一样让人触目惊心。④兹山;这山,指雁荡山。⑤太古:远古。⑥鸠工:聚集工匠。⑦标揭:标榜扬名。
【读懂文意】
2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绝壁四合
(2)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路线攻略】
24.请结合上述资料,完善下列景点路线攻略图。
(1)请根据乙文,补全上述路线图。
(2)请仿照示例,任选下列一处景点,结合加点字,撰写推荐语。
示例:
②小龙湫: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
推荐语:小龙湫两峰之间的凹陷处,源源不断的水流倾泻而下,如一条巨龙在山间咆哮。当你置身其间,瀑布轰然而至,声响震天撼地,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壮美。
备选景点:
A.②水帘谷: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央,水从崖顶飘下也。
B.②玉女峰:顶有春花,宛然插髻。
(3)路线攻略中的大龙湫景点缺配图。依据甲诗,由下图中选择其一,从景点特点及游人感受两个角度说明理由。
【赏景攻略】
25.跟随古人赏景脚步,探寻赏景攻略。
(1)群山之中,方苞为什么独爱雁荡山?结合丙文简要分析。
(2)梳理课内文人的赏景经历,补全下列表格。
诗文摘录 | 景物特点 | 心境情怀 |
①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 (刘桢《赠从弟》) | 山风猛烈,松柏刚劲 | 志向坚贞,情谊深厚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花草茂盛,生机盎然 | 喜悦欢快,融入自然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 ⑤________________ | 悠然淡泊,超脱俗世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摇曳灵动,静谧澄澈 | ⑥________________ |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 明静清澈,富有生机 | 鄙弃功名,忘情山水 |
(3)参考链接材料,结合上述分析过程,为当今游人更好地欣赏山水,拟写两条攻略。
链接材料:
游客们从1分钟视频特种兵打卡一山多地,到带着朋友照片到山顶合影的“代友爬山”, 从“飞镖扎中哪就去哪”的旅行盲盒……“无痛登山”突然蹿红,背后是游客在追求轻松 多元的游览体验。有人担心,“无痛登山”的出现将会消弭爬山的灵魂。
——人民日报评论《“无痛登山”蹿红,读懂背后的旅游新需求》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湖州吴兴区·期末)埭溪路线的同学游览了纪念朱祖谋的“彊村词学馆”,对湖州这一“宋词之州”做了深入探究,以下是本组同学收集到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①湖州是中国词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诗人张志和与颜真卿、陆羽等20多位好友在湖州吴兴西塞山前唱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有别于唐诗格律的《渔歌子》成为古典文人词的开山之作,由此孕育了文学高峰——宋词。
②在中国词从初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阶段,湖州产生了著名的词人张先。张先因为填词而被取绰号“张三影”,因为他的三首代表词作中均有“影”字。词在张先之后,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之前的文学题材。词史上大家都承认张先是一个改革者、创造者、创新者。湖州的词人奠定了宋词的总体方向,奠定了宋词300年的繁荣。
③在三百年的宋词吟诵中,湖州有大量的文化地理意象被反复书写:白蘋洲、西塞山、苕溪、南园、骆驼桥、卞山(又作弁山)、法华山、苕溪草堂、顾渚茶等等。
④湖州在晚清出了词学研究大家朱祖谋。吴兴埭溪人朱祖谋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古典词大师,他是《宋词三百首》的编撰者,也是现代词学的开山鼻祖。朱祖谋又名朱孝臧,字古微,又号“上彊村民”“彊村”。他搜集唐宋金元词家专集163家作品加以勘校,印刷出版词学大型总集巨著《彊村丛书》。
(摘自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 有删改)
◎材料二
天仙子·水调①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③池上暝,云破月来花 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选自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②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指逝去的光阴。③并禽:成对的鸟儿。
◎材料三
白蘋洲①五亭记(节选)
【唐】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汉,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②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③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④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灜昆阆⑤,复何如哉?
(选自《钦定全唐文》)
【注释】①白蘋洲原是湖州城内一块水中陆地,在今天莲花庄一带。②岫(xiù):峰峦。③狎:亲近。④觞:酒杯。⑤蓬灜昆阆:神仙居住的地方。
26.一个动词,有时会让词作境界全出。请你为材料二中“云破月来花 影”这句选择一个合适的动词,并阐述理由。
A.飞 B.弄 C.照
27.同学们发现文中词义与课内积累不同的一项是( )
A.面广池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谓之白蘋亭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章》)
C.弘农杨君为刺史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D.飘然恍然 欣然起行
28.在诵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下面句子的停顿产生了争议,请你断句(限断三处)。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29.如果来一场时空之旅,你最想去白蘋洲上的哪个亭子?请回答,并结合文意,发挥想象,描绘你在亭中看到的景象。
30.请结合材料和以下链接,探究“白蘋洲”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
链接一: 白蘋,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多生于静水池沼,有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链接二: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南梁 · 柳恽《江南曲》 |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湖州南浔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上册》))
与阳休之书①(节选)
〔南北朝〕祖鸿勋②
吾比③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④。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⑤,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⑥。时一褰裳⑦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首戴萌蒲,身衣缊袯⑧,出艺⑨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⑩,无事为贵,斯已适⑪矣。
(选自《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
【注释】①阳休之:北齐学者。②祖鸿勋:北齐文学家。③比:近来。④今复经始:现在重新经营建造。⑤云实:生于山巅多云处的果实。⑥葱蒨(qiàn):苍翠,茂盛的样子。⑦褰(qiān)裳:撩起衣摆。⑧缊袯(bó):粗麻布短衣。⑨艺:种植。⑩缓步当车:慢慢行走,就当乘车一样。⑪适:舒服。
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孤坐危石,抚琴对水 危楼高百尺
D.首戴萌蒲,身衣缊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B.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C.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D.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33.《答谢中书书》与《与阳休之书》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文章采用这样的句式来抒写有什么作用?
34.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品味下面句子,分析陶弘景和祖鸿勋蕴含其间的微妙而深切的情感。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上虞区·期末)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①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楩枫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②题凑:护棺的木块。③穿圹(kuànɡ):挖掘墓穴。④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
35.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 方法 | 字词释义 |
啖以枣脯 | 联系诗文法:日啖荔枝三百颗 | (1) |
使群臣丧之 | 课内迁移法: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 (2) |
左右争之 | 查阅字典法:①争夺,竞争;②争辩,争论;③规劝。 | (3) (填序号) |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 参考成语法:自轻自贱 | (4) |
3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齐 赵 陪 位 于 前 韩 魏 翼 卫 其 后 庙 食 太 牢 奉 以 万 户 之 邑。
37.小文在对文中划横线句做朗读设计时,准备添加“笑”的神态,你觉得合适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优孟(笑)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38.优孟为什么能够劝谏成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诸暨市·期末)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咨巧对魏文帝
刘备兴兵伐吴,吴国派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问:“吴王乃何如主也?”赵咨答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咨频载使北,人敬异。权闻而嘉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39.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
(1)拔吕蒙于行阵
(2)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3)小国有备御之固
40.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41.文章题为“赵咨巧对魏文帝”,“巧”在哪里?结合文本内容,简析赵咨的对答艺术。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柯桥区·期末)(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题逸乐子卷
杨维桢①
烟水风尘外,先生一草堂。干时无战策,却老有丹方。
蒲方抄书短,松花酿酒香。有时歌数乃,小艇在沧浪。
(丙)
壶月轩记(节选)
杨维桢
江阴李生恒,字守道。先庐毁于兵,辟地上海之渔庄,以耕钓为业。业暇辄读书,考典故,习法书名画。家虽窭②,不肯苟仕进为干没③计。新筑草堂数楹,堂之偏别构一轩,颜曰“壶月”。余放舟黄龙浦,达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翻校典籍,鉴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并以记请。
昔延平先生以经术德行师表百代。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时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以其所学与所履,莹彻而无瑕也。吾闻生之先裔由闽而台、由台而淞也,不敢多上以祖延平,独取其“冰壶秋月”以对越于轩。壶清而以冰,益莹;月朗而以秋,益皦。生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侗祖何人,希之则是。
【注释】①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绍兴诸暨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②窭(jù):贫穷。③干没:同“乾没”,投机图利。
42.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语句 | 方法 | 释义 |
与其奇者 | 课内联系法: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 |
业暇辄读书 | 成语参考法:目不暇接。 | (2) |
考典故 | 查阅词典法:①老,年纪大。②考核,考试。③考察,推究。④敲打;敲击。 | (3) (填序号) |
过必觞余于轩 |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 (4) |
4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4处。
生 景行先哲清于中无愧于壶明于外无愧于月。
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退而屏居闽山,箪瓢屡空,晏如也。
45.班级同学在理解诗歌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颈联还有一个版本,你认为哪个版本的颈联更合理?请阐释你的观点。
甲:蒲方抄书短,松花酿酒香。 乙:蒲方抄书短,松花酿酒日。
46.请结合甲内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杨维桢分别赠文于谢中书和李生恒的原因。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嵊州市·期末)班级开展“苏轼热:美食与贬谪人生”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元丰二年(1079年),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猪肉颂
净洗铛①少著水柴头②罨③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①铛:chēng,锅子。②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③罨:音yǎn,掩盖,掩覆。
◎材料二:
●绍圣元年(1094年),受政敌弹劾,被贬惠州。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①于肯綮②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戏书此纸遗子由。
(选自《与子由弟书》,有删改)
【注】①铢两: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轻微的分量。②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
◎材料三:
食荔枝①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长作岭南②人。
【注】①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本诗写于这个时期。②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触摸词人】
4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贫者不解煮 | 参考成语法:不解风情 | (1) |
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 字源推测法:(小篆),从肉,从火 | (2) |
率数日辄一食 | 查阅词典法:①带领;②轻易地;③爽直坦白;④大概,大略 | (3) (填序号) |
戏书此纸遗子由 | 课内迁移法:将以遗所思 | (4) |
48.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卷烟焰不起
【走近词人】
49.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联系材料,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50.“不□长作岭南人”一句,历来有两种版本,一作“妨”,一作“辞”,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能表现苏轼对荔枝及岭南的喜爱之情?并阐述理由。
【读懂词人】
51.《舌尖上的中国》导演说:“我们谈论食物,其实是谈论一种人生态度”。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轼人生态度的理解。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金华·期末)阅读题为《水仙》的两篇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水仙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水仙
冯亦代
①水仙花由洁白变成金黄,凋残了,妻还留着那一盆葱茏的叶子,供在窗前。她眼睛不好,需要经常看点绿色,保持眼目清凉。然而在我看来,不免有些凄然。久居北国,一年一度为我的屋子带来馨香、为严冬里留着一丝春意的,只此水仙而已。此时,却又换了个年头。在我生命的长途跋涉中,不管还有多远可以举步,只要年年得以重见这绿叶白花的水仙,就不能不说是人生一乐也!
②我从小喜爱水仙,那该是生活在老家时留下的痕迹吧!杭州人似乎都爱水仙,每到春节左右,你走到哪一家,都能在案头看到水仙的倩影,以及水里的雨花石。我们家也不例外。祖母在世时,一入冬,就时时留意聆听门外卖水仙的吆喝声。这种水仙来自两地,一种是产在温台一带的,另一种是负贩者从福建营运来的。前者多单瓣,叶子细长;后者根茎茁壮,花开得茂盛。祖母必选那些从福建来的才买。买后就养在专门种水仙的浅水盆里,用五色斑斓的雨花石掩上。我小时,家里不像北方人那样每家都有一个火炉,所以全赖阳光给水仙以滋生的养分。到春节前半月,特地把水仙移到一间向阳的小屋里,还生起一小盆火,这样在春节前后,水仙就开花了。满室的馨香,而且还有小火盆,我便赖在这间屋子里做功课,但主要还是在欣赏花色与花香。春节前后上供神祗祖先,供桌上必有一盆盛开的水仙,每株叶茎上都用寸许红纸圈箍住,图个神祗与祖先的欢喜,降下福来。
③祖母故世以后,买花的事似乎无形中成为我的分内事了。那时祖父已经从嘉兴盐公堂告老回来,每天伏在桌上对着一面放大镜阅读他已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笔记小说,一听到门外卖水仙的叫声,便会命我把负贩者叫进家门,从负贩者卸下肩的蒲包里,选出一些茁壮的根茎来。我去拿了花盆和雨花石,就把水仙种上了。祖父和祖母一样地调理水仙,到春节时又把盛开的水仙圈着红纸箍,摆在供桌上。但他也会在自己的书桌上摆上一两盆。薄暮时分,我从学校里回到家,给他桌上放下温酒盅和沿途买的豆腐干、烧羊肉时,我可以看到他默默地用昏黄的老眼,望着眼前的水仙,有时还用颤抖的枯手为花整理花叶。这时我总有种遐想袭上心头:祖母爱水仙,祖父也爱水仙,此时此地他老人家的心上凝结着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他想起了少年时某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吗?我的脚步惊动了他,他便将昏黄的眼珠移向了我,嘴角漾起了笑意,说:“你回来了,给我烫酒吧。”于是一面把着酒盅,一面和我谈起他少年时在太平军中的生活。他一生没有应过考,做过官,宁愿默默无闻在盐公堂里做一名职员,过着平凡的岁月,是有一定缘故的。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一直到他病瘫在床上。最后一个冬天,他还要我买水仙,每天为他买小吃烫酒,听他讲些掌故。到了第二年夏初,他就去世了,我也离开了老家。
④但是爱水仙竟成了我的癖好,以后我也浪迹南北,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水仙,总是要栽的。到了开花时,闻得花香,我便会想起我的祖母和祖父。他们去世早已过了五六十年,但他们的音容还会不时在我心头荡漾着。
⑤如今我也是当祖父的人了。每年总有好友从福建给我捎来漳州的水仙,我和妻侍候它不下于自己的儿孙。花含苞了,花开了,花谢了;我总会向孙辈们唠叨我的祖父母。他们还小,不懂得我要他们看花的心意,只是说这花儿好香啊!他们哪里能体察我的怀旧病和尚未褪色的童心呢?
⑥花儿凋残,我有时也会感到寂寞。眼前确是少了那朵朵洁白的花儿和沁人心脾的清香,但却不是当年祖父听我盛赞花香时,他老人家那种不为我知的怀旧感情。在北国住久了,也居然学得一些把水仙雕成艺术品的小技;每年春节,花开得一年比一年旺盛,生趣盎然。春来时留给我的,也不只是枝枝绿叶,更不是祖父暮年举杯独酌的情怀;自己也不知端的,竟是一片岁岁更新,从头做起的痴心。
——选自《大家小文》
【梳理大意】
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52.解释加点字。
(1)各司一时 (2)非家秣陵
(3)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53.请你用“/”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段三处)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54.阅读冯亦代的《水仙》一文,完成表格。
人物 | 与“水仙”有关的事件 | 用意 |
妻子 | 留着凋残的水仙,供在窗前 | 看绿色,保持眼目清凉 |
祖母 | 买水仙、种水仙; 春节前(1) ; 红纸圈箍住,放在供桌上 | 爱水仙; (2) ; 祈福,寄托百姓美好的愿望。 |
祖父 | 把水仙摆在供桌上; (3) | 祈福,寄托百姓美好的愿望; (4) |
我 | …… |
【品析语言】
55.用批注品味语句。请参考示例,给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示例: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批注:从“不能止”与“购之”可看出家人的无奈和我的坚决,“质簪珥”可见水仙在我看来比玉饰更重要,衬托表现出作者“爱花如命”。 | 语句(1):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批注: | 语句(2): 我可以看到他默默地用昏黄的老眼,望着眼前的水仙,有时还用颤抖的枯手为花整理花叶。 批注: |
【探究主题】
56.李渔的《水仙》一文,着重表现了他“爱花如命”,冯亦代的《水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请说说“水仙”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台州·期末)【材料一】王绩诗歌作品选读
【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乙】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唐)王绩 北场芸藿②罢, 东皋刈③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
【材料二】王绩自传性小品选读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尝一饮五斗, 因以为号。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然而去,倏焉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④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
【注释】①两首诗均为作者弃官归隐期间所作。②芸藿:锄豆。③刈:割。④嵇康、阮籍:两人均为魏晋名士,嵇康曾写《养生论》。阮籍则因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
57.小语和和小文探讨【材料一】两首诗歌的情感,请你补全对话。
小语:读王绩的两首诗,我发现,同写秋天之景,甲诗中作者的心情是 ,乙诗中作者的心情是 。
小文:品读赏诗情,这是一种重要的读诗方法。
58.小语对【材料二】部分词句不理解,请你帮忙解释。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 参考成语: 魂牵梦萦 | (1) |
途何为穷 | 课内迁移: 蝉则千转不穷 | (2) |
不知所如 | 查阅字典:①往,到……去。②像,如同③及,比得上。④如果。 | (3) |
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 翻译句子六字口诀:留、换、补、增、删、调。 | (4) |
59.请用“/”帮助小文为【材料二】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先 生 绝 思 虑 寡 言 语 不 知 天 下 之 有 仁 义 厚 薄 也。
60.小文觉得加点词读来意味丰富,请帮他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
61.《五斗先生传》是王绩的自传性小品,编辑组开展“大丈夫之辨”的主题联读活动。
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王绩笔下的“五斗先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五斗先生传》
通过联读,你认为王绩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1.(1)suō (2)漱口 2. 沁诗脾 清凉 红墙绿树,树荫掩映,阴凉森冷 猿鸣三声泪沾裳 萧瑟凄凉 3.哲理诗。前两句赞扬泉的清澈,后两句先说泉的热,即世情的热,以“在山时”的冷与出山的热作对比,又通过冷泉在山与入湖的对比,揭示处世的准则,劝勉人们要慎始慎终、洁身自好。 4.选A,《答谢中书书》 抒发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与朱元思书》表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材料二】表达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归隐林泉的志趣。 5.冷泉景色迷人,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清幽的环境令人身心愉悦;冷泉泉水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音。
(1)婆娑:pó suō,盘旋舞蹈的样子。彰显:zhāng 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2)“枕石漱流”意为:以青石为枕头,用溪流来漱口。漱:漱口。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空,诗歌《冷泉亭》大意:一泓清澄的泉水,沁人心脾,引起无尽的诗思;年复一年,泉的冷暖,又有谁能够理解知晓?它流呀,流呀,流入了西湖,浮载着歌舞画舫,那时候,与在山时的清澈,已不是同一面貌。据此可知,“沁诗脾”一词体现出“冷泉”之冷。
二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意为: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泠:清凉。
三空,“丹垣绿树,翳映阴森”意为:红墙绿树,树荫掩映,阴凉森冷。重点字词:丹:红色;垣:墙;翳:树荫。
四空,注意“猿、裳”的正确书写。
五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引用三峡渔者的歌谣,“猿啼声”渲染凄凉冷寂的氛围,带给人萧瑟凄凉的感受。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一泓清澄的泉水,沁人心脾,引起无尽的诗思;年复一年,泉的冷暖,又有谁能够理解知晓?它流呀,流呀,流入了西湖,浮载着歌舞画舫,那时候,与在山时的清澈,已不是同一面貌。这首题冷泉亭的绝句,是在“冷”字上做文章,发表心中的感慨。前两句赞扬泉的清澈,说清泉引起诗人们无边诗兴,写下了众多的诗句,但诗人们有谁能真正理解泉水本身的心意呢?冷暖只自知,固是从泉水的温度而言,更多的是发挥到世情的冷热上。后两句先说泉的热,即世情的热,以西湖上的歌舞繁华作代表,次以“在山时”的冷与出山的热作对比,表示惋惜。诗又通过冷泉在山与入湖的对比,揭示处世的准则,劝勉人们要慎始慎终、洁身自好。据此可知,本诗为哲理诗。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A.《答谢中书书》 描写自然万物勃勃生机,传达生命愉悦立体感受视觉、听觉,体现作者对自然相融合的喜爱以感慨发端,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对江南山水之美赞赏与喜爱之情,抒发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B.《与朱元思书》 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结合【材料二】“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等内容可知,本文表达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归隐林泉的志趣。
故选A。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一】“大自然绚丽胜景之美。又得中国画闲淡意境之妙,带给观者无限遐想”、【材料二】“亭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峋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材料三】“一泓清可沁诗脾”可知,冷泉景色迷人,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清幽的环境令人身心愉悦;冷泉泉水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点睛】参考译文:
冷泉亭在灵隐寺寺门的左边,红墙绿树,树荫掩映,阴凉森冷。亭子对着峭壁,一条深水泠然流淌,水声凄清。亭子后面西边有栗树十多棵,树干都合抱那么粗了,暗光冷气,让人感到遍体清凉。初秋栗子熟了,像樱桃般大小,剥了皮品尝,颜色就像是蜜珀,像莲子一样香甜。夏天月夜到亭中乘凉,拿着卧具在亭中赏月休息,山涧中的溪流声不绝于耳,就像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张公亮曾在此听到水声,便吟诵林丹山的诗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我曾经说过,住在西湖附近的人,没人不会唱歌跳舞,没有那座山和那条河流上不会看到听到舞蹈和歌声,青年男女,以及村妇和山中的僧人,也都吟歌载舞。因此我想起眉公说过的话:“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
当初我住在西湖边上,多数时间是住在西湖上的客船作为临时住所,几乎天天晚上都能看见西湖上的明月,现在又避开尘世的喧嚣、居住到西湖附近的灵隐寺里,夜晚独自坐在冷泉亭里面,又能天天晚上面对着欣赏山谷里的明月,这是哪里修来的福气可以消受。我当初就说过:对西湖的欣赏并能从中深深感悟到其中的幽静精髓,(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超过苏轼苏东坡,(即便是苏东坡这样的高人),也没有能避免欣赏到半夜就回到城里休息。而身处在幽深的山谷,周围十分清净寂寥,夜半时分正好能欣赏到明月当空照着,以青石为枕头,用溪流来漱口,躺在花丛的阴影下面随意半睡半醒,(这样的隐士做派)除了北宋著名隐士林逋林和靖先生、明代著名隐士李岣嵝先生之外,也没有见到有更多的人了。即便是灵隐寺当年的开创者晋代的慧理大师、或者是初唐四杰中传说最终在灵隐寺出家避世的骆宾王,都不许他们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下停留,一起睡卧在我的边上。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元获取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二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三模拟全套价格50 元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份全套一模汇编40元
九份二模汇编5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