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20

健康   2024-10-07 17:08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0

2018年8月14日


【课前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讲著名的《维摩诘经》。对于这部经,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通达。但在讲闻过程中,无论听者还是讲者,心里都比较舒服。因为这部经讲,一切都是实相、空性与光明,很多人听了,就感觉自己也有这种境界,罪业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修行也很有希望。所以大家都比较喜欢这部法。如果是讲业因果,比如《百业经》《贤愚经》或戒律,大家每天都会胆战心惊,觉得自己是个大罪人。

大家既要懂得因果取舍的细微道理,又要懂得大乘空性、光明方面的不共教义,否则所了知的道理就不全面,也不能称得上权威的修行人、佛教徒。现在,很多佛教徒对经论的闻思不是特别多。有些人虽然看的书比较多,但没有上师的引导,光凭分别念揣测也不一定能通达书中之义。所以我觉得,大家共同学习很有必要。很多人以前可能学过《维摩诘经》,听过个别上师的几堂课,但我们这次是比较系统、细致地学习,可以遣除修学中的一些怀疑,并发现新的思维空间。

我再三跟大家讲过:作为佛教徒,长期学习是很重要的。不仅佛教徒如此,对于世间任何一个人来说,学习知识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虽然每个人的习气和业力都不同——有些人从小就热爱学习;有些人年轻时爱学习,晚年就不爱学习了;有些人从小到大都不爱学习,而比较擅长打架、组织活动等——但人是可以改变的,特别不爱学习的人也可以通过闻思改变自心。

学习与修行,会解开人生中的很多疑惑,让不快乐的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做事也会更加有条理。因此,学习佛法对于每个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有意义的。

前面已经讲了,佛陀的八位弟子都不敢去看望维摩诘居士,今天讲第九位——罗睺罗尊者。

维摩诘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在境界、辩才、学问等方面远远超过很多出家人。所以,出家人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出家身份而感到傲慢,对在家人不屑一顾。要知道,真正有智慧、有悲心的在家人,功德远远胜过形象上的出家人。而在家人也不要认为:“这些出家人都不如我,我就是维摩诘居士!”这种想法是很无聊、很愚痴的。有些出家人虽然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他们看破了今世,行持沙门行为,也很不容易。

现在汉地有一些居士自诩为阿阇黎,出行时有人左右搀扶、簇拥着,旁边还有人专门拍照、宣传。他们的步态、坐姿看起来比较特殊,好像比出家人还有威仪。我们没有慧眼,不知道他是否真如维摩诘居士一样了不起。对于一些人,我也比较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功德?如果没有,只是自诩为阿阇黎等,搞一些形式,就没有多大必要了,还是内在的功德最重要。当然,有没有功德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吧?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告诉罗睺罗:“你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代表我向他问疾。”

  • 罗睺罗尊者

我们以前讲《十六罗汉礼供文》时说过,罗睺罗尊者住在唐古特青蓝洲,与许多阿罗汉一起弘扬佛法[1]

·密行第一

罗睺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对于“密行”有各种说法,我也不是特别明白,但我想,他的“密行”可能不是指密宗的行为。以前有大德说,他的功德非常超胜,但在行为上韬光养晦,不愿在众人当中显露。还有一种说法是,他遇到任何艰难的事情都有非常强大的安忍心,秘密地忍受了修行上的很多困难。总之,显宗经典中说他是“密行第一”的阿罗汉。

·降生

罗睺罗的故事大家可能知道,《维摩诘经》的注释当中也讲了一些。佛陀出家时,耶输陀罗刚刚怀上罗睺罗,但是直到佛陀成道,他才降生。

悉达多太子刚降生时,仙人对净饭王说:“将来,如果太子没有出家,他会成为转轮王;如果出家,则会成为佛陀。”于是,净饭王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太子出家,包括让很多宫女、妓女引诱他。后来,太子跟耶输陀罗结婚,婚后不久,耶输陀罗就怀上了罗睺罗。天人见到这些情景很不高兴,在悉达多太子面前显示了令人厌离之相,比如将妓女变成死人,令尸体腐烂等。太子见状,对世间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后来他就离开王宫而出家了。

因为太子出家时,耶输陀罗刚好怀孕,太子的心里就有障碍、有遮障,所以孩子降生后被取名为“罗睺罗”,意为“覆障”。总之,佛陀出家时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家庭关系。

后来,佛陀在尼莲禅河边苦行6年,最终在印度金刚座成道。在这6年当中,罗睺罗一直没有出生。一般来讲,住胎十月就会降生,但罗睺罗在母胎中住了6年。

有经典中说,罗睺罗降生时,释迦族的人都不承认他是佛陀的亲生子,耶输陀罗就对他们说:“如果这个孩子不是佛陀的亲生子,就让他淹死在湖中。”于是她把罗睺罗放入水中,但罗睺罗并没有沉下去。

还有经典中说,在悉达多苦行的6年当中,耶输陀罗也在苦行,她想:“既然我见不到佛陀,那我也不要在王宫里享受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一直睡在王宫的凉地上。后来,她在佛陀成道的当日生下了罗睺罗,孩子的相貌与佛陀非常相像,净饭王也承认他是佛陀之子。

·出家

佛陀成道后摄受了罗睺罗,给他受了沙弥戒。关于罗睺罗出家的年龄,《法苑珠林》中说是9岁,巴利文《大藏经》中说是6岁,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中说是6岁,《四分律》中说是7岁。不管怎么样,罗睺罗应该是沙弥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名字

“罗睺罗”在藏文中是“扎杰增”,意为月食,因为他降生当晚刚好出现了月食。有些历史中说,他在母胎中住了6年,这是一种遮障,与其前世业力有关,所以他被取名为“罗睺罗”,意为覆障。也有人将“罗睺罗”解释为“龙头”,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总之,在佛教历史上,罗睺罗是公认的佛陀亲生之子。佛陀的身子、语子、意子都不同。

有些人可能想:“悉达多太子既然要出家,为什么还要示现在家生活呢?”按照一些佛经论典的解释,太子之所以示现世间生活,是为了避免世间人的怀疑、猜测和诽谤。如果他直接出家,没有享受过皇宫生活,世间人就会说他没有生活能力[2]。所以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的十二种相当中,就包括享受王宫生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罗睺罗是一个从小出家,与佛陀有特殊关系的沙门、阿罗汉。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毘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罗睺罗陈白佛陀:“世尊,我无法胜任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病情。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毗耶离的诸位长者子来到我所在的地方,向我顶礼,问我:‘唯!罗睺罗,你是佛的儿子,你舍弃了转轮王的王位出家修道。那么,出家有什么利益呢?’”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罗睺罗尊者也不敢去看维摩诘居士,他想:前面八位佛弟子都做不到,我怎么能做到呢?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毗耶离是当时印度的主要城市之一。在藏文译本中,毗耶离城市的名字与此处有一点不同,但差别不大。

那些长者子,相当于“富二代”“官二代”,反正是特别拽的小伙子。他们可能还是有信仰的,不像现在世间的一些“长者子”,会让人比较害怕。

“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转轮王包括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和铁转轮王四种,分别具有不同的功德,《大乘经庄严论》中提到过这些。如果佛陀没有出家,会获得金转轮王的王位;如果罗睺罗没有出家,会获得铁转轮王的王位,可见他的福报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罗睺罗放弃了铁转轮王的王位和世间所有荣华富贵,出家修道了。

那些长者子问罗睺罗:“你没有享受过皇宫生活就出家修道,那出家有什么功德和利益呢?”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管是坐车还是走路,喝茶还是吃饭,都有很多人过来看,还问很多问题:“你是出家人啊?出家有什么利益啊?出家不苦吗?能受得了吗?过出家生活不是很可怜吗?”以后如果有人再问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像罗睺罗尊者这样回答。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我就以共同乘的观点,如理如法地为他们讲出家功德。

  • 出家功德

长期出家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典中讲了出家的很多功德,比如出家人的生活就像住在清凉的屋子里,而在家人的生活则像住在燃烧的铁室中。

暂且不说长期出家,哪怕是出家一天,功德也不可思议。《三摩地王经》中说,在末法时代守持一日戒律的功德,就远远超过无量劫中用七宝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

《诸经要集》中说,有一个国王特别爱敬自己的王妃,因为她不仅长相端正,而且德行十分出众。有一次,王妃让国王弹琴,她为国王跳舞。国王善于看相,她发现王妃死相已现,估计她的寿命不会超过7天了。

以前,印度一些看相的人看得特别准,说7天离开就是7天离开。不像现在一些看相的人,只是吓唬人而已,说你有寿障,有什么不吉祥,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只不过是给你带来了一些心理压力而已。以前,藏地也有看相比较厉害的人,但现在好像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去问什么。

希望居士们也不要到处去问。比如朝山拜佛时,看到路上有算命的,也不要去算。他们会故意观察你的弱点,看你害怕什么。比如通过眼神发现你害怕生病,就说你会生病,会短命,会出现违缘——“你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你在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听的人就会顺着他的思路想起一些事情,后来真的变出一些违缘,于是觉得他说得很准,其实是你自己心里有了很多障碍。如果真是他算得准,倒也可以去问。

国王发现王妃只剩下7天的寿命后,特别忧伤,一直长长地叹息。王妃看到国王脸色不好,就问:“我今天跳得不精彩吗?您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国王一直不说,后来王妃一再追问,他就不得不说:“你现在只剩7天的时间了。”

王妃听了,心里非常忧愁、恐惧,她对国王说:“我听石室比丘尼说过,如果以信心出家一天,就必定生天。您看我要不要出家受戒?”国王说:“那我们还可以好好生活5天,到第6天再出家吧?如果你真的转生到天界,回来给我报个信,我也就不担心了。”他们还是很珍惜时间的。

到了第6天,王妃受了八关斋戒,然后就出家了。当天她饮用石蜜浆后,腹中绞结,第7天早晨就去世了,当时她以出家功德而转生天界。后来她以天人的形象来到王宫中,灿烂的光芒照耀十方。国王问:“你是谁?”她说:“我是你的王妃。”国王非常高兴,请她入座,但天女说:“您太臭了,不要接近我。”后来国王自己也出家了,他觉得世间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出家修道并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前生后世是非常奇妙的,因果业力也很不可思议。在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予以否定之前,最好以信心来接受,这对自己的修行非常有利。

经论中对出家功德讲得比较多,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孔雀虽然有庄严的身相,但它不会像鸿雁那样飞越很远的地方;白衣虽然拥有富贵力,但他没有出家人的功德超胜。

  • 出家不易

出家的功德的确超胜。有些人看到出家人生活比较轻松,就很想出家,特别是跟家人吵架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不要出家?”其实,这样的心态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还是不要因为忧愁而出家,这不是很好,佛陀也不开许。戒律中讲过,有些人因为跟家里人关系不好,或者想逃避王法的惩罚,就跑到寺院里出家,后来他的忧愁消散了,心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就离开寺院而还俗了。所以,在没有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之前,对于是否出家,还是要好好地考虑。

面对一些人的出家请求,我们也不会第一时间答应:“好好好,你出家,你出家。”不能这么说。因为出了家以后,想变回在家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经常想,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无论出名还是默默无闻,每个人的背后都有长长的故事。像我身边的这些出家人,都很不容易。有些人从小出家,有些人半路出家,但只要出家了,就要放弃很多东西,包括自己以前喜欢的衣服、喜欢的发型、喜欢的亲朋好友,全部要割舍掉,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十多年前我编过一本《智海浪花》,后来用其他名字出版了。当时我采访了很多出家人,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书中描述了他们出家时的心理挣扎,面临的生活矛盾、复杂的工作关系和感情纠葛等。大家看了以后深深感到,每个出家人都很不容易,都有很精彩的故事。虽然他们不是很出名的人,他们的经历也不会被载入史册,但这些故事确实真实发生过。

很多在家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比如以前没有任何信仰,后来因为一本书、一位善知识或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而对佛法生起了信心。一开始,他们的信心是飘忽不定的,但慢慢就变成了坚定不移的信心,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芸芸众生。

总之,出家的确有很大功德。我这是跟随罗睺罗尊者的观点讲的,等会儿维摩诘居士肯定会破斥的,在他没有出现之前我先讲一下,不然等会儿就没法说话了。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这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唯!尊者罗睺罗,你不应该说出家功德之利。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没有利益、没有功德就是真正的出家。”

你看,他这样一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有为法是有利益、有功德的;而出家是无为法,无为法当中就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

《俱舍论》中说,有生、住、灭之法相的法叫做有为法,没有生、住、灭之法相的法叫做无为法。像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真如就属于无为法。有些论典讲无为法有三种,有些讲无为法有六种,下阿毗达磨和上阿毗达磨的观点不同。

我是很久以前学的《俱舍论》,在专业人士面前不敢说太多,不然可能会遭到驳斥。我们在演讲的时候,有些人会提醒:“这个词是专业用语,你最好不用,不然等一会儿别人问你这个词你怎么回答?”我对《俱舍论》的一些专业词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有为法、无为法应该还可以。

维摩诘居士说:“有为法有功德、利益,但出家是无为法。”如果在平时,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跟对方辩论。因为在世俗当中,出家是有为法,确实是有功德的;而在胜义当中,或者从无为法的角度来看,根本谈不上功德、利益。在这里,维摩诘居士对出家的概念在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进行了转换。

有些人认为,由于胜义谛中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所以世俗谛中的功德也不存在。

《五灯会元》中说,达摩祖师刚来中国时,梁武帝问他:“我主持编译了很多经书,修建了很多佛寺,还发了不少度牒(当时出家需要度牒,就像现在的戒牒一样),我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不可靠的。”[3]后来,达摩祖师知道自己的法与梁武帝并不契机,就到少林寺面壁了9年。

我们在1998年演过达摩祖师的故事吧,当时达摩祖师是谁演的?那个和尚圆寂了吗?是浙江的师父是吧?我们那些“著名的演员”,现在一个都找不到了,他们只是演一次而已,不像世间的演员经常出现。对,是哦,是那个胡子长长的是吧?那位“达摩祖师”可能真的回印度去了。

达摩祖师来汉地时,大乘佛法刚开始在汉地弘扬,还不兴盛,所以很多人对空性并不理解。其实,达摩祖师是从胜义层面讲梁武帝没有功德,不是说他印经、造寺院这些行为在世俗谛中没有功德。万法在胜义中为空性,但在世俗当中并非没有显现,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的一部辩论书中说:中观的有些道理,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在胜义中遮破的,实际上在世俗当中也是驳斥的;有些推理看起来是在世俗当中遮破的,实际上是在胜义中遮破的。这个道理可能比较专业,这里不讲吧。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罗睺罗,所谓的出家,没有轮回,没有涅槃,也没有中间。

彼”指轮回,“此”指涅槃。前面是对有为、无为方面的分析。按照窥基大师和鸠摩罗什的观点,这段文字主要讲大乘究竟实相上的出家。这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谓的出家——剃除须发,身着僧衣,成为一名出家人。

本来,出家是指出离轮回之家而趋向涅槃。但这里说,远离轮回和涅槃,住于实相,才是真正的出家。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真正的出家,是远离六十二种见,安住于究竟实相,为智者所受持,是圣者的行境。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真正的出家,远离了常见、断见为主的六十二种见,并住于涅槃。

唐译[4]和藏文等译本中说“诸见”,没有说六十二种见。藏文译本中还说“离色非色”,“色”指装饰等一切相状方面的法,“非色”指分别心方面的法。

这里的“涅槃”,不是指阿罗汉的圆寂或佛陀的涅槃,而是指达到究竟实相。《现观庄严论》中说,涅槃有很多含义,如万法实相、诸佛示现涅槃等。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自古以来,很多圣者、智者都行持出家行为,贤劫千佛也以出家相而成佛。所有圣者、十方菩萨都赞叹出家功德。当然,维摩诘居士所说的“出家”指远离一切相的出家。

不同地方的人对于出家持不同态度。在南传佛教的有些国家,法律规定男性在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段时间,这会给父母带来光荣。在藏地,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出家了,父母会感到特别荣幸;一旦他还俗,父母就非常伤心。人们对待出家的态度,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有关。

在汉地,有些父母也非常支持孩子出家。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居士跟我说:“我的这个宝宝,长大后一定会出家的,我现在已经开始给他做沙弥的衣服了。”孩子才一两岁,将来穿的沙弥衣服就做好了。我跟她说:“先不忙吧,他长大后也不一定愿意出家。”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出家,父母强迫让他去寺院的话,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在韩国、日本、缅甸、老挝等地有很多沙弥,不知他们学得怎么样,但从照片上看,他们的心里好像是比较清净的。即使他们长大后没有出家,早期的出家经历也会成为人生的良好开端和一生的记忆。

总之,出家人在有些地方备受赞叹,在有些地方则会遭到反感。我们去一些公共场合时,有些工作人员态度很和蔼,有些人就显得特别不满。当然,这种情况都是容有的,毕竟出家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在藏地,因为出家人比较多,人们都觉得他们是很好的象征。

出家人中也有一些行为不如法的,但他们不能代表所有出家人。有些人在网上看到一些负面消息,就对所有出家人失去了信心,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在世间,人们也不会因为听到一个贪官的故事,就对所有官员失去信心。实际上,人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每一个人都不相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而且,即使一个人出家后还俗了,他仍有当初出家时的功德;还俗或犯戒时虽有过失,但他可能一直在很低调地忏悔。因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去评价一个人。

另外,当我们听到别人对一些大和尚、高僧大德的评价时,也不能全部相信,因为那些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真正的出家,是降伏各种分别执著和妄念,超越五道,清净五眼,获得五力,建立(获得)五根。

“降伏众魔”,降伏了各种分别执著和妄念,违缘也就减少了。

度五道”,如果将非天和天界算为一道,总共是五道,出家是超越这五道。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真正的出家,是不损害任何众生,远离各种恶念、恶行,摧毁一切外道,并超越假名。

不恼于彼”,不损害任何众生。作为一个出家人,至少不能伤害众生,一定要心清净、行为清净。我以前也讲过,千万不能心很黑地、思想很不好地一直想害别人,这样还不如不出家。凡夫人偶尔产生烦恼可以理解,但若穿着佛陀的法衣还始终有害人之心,那就非常可怕了。

“离众杂恶”,出家是离开各种恶念、恶行。

摧诸外道”,出家也是摧毁一切外道。所谓“摧毁”,并不是用武力镇压。鸠摩罗什大师说:太阳升起时,黑暗自会消除 [5]。《四百论》中也讲:“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佛陀虽无害他之心,但在宣说真理时,他论自然就被摧毁了,如野火焚薪一般。薪柴被焚毁并非因为野火对他有害心、想故意摧毁它,而是它自然被焚烧殆尽了。正如《入中论》所讲:“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由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中观论典当中的很多观察,并非出于喜欢争论,而是为了获得解脱而开显真理;在解释自宗论典而揭示真实义时,间接破斥了别人的观点,这并无过咎。

所以,大家不要误解“摧毁”一词,以为我们真的要摧毁外道。实际上,当真理展现之时,不符合真理的观点会自然毁坏。

“超越假名”,真正的出家超越了假名。因为一切假名都是因缘所生,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

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真正的出家,出离了在家人的欲泥和出家人的见泥,没有系缚、执著,没有我与我所,没有所受,没有散乱,内心欢喜,护持众生心,随顺于禅定,远离一切过患。

出淤泥”,世间人陷于欲望之泥,出家人陷于见解之泥,真正的出家远离了这二者,犹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所说的“出家”超越了一般的层次,但我们讲的时候也不用格外简别吧。我看鸠摩罗什译本、唐译、《注维摩诘经》和窥基大师的注释中都是直接说“出家”。

“无系著”,真正的出家没有执著。大家方便的时候看一下《大宝积经》第104卷,其中讲了很多真实出家的意义,比如:“汝今若不断除须发,如是汝则真实出家。”如果你不断除须发的话,这是真正的出家。后面还讲了很多。可见,真实的出家不一定要剃个光头、穿个袈裟,显得威仪清净。当然,按照声闻乘观点,这样做可以说是出家,但与大乘的承许有一定差别。总之,不执著是真正的出家。

无我所”,没有我与我所是真正的出家。

无所受”,“受”即取,包括爱取、戒取、见取等。

无扰乱”,“扰乱”有散乱之义,包括相的散乱、分别的散乱、内散乱、外散乱等很多种。

内怀喜”,内心怀有欢喜,包括解脱的欢喜、求真理的欢喜等。

“护彼意”,护持其他众生的心。

唐译和藏文中说:“善调自心善护他心。”与此处所说稍有差别,意为善于调伏自己的心,又善于护持他人的意。法王如意宝也说:“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 善调自心,善护他意

我们自己永远都要开心,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不高兴。大家学了这个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至少要淡定一些。有些大德的传记中说,他们遇到非常严重的违缘时都是很淡定的。而我们,一旦嗔恨心、嫉妒心等烦恼来了,自己就陷于痛苦当中,这样不太好。

表面看来,世间有很多成功人士,但真正开心、快乐的并不多。修行人还好一点,长期修行的人,遇到一些事情时并不是特别在意。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调伏自心。就像唐译和藏文译本中所说:“善调自心”,善于调伏自己的心;“善护他心”,善于护持别人的心,这很重要。佛陀教诫我们“自净其意”,在藏文中,“自净其意”也是调伏自心的意思,这就是佛陀真正的教言。

希望大家听了这堂课以后,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特别急躁、马上就不开心。有些人经常是上午开心,下午不开心,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就像藏地的天气一样,一会儿万里无云,非常美丽;一会儿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骤降冰雹,令所有飞禽惊惶不已。

我院子里有好多小麻雀,它们特别会观天象,天气比较好的时候都出来唱歌,天气稍微转阴就躲起来。有一只麻雀可能是麻雀王,它经常往天上看。如果它大声地叫,其他麻雀都会集合起来,赶紧找地方躲藏,因为要下冰雹了嘛。

在有些发心部门,如果负责人心情不好,下面很多人都不敢说话,一直想:“他今天怎么不开心啊?”吃饭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发出声音。的确,领导不开心的时候,下面的人是很难受的。因为领导还是有一种威力吧,下属都会随他而转。有些人想:“今天领导不开心,那我也跟着痛苦吧。”其实没必要,他痛苦是他的事情,你不应该跟着痛苦。

随禅定”,真正的出家是随顺禅定与修行。

离众过”,真正的出家远离一切过患。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是真正的出家。

对于何为真正的出家,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华手经》(藏文《大藏经》中也有此经)中说:“虽不受禁戒,心常离诸恶,开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虽然没有受持戒律,但心常远离诸恶,有智慧、有禅定、有德行,这就叫做真正的出家。这部经以很大篇幅讲了何为真出家,前面提到的《大宝积经》也讲了很多何谓大乘出家。

这里讲到,所谓真出家是指自己的心不被烦恼染污,经常处于智慧与禅定当中。有些人经常讲:“只要心清净就可以了,出家不出家没有什么差别,执著这些相干吗?”还有些人说:“我家里的人最好不要出家,只要他心清净,好好学佛就可以了,这跟出家是一模一样的。”这些说法跟维摩诘居士的观点比较像,可能他们已经达到维摩诘居士的境界了。其实他们是很自私的,就是不想让家里人出家——“你们想一想啊,那么多学佛的人都没有出家,他为什么非要出家呢?我给他一定的自由,但最好不要出家,因为出家不出家都是一样的,心净国土净……”他们经常摆出一些高大上的词语,可能也不无道理吧。当然,从大乘佛教最究竟的实相义而言,可以说出家与不出家是一样的。

我总结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毗耶离的诸位长者子问罗睺罗尊者:“出家有何功德利益?”罗睺罗尊者就给他们讲了出家的功德,这时维摩诘居士打断了他,说:“你说的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是……”他就讲了一大堆,罗睺罗尊者很尴尬,在那傻傻地待着。最后,维摩诘居士把他的弟子都“抢走”了。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于是维摩诘居士对诸位长者子说:“你们应该在佛陀教法中好好出家。为什么呢?因为佛世难以值遇!”

这时,维摩诘居士开始劝那些长者子出家了。有些人也经常劝别人出家。以前,我们学院有一个人特别爱劝人出家。有一次,她从成都包车回佛学院,车上有很多老太太。当时,从成都到佛学院要3天时间,她就在3天当中一直劝她们出家。到了佛学院以后,那些老太太全部出家了。那时,我们这边对出家没有太多规定。但是,她们待了一个礼拜左右就受不了了,又全都还俗,包车回去了。

藏文译本中还讲了“获人身难得”和“具有暇难得”(具足暇满很难得),总共讲了三个“难得”:佛出世难得;获人身难得;具有暇难得,即得人身后具有修法之闲暇更为难得。唐译中也有这三个理由[6],而鸠摩罗什译本中只有一个“难得”。

不管怎样,能够出家的确是很有福报的事。不知道我们以后还能不能获得人身,这次得到了人身,还有出家机缘,穿上了佛陀的袈裟,的确很难得。有些人剃头出家时哭得很厉害,不知道她是舍不得自己的头发,还是觉得出家难得而感动。

我觉得,虽然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修行佛法的机会也很稀有,但要出家的话,还是不要冲动或人云亦云。别人说:“你出家吧,出家吧。”你就说:“好好好,我出家。”别人说:“不要出家,不要出家。”你也说:“噢,我不出家,不出家。”这样不太好。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这很重要。如果是你自己决定的出家,以后也不容易改变。如果自己没有主见,什么都听别人的,就不是很好。

当时,维摩诘居士劝诸位长者子出家——他自己是个在家人,但他劝别人出家。不知道他所说的这个“出家”,是那种最高境界的出家,还是罗睺罗尊者所说的出家。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诸位长者子说:“居士,我们听佛陀说过:如果父母不开许,是不能出家的。”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维摩诘居士说:“是这样的!但你们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出家,这样便具足了出家的戒行。”

他所说的出家,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有点不同,他认为发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出家。

  • 大乘出家

《大宝积经》中说:“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对于菩萨来说,真正的出家是:一要从见解上远离诸相,证悟空性;二要住在三界当中,不离红尘;三要在三界中成熟众生、利益有情。具足这三个条件,就是真正的出家。

所以,大家不要狭隘地理解“出家”,以为只有剃除须发才是出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才会出家。作为真正的出家人,无论修学大乘法还是小乘法,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首先,他要证悟空性,或对佛教教义有所觉悟;其次,他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帮助别人。如果出家以后,仅仅自己在寺院里过得很舒服,就不是真正的出家。所以,出家人要尽量帮助别人。我之前讲过吧,假如有3000个出家人,每一个出家人都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人,至少会给3000个人种下善根,这3000个人也许还会继续帮助其周围的人。

所以,今天听课的人,不管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不管是维摩诘居士那样的出家还是罗睺罗尊者那样的出家,都可以叫做出家。既然如此,大家就要学修空性、住于三界、发愿利益众生,尽心尽力地帮助社会、改变社会,这也是大乘菩提心的体现,非常重要。

其实,维摩诘居士也承许:暂时来讲,守持出家戒律非常重要;但究竟而言,如果没有缘分受持小乘别解脱戒,就可以以离诸相、住于三界、成熟众生的方式出家,这也是真正的出家。对于《大宝积经》中的这个教证,大家要好好思维。如果你经常学修空性、常常想着利益众生,那么即使你身处红尘、有家室儿女,也是维摩诘居士所提倡的出家。

所以,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不断闻思空性法门。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即使你什么能力都没有,也可以对身边的人心怀善意,这样也非常好。总之,我们一定要有利他心。真正有利他心的人,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没有利他心,非常自私,可能会成为声闻乘中的出家人,而不堪为大乘法器。

《大圆满前行》中讲,有两个威仪很好的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当尊者讽诵《心经》时,他们都捂着耳朵跑了。尊者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依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现在,藏地和汉地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女众道场专门学习戒律,根门调伏得很好,对此我们也很随喜,但她们在行为上特别拘束,在利益众生方面的力量也比较薄弱。

对于维摩诘居士的教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维,如果真能那样去做,出家与在家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而且,维摩诘居士所说的那种出家,也无需父母开许。

  • 父母开许方得出家?

在别解脱戒当中,获得父母开许方得出家也是一条戒。因为净饭王对释迦牟尼佛说过:“希望你的僧团当中,不要有未经父母开许而出家的人。以前,我想把王位交给你,结果你出家了;我又想把王位交给难陀,但难陀也跟你出家了;后来我又对我的孙子罗睺罗抱有很大希望,但他也出家了。”当时,佛陀可能为了他的父王,就制定了这条戒。一切有部和《四分律》中都有这段制戒历史[7]

但违犯这条戒只得轻罪。有些父母说:“你们戒律当中不是讲了吗,父母不允许不能出家!我都没有允许,我的儿子(女儿)怎么已经出家了?”虽然戒条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给他受戒的阿阇黎只犯一个小小的罪,他本人得戒体也是没有问题的。

有些人一直认为:“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出家,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言。”其实,当时佛陀可能是为了照顾父王的面子,就做了一个小小的规定:出家最好经父母开许。但佛陀也说了,父母没有开许而出家,也能得到戒体。因为佛陀他自己出家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开许。在这种情况下,授戒阿阇黎团队会犯一些轻罪,但这些罪可以在15号和30号诵戒(作布萨)时得以清净。

有些人经常找我们说:“你们是不如法的,佛陀都说过:父母不同意是不准出家的。”确实,父母能同意是最好的,但如果父母实在不同意的话,也没有办法,对吧?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有三十二位长者子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藏文译本中说有三千二百位长者子发了菩提心,这应该是错字,其他版本中都没看到这种说法。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罗睺罗尊者说:“所以,我不敢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探病。”

声闻十大弟子中只剩下阿难尊者了,我们下次学习。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