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Review] 无念 - 麦浚龙 (2024)
文摘
2024-08-23 00:00
四川
Genre: Alternative Pop/Art Pop
在精选集站在生涯新起点,《天生地梦》进一步往概念化和精致制作发展的路线确定后,麦浚龙联合港台两地的另类创作者以及林夕、周耀辉两位词人,在《无念》进行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呈现,进一步探索《天生地梦》宗教感、古典感的表达,并带来了更为深刻的成果。Adrian Chan操刀作曲编曲的《惊蛰》是专辑中最有千禧年以来卢巧音一路的港式 Art Pop 气质的一首,在足够“大歌”感受的抒情框架之上以标配的流摇配器和弦乐编排带来恢弘广阔的听感,只是在音色成色上更有 10 年代的成熟。这也是麦浚龙做的“另类”所具有争议的一点,即使是文本上趋于概念化,音乐层面依旧是“芭乐”,编曲之间隐约的一点 Trip Hop 和 Indietronica 痕迹成不了噱头——索性这样的时刻并不主导《无念》。这张由五首林夕作词,一首周耀辉作词的概念 EP,自《惊蛰》描写欲望初动,在《秋分》中则着笔在尘世中的历练与变迁。仍然是 Adrian Chan 制作的《秋分》在干净的弦乐之上以充满电流感的点状声效,萧瑟的吉他音色接连呈现,在抒情之上更进一步拥抱另类审美,成为具有新鲜感和不一样的芭乐。林夕的词于此也更显诗意,在更有“凡俗”感的事件与书卷气的意象之间交错,时间流动、季节变迁在迷惘与等待中留下印记,“凭何让彼此变一对雪人拥抱着等待决裂有声凝固那还未幻灭的风景”实在是在幻灭感中充满凄厉的浪漫色彩。雷颂德制作的《金刚圈》在场馆精神与 AOR 气质的华语抒情旋律写作中,以带有金属感的音色勾勒出《无念》的禅意,似乎更有沉静于波动之中的力量。与此相比,林夕的词似乎又是“以俗写禅”,在“金刚圈”意象联通悟空的金箍与恋人戒指,紧箍咒则是情爱痛苦,至此《无念》的思路也愈发明晰:情感关系中的角力、痛苦即可是“凡俗”之间的历练或磨难,何尝不是“无念”看破红尘的当代诠释呢?周耀辉作词,Jerald Chan 制作的《彳亍》则是专辑中最为突出的曲目。Jerald 的和声似是呢喃嘈杂却更凸显参禅的沉静,在静谧展开的弦乐与钢琴之上带来精炼稳准的听感。周耀辉于此的作词也几乎是把握住了《无念》最为本质的思想状态和书写意识,“无念”沿着情感关系的探索延续到化物的提问,似乎在这首曲目之中所有的“迷惑”“未知”都显得心境不同,正如“初生”一般不带有驳杂。以人的感官触及遥远的意象,落于细腻而似是无知觉无意识的“雨点崩裂”“桂花飘下”的世界,带着对生命最真诚赤裸的体会走向“在我的无边搜索”——《无念》的表达于此也完成了升格,并不是尘世凡俗的“放下”,更有完成对自己的超越。在此之上,林夕执笔的《樱吹雪》在历史回溯带来的记忆流转似乎也有了更多在这张 EP 的合理性。王双骏在编曲中把 Trip Hop 节奏安放于钢琴、弦乐之上更着一层隽永的美感,维持洗练而厚实的整体气质。但在《彳亍》之后,《樱吹雪》在意象之间的表述似乎也显得有些浮,意识强烈而情感色彩浓厚反而带上了欲望牵挂或顾虑太多,更像是《彳亍》如临境界之后的回落。蔡德才制作,陈珊妮作曲的《无念》标题曲带来了这张 EP 在另类取向上最为饱满完整的时刻。继续悬浮感、电流感的 Indietronica 点状声效更像是 00 年代陈珊妮唱作人创作的梳理,在从电子化到弦乐大编制的段落转化之间带来的时空切换由林夕电光幻影一般将“念想”呈现于具体意象的表达连接。可以不带疑问地认为,林夕与周耀辉是华语历史上拥有最出色词作的那一批创作者,而在《无念》之中他们也呈现出了几乎最为极致的表达,在既架空又切实的表述中进行一次带有禅意的关于情爱、生命、意识的探讨与诠释。如一位友邻所言“耀辉在这里的一首顶林夕五首”,《彳亍》是《无念》意识和境界的凝聚以及文本美感的终极,但在 EP 概念与现实体验的切合之中,林夕的五首又带来了寓言一般的比喻感与诗意、现实相依的视角(不是指那个《寓言》,芝士确实概念上有点像),两位词人的配合也才完成了《无念》的完整经历。而于音乐层面,《无念》有如其他麦浚龙概念作品上以芭乐为主体,另类编排点睛的意味,但也确实比“The album”系列或《The Addendum》有更进一步、更放得开的成色——Adrian Chan、王双骏、蔡德才于此都有个性的内容填入,Jerald、雷颂德则着力于让编曲往更为不腻的方向发展,整张 EP 拥有了折中同时稳当、饱满、精准的听感。再者,EP 的收录相比《Evil is a point of view》或《The Addendum》也更为精炼,班底和预算都到位时成色似乎很难出错,在保值而仔细的 Songwriting 之中呈现的悦耳抒情又或许可以再一次证明芭乐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