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资本家:1920年代芜湖大米的种植和销售

学术   2024-11-22 10:07   北京  

Cultivation and Marketing of Rice inWuhu

译者:何不笑

自:Economoloch Systudy(ID:Capthe_2016)


The Chinese Economic Monthly 1926年2月,第3卷,第2号
中国邮政局注册期刊
年订:5.00银元(北京货币)
(含《中国经济简报》和统计补编):10.00银元(北京货币)



原文前注释

中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单位是墨西哥银元,其汇率有所波动,大约折合0.5美元。中国海关在其系列统计报告中使用的海关两,是一个非实际重量的白银折算单位,1919年以美国货币计算的平均价值为1.89美元/海关两;1920年为1.24美元;1921年为0.76美元;1922年为0.83美元;1923年为0.80美元;1924年为0.81美元。1海关两在1918年价值折合6/4英镑;1920年为6/9+1/2英镑;1921年为3/11-7/16;1922年为3/9;1928年为3/5;1924年为3/7-15/16英镑。1海关两等于583.3格令千足银,其价值约等于1.5墨西哥鹰洋。


正文

芜湖是长江流域最著名的水稻核心产区之一,拥有巨大的农业优势和大量设施。土壤非常肥沃,几乎不需要任何肥料就能种出好庄稼。该地区河网密布,一年四季都能获得充足的水供应。这些因素使芜湖成为中国最大的稻米出口中心之一。芜湖的稻米年产量估计平均约为80万担(piculs, 约合4万吨),足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并有相当多的盈余可供出口到中国其他地区。 

芜湖地区的土壤,特别是城市周边,非常肥沃,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infusoria,现代学术已不再适用这个概念。它在当时指由纤毛虫、类眼虫、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构成的微生物群)。其颜色干燥时呈灰白色,潮湿时变成黑色。一年两茬,种植时一般不施肥或较少施肥(此处fertilizer应主要指化肥)。然而,芜湖农民经常使用一定量的粪便与粪肥和秸秆灰混合,以提高产量。这种肥料每年施用两次:一次在冬季播种小麦之前,另一次在春季水稻插秧之前。芜湖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在平原地带,只有3%地处山坡。水稻和小麦是主要作物,兼种油菜、豌豆和蚕豆(horse beans)。在丰收的年份,每亩水稻产量可超过4担(约400斤/亩);小麦产量约为3担;豌豆和蚕豆产量为2.7-2.8担;油菜产量超过2担。种豌豆和蚕豆的是为了在土壤中固氮,而不是为了产品本身。农民在收割豌豆和蚕豆后,会将秸秆留下来腐烂,以增加土壤肥力。 

芜湖大多数农民都是佃农,他们对土地的权利通常依据惯例承袭(custom)确定。事实上,他们与地主是土地的共同所有者按芜湖农民的一般惯例,地主拥有土地中的不动产权部分(indestructibal part),而佃户则拥有“肥土”权,其中包括为将土地开发成耕地而进行的改良或投入。这种对“肥土”的权利相当牢固,可以在佃户之间转让。就地主的权利而言,芜湖的一亩农田转让价现在是30个(墨西哥)洋,换言之,这是地主地租权的价格。但要获得土地的完整所有权,包括租佃权,就必须额外再付给原租户50元。这种特例表明,地主只拥有土地总价值的八分之三。 

为便于收租,地主一般在其拥有土地的每个村子都设有一个代理人。代理人的职责除了收取租金外,还负责监督农场的供水和其他公共设施,并仲裁、解决租户之间的纠纷事宜。地主根据佃户经营土地的亩数向其支付报酬。租金以实物形式支付。每年,租户要向地主支40%的稻谷亩产,其余60%归自己所有至于冬季作物,如小麦、豆类或油菜籽,其产量完全由佃户所有。每年夏季水稻完全成熟时,佃户会邀请他们的地主到农场查看庄稼长势,此前,地主和佃户在代理人的见证下已初步约定了(当季)租额。 租金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其数额随作物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双方每年必须在收获季之前再确认一次,以避免地主和佃户之间不必要的纠纷或讨价还价为最终确定租额,他们通常会根据庄稼的生长状况将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庄稼每亩要支付大约1.3-1.4担未经脱壳的稻谷;第二、第三等级的只要支付较少的租子。有时租子会被完全免除,比如歉收时。支付租金后,租户可免交土地税,此时土地税由地主负责。到了收租子的时候,地主一般会遣使代理人前去邀请所有租户参加他举行的宴会,对于更富有的地主来说,宴会地点通常建在庄园里,这里更像是粮仓或谷仓而非住宅。代理人通常以看守人居住在这里。在宴席上,代理人会向每个租户出示一份报表,显示每个租户应支付的租子数量,这是之前商定的。这份报表一式三份:第一份是给租户的知会,第二份是交租时的凭据,第三份交房东保存。 

租金的支付通常是由租户送到地主的粮仓,粮仓的粮食由地主保管,囤积待涨。当然,在收获季粮食价格是最低的。由于地主并不急于用钱,他可以等待价格上涨。如果地主是个小地主,地位在当地不够高,通常就会雇船运到城市。在芜湖,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总是密切而友好的(close and cordial)。在芜湖,很少有租户拖欠租金,因不付租金而被驱逐的情况更少。 


奶牛和水牛是芜湖农业里常见的食草家畜。对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来说,水牛是首选,因为它的工作能力是奶牛的两倍。一头水牛的价值约为80大洋 [注意,刚好相当于1亩农田的完整产权]。公共河道的水资源利用受惯例约束,一般来说,每个农场都拥有河道的某一特定部分,可以用以浇灌,不受限制。但是,在干旱时期,自家那部分河水用完后,也可以使用相邻的河水,此时他可以花钱买,也可以简单地用宴请邻居的方式来表达谢意。遇干旱往往需要额外的人手从河里抽水,此时农民须雇用邻里帮忙,每个雇工的日工资为0.4~0.5个大洋[按1926年汇率折算,在芜湖市场大约相当于3钱二七银],但这种临时急活往往很难请到人,毕竟邻居们也在忙着。 

中国的大多数农民通常把小规模畜牧业作为副业来做,但芜湖的情况并非如此。芜湖的农场里几乎没有马、骡子或驴,猪也很少。农民们用手推车把农产品运到市场。大米被运送到城市的批发公司或中介公司,通过这些公司将卖给大米出口商或本地经销商。这种服务向卖家每担收取5厘银佣金。

芜湖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米集散地之一,有大约30家大米批发公司和20家中介
公司,每年通过它们向全国各地出口数百万担大米。大部分大米来自安徽省其他地区的稻米产地,当地农民的份额较少。 

1881-1930芜湖稻米出口
1925年出口169.6万担(含转口贸易),与本文调查结果类似。
数据来源:哈佛《中国海关史料》

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芜湖的大米出口商分化出若干个小型集团或行会,称为“帮”(pang),比如出口到广东市场的被称为“广东帮”,出口到宁波市场的被称为“宁波帮”,等等。每个帮都由特定的委托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这些受托的中介公司在市内的磨盘街设有一个米市,每天都有业务往来。在第256号期刊中,已经描述了芜湖大米交易所的情况。交易所并非设在建筑物内,而是个露天市场,摆放着大方桌,用于展示待售的大米样品。交易所清晨开门,大约在凌晨2点打烊。桌子后面坐着经营者或商业机构的授权代表及成员。大米出口商或买家也站在桌子后面,而卖家,主要是当地大米批发公司的代表,则站在桌子的其他三面,竞相吆喝招揽买家。卖家、买家都大声喊出报价,场面就像现代股票和农产品交易所一样热闹。人群中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米商,他们乘船前来,通过当地的批发公司出售大米。代表这些批发公司的代理人会带着自家产地里的一包包大米样品,供潜在的买家看货。交易一旦达成,位于桌首的中介公司代表就会命人把样品包装移交给买方,该代表履行的是类似于交易所主席的职能——尽管他的权力仅限于他所主持的那张桌子。样品通常在大桌子上摊开,供人看货,每张桌子周围有三到四个小摊位,叫“烟草桌”(tabacco tables),为经纪人免费提供茶水和香烟,经纪人也会把一些小包装的样品放在这些摊位上,交易结束后剩下的就送给提供“烟草桌 ”服务的小贩了。如此,每个小贩每天从每个摊位可收得1~2斗大米[约合10~20斤]。提供交易平台的市场公会(commission houses)向买家收取佣金每担0.25两,其中还要向官府缴纳0.06两/担的课税如果买主在同一家公司大宗采购,则该公司会给买家0.05两/担的回扣,经纪公司佣金净得0.14两/担

芜湖市场上的大米主要产自庐江、宁国、颍上等地区,船运进口。在大米销售季,芜湖的码头上泊着1000~2000艘运米船。每艘船容量为400~600担大米。安微是中国最大的大米生产省份之一,据说在收成好的年景,其所生产的大米足以养活全省的居民五年之久。根据芜湖米商的估计,安徽省各产米区共出口约800万担大米,其中通过芜湖出口约600万担。广州、潮州、厦门、宁波是安徽大米的最大消费地。这四个港口的米商每年派往芜湖的代理商共出口500多万担。(上述数字是芜湖米商提供的。)根据海关的报告,芜湖大米的年平均出口量几乎没有超过300万担。在芜湖市场上很少看到来自南京、吴淞和苏州的大米。一艘运米船从安徽其他大米产地抵达芜湖时,进口商首先会询问港口大米的市场价格。若市场价格太低,便改道南京或其他更远的港口,以求更好的价格。 

芜湖市场上的大米批发价格是以银两为单位的,根据现行汇率折算成银元。芜湖米商采用的是“二七银”标准 [译注:标称3两含纯银2.7两,纯度90%],钱江、芜湖和其他一些长江下游港口均如此。“二七银”的汇率总是比上海银高7%~8%。1925年12月初,芜湖各种大米的报价如下:芜湖大米6.9银元/担;庐江大米7元/担;颍上大米7元/担;Nankwang [这个不知是哪里] 大米6.90-7.00元/担;宁国大米6.90元/担;武威大米6.90元/担;机器脱粒糯米7.30~7.60元/担.机器加工的大米往往比用传统脚踏式臼杵设备加工的大米价格要高,原因是机器脱粒工艺更彻底,每担会比脚踏式脱粒工艺重2~3斤。

截至目前,安徽省各地度量标准尚未完全标准化。芜湖米商的度量单位会比南京大2%左右。安徽北部大多数地区采用度量单位一般比芜湖又大10%。有时,我们会发现甚至两个相邻地区使用的度量衡也有显著差异,比如繁昌县的度量衡比南陵县的度量衡小约10%,但这两个地方仅相距大约50英里。这种情况导致大米生产者往芜湖运大米时,需要事先计算芜湖计量器的容量与本地计量器的差值。这种换算也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因偷窃而造成大米缺斤少两,对此,船老大要承担责任。不过,由于生产者和负责运输的船老大对芜湖和其他地区的度量衡差异都很熟悉,到也不会造成不便。 

米市的参与者除了经销商以外,还有8家碾米厂。这些碾米厂都是机械化的,从当地农民或大米进口商那里购进大量稻谷进行加工,工人再对其脱壳等加工操作,并在出售前储入仓库。这些磨坊之中最大的“同豊”和“崇馀”两家,每家投入资本都有几十万银元,且均已经营了20多年。这两个磨坊的工人数量相当,每家都有大约120名工人和20多个文员、助理。工人在工头手下工作,工资由工头发放。工人的工资是不固定的,他们会与工头签订合同,由工头负责支付。每加工1000担大米,厂方向工头支付3万文(铜钱),工头再发放给工人,一名工人每天工资额大约350~500文,此外厂方还提供免费食宿。工头对工人有充分的控制权,他们被分为白班和夜班两组,每24小时产能2000担。此外,这两家工厂的机器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另外6家米厂的管理制度完全相同。但经营规模小得多,每日产能仅400担,且机器设备是国产的,出力比美国制造的机器小得多。通过这些碾米厂,芜湖出口了大量的大米。碾米厂的主要大客户是各省的军队,他们经常派人到米厂为部队大宗采购,剩下的还有一部分通过零售店卖给本地居民。 

尽管芜湖土壤肥沃,但除了大米、豆类和油菜外,不生产丝绸或任何其他产品。该地区的全部可耕地都用于农业。当地领导人曾试图将养蚕业引入,并在大约十年前(1916),建了一个桑树苗的苗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该地区也没有林地或竹林,农村人口只种庄稼,很少有人移居到城市从事制造业或工业活动。受雇于该市工业的苦力和工人大多是来自江北地区的移民。 




① 192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将传统度量衡改成十进制公制单位,市制在1929年完成标准化,此时,1担=100斤、1斤=10两、1两=10钱等。本文发表于1926年,大约处于度量衡过度改造期,因而本文翻译时按此换算。
② 南京有磨盘街,但民国《芜湖县志》未见此街名,疑为“米市街”,在北门花街与十字街附近.
③ Bulletin No. 256系指The Chinese Economic Monthly 期刊编辑部出版的中国经济数据简报系列编号.
④ 由于交易报价用使用银元,而佣金计价使用银两,用“二七银”换算后,相当于市场抽税率为3.2%.
⑤ 据《芜湖海关报告》及其他学者研究来看,1920年代长江各开放口岸一揽子商品价格处于平稳期,1921年一匹洋布的零售价是1.5海关银,工人工资每天300文,按芜湖百姓最多使用的“二八绳”铜钱换算,500文铜钱的工资能买大约4两~半斤猪肉,或14米白洋布或12斤红糖.这一收入水平相当可观,但并非长久,1930年代芜湖工商业因为战争衰落之后工人收入恶化。
*The Chinese Economic Monthly 是美国官方的经济研究期刊,期刊在中国邮政局注册,中文机构名称叫做“经济讨论处”,总部设立在北京,其中月报编辑部位于上海博物馆路20号. 该期刊自1923年起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跟踪调研,包括小麦、大米、棉花等农业及工业、关税、税制、财政等情况,也有书评栏目和经济形势评论,是学者研究经济史主要的档案种类之一。本文档案来自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藏,原文无署名作者。

社科同文馆ATS
阅读 翻译 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