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不能食,用此方尤佳

健康   2024-07-31 23:14   江苏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茯苓饮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主症,茯苓饮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可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

病例情况

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诊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口干喜饮,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四逆。舌苔白,脉细弦。

辨证分析: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结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为太阴病之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方证。

方中白术改用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g,清半夏用15g,为冯世纶老师在本方中的常用剂量

除上述诸症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结合嗳气,脉中见弦,考虑有半表半里之少阳郁热,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

吞酸明显,加用时方“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意在制酸以治标。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乌贼骨、浙贝母方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茯苓12g,苍术10g,乌贼骨10g,浙贝母10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诊:药后心下痞满、吞酸、嗳气减轻。随着症状缓减,渐减治标之药,加用温运太阴之砂仁。上方去浙贝母,加砂仁6g,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减轻,纳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乌贼骨,7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14剂,纳食好,诸症俱已,无不适,停药。方证相合,服药28剂,而收全功。

体会

心下痞满,多因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中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

《伤寒论》诸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台茯苓饮方,多为时医所不习用。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

冯世纶老师传承胡希恕先生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

《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编者按

或问:本案为何不辨为厥阴病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存在着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情况,火性炎上,寒性趋下,当上热下寒明显的时候,可以出现类似于少阳、阳明的热象,比如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眠差,也可以出现类似于太阴里虚寒的情况,因此很多时候厥阴病会被误认为阳明(少阳)太阴合病。

但厥阴病绝不是阳明太阴合病,也不是少阳太阴合病。

病位不同,治疗原则就不同,虽然都是寒热错杂,临床需细辨之。

本案依据口干、口苦、脉弦,少阳郁热不难辨别,关键在于究竟是少阳太阴合病之上热下寒?还是厥阴病之上热下寒?

厥阴病虽可呈现大便溏、次数多等下寒表现,但就本案而言,患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均指向为太阴里证;

若单纯的半表半里厥阴病,这些胃肠道的症状则不多见;

此外,本案中未描述舌之形态,马家驹老师强调太阴病之舌诊非常重要,若见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则更能明辨太阴病。
本文摘自:高建忠,余晖编.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08:21-22.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转自 胡希恕经方医学 编辑:木易火耳)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此为失血、腹中痛的主方
谭敬书:年纪轻轻就耳鸣、听力减退,怎么办?
//////////
【 阅读往期精彩 】

#中医入门合集  #十二经络白话解  #东海医集
#老中医经验  #中医妙方  #验方秘方  #国医大师
#伤寒名医验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四君子汤  #病因赋  #药性赋
#药性歌括400味  #医学三字经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中医连载合集
-END-


小白郎仲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供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等参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