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以林:鼻部经络辨证及案例讲解

健康   2024-09-12 23:25   江苏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第7讲 鼻部经络辨证

鼻部经络分布主要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还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及督脉有关。鼻部的疾患常常从这几经入手治疗。

一 胃足阳明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安页]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至缺盆而结,上颈,上夹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图7-1)

[安页]者,鼻根部,俗称山根。也就是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的根部。有关足阳明胃经的病症,《灵枢·经脉》说:“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

《素问·热论》又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故鼻干不得卧。”伤寒在太阳不解,内传阳明,阳明热盛,循经上熏于鼻,灼损津液,出现鼻干。

二 大肠手阳明经

《灵枢·经脉》说:“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图7-1)

有关手阳明经在鼻部的疾患,《灵枢·经脉》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

综上所述,阳明经在鼻部的病变,《内经》记载的主要有鼻鼽、鼻衄。其他如鼻渊、鼻部疖肿、酒渣鼻及鼻部疹疡等,均可根据经脉循行,从阳明胃经与大肠经入手治疗。

我们先来看看《医学纲目》中的一个病案。

病案1 鼻[安页]间痛

许学士医检正患鼻[安页]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碍,[安页]与颊上常如煳,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或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制犀角升麻汤赠之,数日愈。

原按:夫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中腥羶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以其腐熟饮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脉环唇夹舌,起于鼻,交[安页]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今所患皆一经络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

三 膀胱足太阳经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灵枢·经筋》云:“足太阳经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膀胱足太阳之脉,从鼻根部的内眼角发出。鼻部病症常与足太阳膀胱经有关。

《灵枢·经脉》记载:“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足太阳膀胱经气不利可以出现鼻塞不通、鼻流清涕、鼻衄等症状。

在临床上,太阳经病经证多属表证,常常在发热恶寒的同时见有鼻塞、流涕、泪出等症状,通过辛温发汗解表或调和营卫,病症常常随之缓解。

这样的病例很多,故不再引案加以分析。下面看一例腰部外伤后鼻塞病案。

病案2 腰部外伤后鼻塞

李某,女,33岁。2001年9月21日初诊。双侧鼻塞2年余,近1个月加重。曾在外院五官科检查,未发现异常。2年间间断服用过感冒药物、治疗鼻炎中药及外用滴鼻净等,均无显效。鼻塞时轻时重,遇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明显。询其病史,谓发病前曾骑摩托车摔倒,损伤腰部,后渐出现鼻塞症状。诊见L4-S1棘突旁压痛,CT扫描示L4~5、L5-S1椎间盘膨出。舌质稍暗,苔薄白,脉沉。

辨为太阳经瘀阻,经气不通。治宜活血祛瘀,行气通经。以东垣川芎肉桂汤合地龙散化裁,当归、苏木、川续断、骨碎补各15g,肉桂6g,独活、川芎、桃仁各12g,羌活9g,木香、地龙、土鳖虫各10g,麻黄3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3剂过程中全身有轻微汗出,现鼻塞明显好转,腰部疼痛减轻,活动灵活。药已对证,续服5剂,鼻塞告愈。1年后随访,除腰部时有轻度疼痛外,其余正常。[刘明森,吕廷娟.循经辨治验案2则.浙江中医杂志,2006(5):302]

评析:患者鼻塞与腰部受损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两部位均为太阳经所系。

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有“治腰脊痛,或打仆损伤,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令人腰脊痛,或胫腨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的记载,“令人腰脊痛,或胫腨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三症均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图7-2),故辨为太阳经瘀阻,经气不利,方用当归、川芎、地龙、桃仁活血通络;苏木、土鳖虫、川续断、骨碎补续筋接骨;肉桂、独活、羌活、木香、麻黄辛温通太阳之经气。服后身汗出,实为瘀血渐散、经气得通之佳兆,故鼻塞可愈。

四 督脉

督脉,根据《针灸甲乙经》描述:“素髎,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亦与鼻部有联系,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很少论及有从该经治疗鼻病的处方用药,故录而待考。

五 小肠手太阳经

根据《灵枢·经脉》所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但该篇对小肠经的病症记载未涉及鼻部,临床上处方很少见从小肠经入手用药治疗鼻病的。

六 肝足厥阴经

《灵枢·经脉》描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颃颡,乃喉头和鼻咽部。可知,足厥阴肝经与鼻有一定的联系,常与鼻的病症有关。

临床上倒经发生往往与肝火上逆有关,治疗常清泻肝火,引血下行。

病案3 鼻梁青黄色素暗淡

李某,女,32岁,教师。鼻梁青黄,色素暗淡,肠鸣腹痛便下1年余。平素多思善虑,每遇寒冷、饮食不当、抑郁恼怒、情绪紧张即作,日三五次,泻后痛减,便稀而不畅。腹部喜温按,胃脘嘈杂易饥,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淡,先后无定期。舌质淡红,苔薄少,脉弦细。辨体:肝郁脾寒、胃热肠湿复杂体质。

辨病:泄泻。辨证:肝郁脾寒,胃热肠湿。治拟疏肝温脾,清胃化湿。方药:调肝理脾汤。柴胡10g,炒白芍30g,炒枳壳15g,生甘草5g,陈皮10g,太子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防风12g,木香10g,黄连6g,干姜12g,怀山药30g,淮小麦30g,炒谷麦芽各3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上、下午服。服调肝理脾汤2个月,诸症显减,鼻梁红黄隐没,色素转微转散。

原按:此患者为肝郁体质,平素多思善虑,每遇抑郁恼怒、情绪紧张则肝气不疏,横逆犯脾,出现肠鸣腹痛、便下日三五次、泻后痛减症状。

木克土日久则脾脏虚寒,腹部喜温按,肠鸣腹痛便下,每遇寒冷、饮食不当即作;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故月经量少色淡,先后无定期;胃腑虚热,则胃脘嘈杂易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失眠多梦;肠络湿热则便稀而不畅。

日久则出现肝郁、脾寒、胃热、肠湿四者俱存的寒热虚实互兼、肝脾胃肠失和夹杂证。本虚标实,但虚不宜补,当调而和之。调肝理脾汤由四逆散、异功散、痛泻要方、香连丸、干姜甘草汤等复方合用于一体而成,治此兼夹杂证,有较强的针对性,每每徐图缓求收工,是王老用药特色经验。

王老据经络辨证分析,认为这一寒热虚实互兼、肝脾胃肠失和夹杂证中最关键的病机是肝郁,根据《灵枢·经脉》中描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所以肝郁体质往往有非常典型的鼻梁青黄色素暗淡特征。

若肝气郁结日久,克伐脾胃太过,而致脾胃内伤,生化乏源,出现气郁血虚症状,则鼻端也常出现色泽青黄、色素暗淡之态。[陈勇达.王晖应用面部色素望诊的经验.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5):385-387]

七 肺开窍于鼻

《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

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

病案4 鼻塞不闻香臭

一人头痛头晕,俯仰皆苦,鼻塞不闻香臭,中药遍治无功,后转医院亦无效,历时数月,最后就诊于余。诊得六脉细数,时已饮食减少,呼吸困难,间兼齿痛,口苦,苔黄。

断为肺胃风热郁积所致。拟方:辛夷3g,石膏15g,知母9g,生栀子9g,枇杷叶6g,桑白皮9g,芦根9g,升麻4.5g,桑叶6g,薄荷3g,天麻4.5g。连进2剂,病减小半。再进黄芩9g,细辛2.5g,防风4.5g,葛根15g,升麻4.5g,白芍12g,桑叶6g,牡丹皮3g,生栀子9g,甘草3g,石膏24g。连服2剂,病退七八,继投以玉真丸,每服3g,早、晚白汤服下,连服数日全愈。

原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肺主鼻”,肺郁则鼻塞,不闻香臭。《灵枢·经脉》谓“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安页]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胃经火郁,循经上冲,故头痛、齿痛、鼻亦塞,方以清泻肺胃之热而获功。[曹是年,曹梦坚.曹梓材医案.江西中医药,1960(3):48]
摘自:步入中医之门3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 作者:毛以林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风火痰虚综合为患,头晕目眩,耳鸣呕恶者,息风清火,健脾化痰,靖眩汤主之。
毛以林:谈谈分部经络辨证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
//////////
【 阅读往期精彩 】

#中医入门合集  #十二经络白话解  #东海医集
#老中医经验  #中医妙方  #验方秘方  #国医大师
#伤寒名医验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四君子汤  #病因赋  #药性赋
#药性歌括400味  #医学三字经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中医连载合集
-END-


小白郎仲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供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等参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