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以林:头巅顶部经络辨证及案例讲解

健康   2024-09-05 20:38   江苏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第4讲 头巅顶部经络辨证

头部疾患虽多,然以头痛为例,言经络辨证则能明其大概也。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正如《冷庐医话》所说:“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故头痛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发病部位的不同,审因辨证,而应用不同的引经药。

李东垣说:“头痛须用川芎,如不应,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又说:“太阳头痛,脉浮紧者,川芎、羌活、麻黄主之。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往来者,柴胡、黄芩主之。阳明头痛,自汗,发热不恶寒,脉浮长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为痰癖,苍术、半夏主之。少阴头痛,三阴三阳不流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头痛,或吐痰沫,冷厥,脉沉缓,吴茱萸汤主之。”

头巅顶分布的经络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督脉及手少阳之经别,下面结合病案逐经加以学习。

一 膀胱足太阳经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上夹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

《素问·著至教论》曰:“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三阳者,至阳也(即太阳经脉)。盖足太阳之脉,上交巅上,下属膀胱,故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杨上善注解说:“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关于太阳巅顶头痛用药,张洁古的经验是:“巅顶痛,非藁本不能除,此足太阳本经药也。”

《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将其作为太阳病的提纲,为何在恶寒一症前加上“头项强痛”四字,实是由太阳经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而来。

而对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一症,根据有汗无汗,治法各异。其原文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因桂枝、麻黄皆为太阳经药,佐入葛根舒筋解肌。


病案1 太阳冲头痛

李某,女,22岁,已婚,农民。自1968年偶有排尿后短暂头痛。1971年4月尿次增多,且每于溺后数秒钟突发巅顶、枕项剧痛,如胀如裂,疼痛难忍。起初持续数分钟,后病情发展,头痛延续十余分钟才停止。头痛发作时伴有心跳、心慌。

1972年9月出现下腹隐痛。曾多方请中西医治疗未效。1973年2月收住院。体检:心、肝、脾、肺、肾、五官、血压均正常,妇科发现盆腔内子宫前面有一杏大扁圆形肿物。舌脉正常。初诊为盆腔肿物。

于同年2月18日行开腹探查术,将膀胱后壁5cm×4cm×3cm肿物切除。病理诊断为膀胱化学感受器瘤。术后溺时头痛消失,恢复健康,14天后出院。随访8年,除下腹部偶有轻微隐痛外,无其他不适,溺后头痛从未复发,血、尿化验正常,尿中未见瘤细胞。[冯连文.“是动则病冲头痛”之探讨.河北中医,1982(2):13]

评析:为何膀胱生肿瘤,排尿则头顶痛、枕项剧痛,而切除膀胱肿瘤其头痛病失?这个问题要是拿现代西医学来解释,可能非常困难。但以中医学来分析,是件很容易的事。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灵枢·经脉》中就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头囟项痛,目黄,泪出……”的记载。

叙述了膀胱经脉循行分布的所在部位(见图4-1)和发病时的病理表现。

对头痛一症提出了经络发病两类不同头痛的表现:

一为“是动则病,冲头痛”。冲头痛必然来势突然、猛烈,甚至“目似脱,项如拔”。

二为“头囟项痛,目黄,泪出”。

后者头痛显然是膀胱经受热邪(或瘀热)侵犯的缘故,《素问·热论》中也有“伤寒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的论述,总结了太阳经病发生头痛的情形。


人体之病,或表现在脏腑,或表现在经脉。表现在经脉者,常系脏腑病变在经络上的证候表现。由于膀胱和脑存在着生理病理联系,因此,头痛便是此经病候之一。

冯连文医师报告的病例,是由于生于膀胱本腑的化学感受器瘤引起的每溺时冲头痛。每溺则冲头痛,病在膀胱,在腑,而症表现于脑,在经,此种病理联系正说明经病和腑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经手术切除膀胱肿瘤后,每溺则冲头痛的病象消失,表明冲头痛确由膀胱本腑的化学感受器瘤所造成,它证实了《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经验总结,也进一步证明了膀胱与脑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联系。启发我们有必要对中医学遗产进行更深入地发掘、研究和验证。

二 肝足厥阴经

《灵枢·经脉》云:“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图4-2)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

王海藏曰:“巨阳(足太阳膀胱经脉)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巅痛。”

春脉太过,即言肝气过旺出现的脉象,肝气上逆,循经上冲于脑,每见眩晕、头顶痛等症。

足厥阴肝经病变引起的巅顶头痛,常用的经典方剂是《伤寒论》的吴茱萸汤。

《伤寒论》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主治头痛的病机是寒客肝脉所致,以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然而在临床上亦有肝火循经上冲巅顶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顶痛,前者常见肝郁化火,头顶胀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龙胆泻肝汤,或钱氏泻青丸。

后者可见头胀痛而眩晕,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可治以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

《经络全书》对钱氏泻青丸的方解便是从经络辨证入手,书中说:“钱氏泻青丸(龙胆草、大黄、防风、羌活、川芎、当归、山栀子),用羌活,以其气雄,入太阳也。泻青,乃足太阳、厥阴之药。”

《医方考》说:“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易以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亦可见到血虚肝脉失养,症见头顶空痛者。

临床总宜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下边选录病案四则,与大家共赏。

病案2 寒客肝脉巅顶痛

张某,女,48岁。2005年12月5日初诊。反复头痛6年,以巅顶痛为甚,痛时呕吐清水,遇寒加剧。头颅CT正常,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血管痉挛伴供血不足。常服尼莫地平、西比灵等药,病情时轻时重,季节转寒时易发。症见头痛日久,巅顶痛甚,遇寒加剧,常以方巾裹头,形寒肢冷,呕吐涎沫,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

证属寒凝肝脉,胃寒饮停,寒饮上逆。治拟温经散寒,降逆止痛。吴茱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干姜各9g,党参20g,白芍、川芎、茯苓各15g,姜半夏、桂枝、旋覆花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服5剂,呕吐止,头痛大减;再进7剂,头痛消失,至今未发。[裘黎明.头痛从经络辨治体会.北京中医,2007(7):448]

评析:《伤寒论》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足厥阴肝经上行至额,与督脉会于巅顶。巅顶头痛病因在厥阴,肝脉夹胃,胃受肝疏而和降,其水谷方能排泄有度;寒凝厥阴,肝受寒邪,肝胃不和,胃寒停饮,阻遏清阳,浊阴循经上逆,直犯巅顶,发为巅顶头痛,恶心呕吐。治宜温经散寒,降逆止痛。故方用吴茱萸汤加减而取效。

病案3 肝火上逆巅顶痛

涂某,女,35岁。2005年7月就诊。巅顶头痛多年,脑电图检测无异常,每遇工作不遂、家中不和便发作。现头顶灼热疼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尿赤,月经提前、色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柴胡6g,生甘草6g,生地黄12g,当归6g,藁本10g,蔓荆子9g,首乌藤30g,合欢皮20g,牛膝10g,7剂。

二诊。头顶灼热疼痛缓解,仍心烦,口干,睡眠差,舌红苔薄黄,脉弦微数。龙胆草6g,栀子9g,柴胡3g,生甘草6g,生地黄20g,当归6g,藁本10g,蔓荆子10g,首乌藤30g,合欢皮20g,麦冬15g,牛膝10g。连服10剂疼痛消失,月经正常。[艾长生.循经辨证运用龙胆泻肝汤的临床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6):69-70]

评析:头为诸阳之会,足厥阴上循巅顶,患者病发情志不遂,以致肝郁化火,上犯厥阴巅顶而致头顶灼热疼痛。故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泻肝火。郁怒扰动心火故加首乌藤、合欢皮清心安神,藁本、蔓荆子为治巅顶痛要药,牛膝引火下行。诸药合用而肝火清,不犯巅顶而痛止。

《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说的是肝火上逆而出现的头痛实证。《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描述的是虚实夹杂之证。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瞑耳聋,皆晕之状也,此为肝厥,宜钩藤散。

病案4 肝阳上亢巅顶痛

高某,女,52岁,退休工人。1991年11月21日初诊。头顶胀痛,或如重物所压,或若虫行,疼痛剧烈,夜难入寐,目胀颞跳,口干时苦,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病历月余,服去痛片、颅痛定等,疼痛不减。舌红苔薄白,脉弦。

证为肝阳上扰,厥阴壅滞。拟平潜肝阳,疏通厥阴。处方:天麻、钩藤(后入)、怀牛膝、夏枯草、菊花、旋覆花(包)、川楝子各10g,石决明(先煎)、白芍各20g,青皮6g。服上方10剂,头痛若失。[田炳照.巅顶痛治验三则.江苏中医,1994(2):23-24]

评析:巅顶为厥阴经循行之部,肝阳上亢,循厥阴经脉上犯,无以泄越,故头顶胀痛,或如重物所压,或如虫蚁而行。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夏枯草平肝潜阳;旋覆花、牛膝、青皮、川楝子疏肝降逆,理气行滞,辛而不燥,无激动风阳之弊,白芍酸柔以顺肝之性,风阳潜,肝气舒,厥阴畅,巅顶胀痛止。

病案5 风夹肝火巅顶痛

范某,女,48岁。巅顶疼痛1周。患者平时常有不寐而服用谷维素、安定等药。近日不寐、心烦加剧,遂见巅顶作痛,且逐日递增,伴有呕恶,两胁刺痛,口苦口干,小溲短赤。察之舌赤,苔薄黄,脉弦数。

脉症相参,乃属风邪夹肝火上窜、扰动清空、脉络闭阻所致。治拟疏风清热,泻火平肝,通络止痉。处方:川雅连10g,吴茱萸10g,生栀子10g,干地龙30g,建泽泻10g,生地黄15g,蔓荆子10g,首乌藤30g,生甘草6g。上方进退连服9剂,巅顶痛消失,心烦、呕恶、口苦等症亦除,且可少寐。[林松青.左金丸临床运用举隅.福建中医药,1995(6):36]

评析:近因数次赴宴,多进炙烤煎炒之品及饮酒颇多,致以热邪内蕴,风火上窜。巅顶乃肝经之所,为淫邪盘踞,不通则痛。内热扰心,以致心烦、不寐。方用左金丸清肝泻火,生栀子清利三焦助之;干地龙清热平肝,善窜通络;蔓荆子疏风散郁,火郁发之;生地黄凉血养阴,滋水涵木;泽泻利尿导热下行,生甘草泻火,且调和诸药。全方清、散、利兼具,以期火息神安。

三 手少阳之正与足少阳经筋

《灵枢·经别》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灵枢·经筋》云:“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

即该经别从头部手少阳三焦经的头巅部分出,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历经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而足少阳之筋,其直行者,循行耳后,上至额角,交于头顶。

手少阳经别,起于巅顶,其部位在上,故曰指天。手少阳经循于头侧,其经别及足少阳经筋连系巅顶。

所以血管神经性头痛常见偏侧头痛,牵掣头顶痛,每见少阳病证,常从胆经风火、痰热论治,取方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或温胆汤加减,这样的治疗非常常见。

但下面我所治的一例在病机上又有不同。

病案6 少阳厥阴头痛

张某,女,35岁。2009年1月25日初诊。诉去年4月开始,头顶痛,经中西迭治无效。现症见:头顶痛,吹风即发,同时臀部、大腿外侧痛,喜叹息,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断为少阳经气不和,寒凝厥阴。治宜和解少阳,温散肝经寒邪。柴胡10g,黄芩10g,生白芍10g,桂枝10g,吴茱萸5g,藁本10g,生姜3片,川芎15g,蔓荆子10g,天麻10g,生地黄10g,炙甘草10g,7剂。7剂毕,诸症若失。

评析:“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足少阳之筋……直者……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髀厌:髀枢,相当于环跳穴的位置)中。以下循髀阳(髀阳:大腿外侧),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患者头顶痛,双臀部外侧痛,兼见口苦,喜叹气。

故定位在少阳经,其为手少阳和足少阳同病,病机为少阳不和,同时症见吹风则头痛发作,考虑兼有寒邪客脉也。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吴茱萸、生姜散胆经之寒,佐以藁本散寒止痛,天麻、蔓荆子祛风止痛。肝胆相表里,肝体阴而用阳,辛温之品用之过多,恐伤肝阴,故以白芍、生地黄以反佐。7剂毕,诸症若失。

四 督脉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

《灵枢·营气》云:“……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由于督脉分布于脑、脊部位(图4-3),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故其经气阻滞则可出现头晕、目眩、背强直等症。

《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作“脊强而厥”,均指此。

《灵枢·经脉》云:“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头重、高摇,可分为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二类,均与督脉有关。

《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风府穴系督脉的穴位,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因足厥阴、少阴而及督脉,亦即肝肾不足、督脉亏虚所致。

病案7 顶额寒冷

某男,48岁,农民。2003年11月8日初诊。自述头冷4年,顶额寒冷而重痛,连及项背,欲裹衣被,得温则缓,遇冷则甚,时轻时重,畏寒肢冷,腰酸面白,神疲体倦,泛吐清涎,舌淡苔白,脉沉迟细。患者曾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4年前因左肾多发性巨大结石行肾盂切开取石术,前后治疗6个月,不久感觉背凉,并延及头顶、额等处。

曾在某医院做CT检查,颅内未见占位性病变。虽经多种方法治疗,但病情有增无减,故前来就诊。此次因前几天下雨,气温下降,来时头戴厚帽,身穿厚衣。辨证为外感风寒。治以疏风散寒,用川芎茶调散加藁本、半夏。药用水浸透,煎沸10分钟,取汁温服。2剂后无效。

11月12日二诊。辨证为寒侵厥阴,治以散寒降逆和胃,用当归四逆汤加藁本、半夏、吴茱萸。水煎温服,保暖。2剂后效果不显。

11月16日三诊。辨证为督脉虚寒,治以温阳补虚,用鹿茸益精丸加减。处方:鹿茸(为末分次吞服)2g,熟附片(先煎)、人参(另煎,先饮汁,后食渣)、益智仁、补骨脂、升麻、白芷各6g,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熟地黄、当归各12g,煨干姜、山茱萸各10g,砂仁(后下)5g。2剂,水煎温服。

4天后又诊时,自述头身冷稍减轻,畏寒也有所缓解,守方续服6剂,水煎温服。12天后再诊时,诸症大部分已退。将原方去熟附片后的5倍剂量研为细末,炼蜜成丸,分30天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并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较高时适当加强户外活动。药完病除而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卢国.头冷4年治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8):83]

评析:古医籍将本病称之为“脑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主风气,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畏,脑户极冷。”《中医临证备要》则认为本病乃督脉虚寒,并称之为“脑冷”。

本案初诊将患者变天遇冷而病重错当作外感风寒所致头痛,故而无效。二诊重视了头顶冷痛、泛吐清涎,而忽视了头冷痛连及项背、背凉等症,误为寒侵厥阴的实寒证,辨证失误。观两诊之错误,实是忽视了经络辨证。

患者多年来从事重体力劳动,且为大病久病之后渐生,故病因是劳伤过度,久病失于调养,病机应为日久精血亏损,督脉失于滋养,其总督功能失常,阳气失于敷布,虚寒内生,故所循头顶、额、项背等部位出现冷重痛,督脉虚寒才是本案病机的根本。

畏寒肢冷,腰酸,面白,神疲体倦,泛吐清涎,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均为阳气虚弱之征;阳虚不胜外寒,故喜暖畏寒,遇冷则甚,经久不愈。选用鹿茸益精丸加减,温补督脉之阳以补虚。

方中鹿茸补督脉,助肾阳,益精血;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熟附片温补脾肾祛寒;人参补气助阳;熟地黄、当归、山茱萸补血养阴,以阴中求阳则阳源不断,又可防过于温燥而阳浮;升麻升举阳气;白芷散寒止痛;砂仁、煨姜温中理气健胃;蜂蜜补中缓急润燥。诸药合用,补阳而不燥,生阳而不竭。阴平阳秘,顽疾根除。

五 肾足少阴经

肾藏精,主髓,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临床尚常见肾精亏虚、髓海不盈之巅顶隐痛若空者,治以益肾填精。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源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循行于脊里,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且藉其分支两络于肾,与脑和脊髓密切相关。肾虚头痛每与督脉相联系,亦常是肾督双补。

病案8 肾督阳虚巅顶痛

宗某,女,40岁,农民。1989年7月26日初诊。头顶冷痛,如着冰块,时值炎暑,戴厚棉帽以御寒,并需将帽烘热焐之方舒,夜则蒙被而卧。口淡纳逊,肢末不温,腰俞酸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夹块并疼痛,病2年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迟。

证属肾阳不足,督脉失煦,治当温肾阳,暖督脉。处方:熟地黄、山药、枸杞子、鹿角胶(烊冲)、巴戟天、杜仲、附子、当归各10g,菟丝子、党参各15g,肉桂6g,服15剂疼痛除。3年来未复发。[田炳照.巅顶痛治验三则.江苏中医,1994(2):23-24]

评析:《证治汇补》云:“巅顶痛属肾。”头顶冷痛,如着冰块,腰俞酸痛,由肾阳不足,督脉失煦,虚寒内生,上犯巅顶所致。

方中巴戟天、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温肾暖督;党参、山药甘温补气;当归行血;熟地黄、枸杞子顾护阴精,如此则肾阳足,督脉暖,阴霾散,冷痛失。不仅肾督阳虚、脑失温煦可产生头痛,肾阴虚虚火上冲亦可为患。

《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沈承之解释说:“肺出气,肾纳气,足太阳膀胱乃肾之府,肾虚则不能纳气归原,反从足太阳,溯而上行,入额交巅,故头痛也。”肾阴虚,虚火内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经虚火可沿足太阳膀胱经逆行而上冲于脑,产生巅痛。督脉循脊上入脑,其支脉两络于肾,肾经虚火亦可沿督脉冲于脑而发病。

病案9 阴亏虚火上扰巅顶痛

俞某,女,70岁。1991年6月19日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院。经西医抢救,症情缓解。但20多天来,头顶灼热疼痛,西药罔效,诊见口干且苦,纳少乏味,年虽古稀,性情急躁,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花剥,脉细弦。此乃肝肾阴亏,虚火上扰。法当滋肝肾,降虚火。处方:生地黄、枸杞子、白芍、天冬、知母、牡丹皮、党参、肉苁蓉各10g,制首乌15g,炙龟甲(先煎)20g。服1周,头痛愈,于6月27日出院。[田炳照.巅顶痛治验三则.江苏中医,1994(2):23-24]

评析:巅顶灼热疼痛,口干且苦,舌质红,苔花剥,为肝肾阴虚、虚火内生之象。《中医临证备要》说:“痛在巅顶,正当百会穴,为相火偏旺,循督脉上扰。”治之“不可辛散”。

枸杞子、白芍、何首乌、天冬补肝肾阴精,滋而不腻,无碍脾之嫌;生地黄、知母、牡丹皮降上炎之虚火,无化燥伤阴之弊;龟甲为补督之品,《本草通玄》云其“大有补水制火之功”;党参、肉苁蓉甘温,温而不燥,无耗阴助火之虑,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精充盈,虚火清降,巅顶灼痛自除。

病案10 肾精亏虚巅顶痛

王某,男,71岁。患者头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头痛以巅顶部为甚,伴头晕耳聋,少寐健忘,腰酸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脉沉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证属中医肾虚头痛,辨证为肾精不足,脑海空虚,血脉不充。治法:补肾填精,活血止痛。处方:骨碎补20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山药12g,当归10g,赤芍10g,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守上方加酸枣仁20g打碎入煎剂,守方治疗21日,头痛头晕消失。[杜少华,孟真.骨碎补治肾虚头痛.中医杂志,2004(4):250]

评析:肾虚头痛以老年人多见。经曰:“损其肾者,益其精。”血得温则畅行,畅行则循环无阻。故用六味地黄丸益肾补精,佐重用骨碎补,取其补肾活血治疗肾虚头痛,确有显著效果。肾与督脉之疾临床以虚证最为多见,由于内虚,常难以抗御外邪,易受风寒湿侵袭,或由虚致瘀,更有跌仆外伤或久痛瘀阻,症见痛如锥刺者,则宜佐入化瘀通络之品。
摘自:步入中医之门3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 作者:毛以林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毛以林:谈谈分部经络辨证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
临床多种疾病可用此法,足厥阴与足少阳经络辨证
//////////
【 阅读往期精彩 】

#中医入门合集  #十二经络白话解  #东海医集
#老中医经验  #中医妙方  #验方秘方  #国医大师
#伤寒名医验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四君子汤  #病因赋  #药性赋
#药性歌括400味  #医学三字经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中医连载合集
-END-


小白郎仲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供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等参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