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
目录
✦
✦
正文
✦
1
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有部分省份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2026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本文从存量市场竞争格局、压降涉及的规模和路径、未来代销市场展望等几部分,解析该整改政策可能对银行和理财产生的影响。
1.1、 涉及压降的理财规模约占16%,规模约4万亿
意味着258家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将退出理财发行市场。截至2023年末共有258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后续若全面清零,意味着这些银行将退出理财发行市场,仅能参与理财代销业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1-2023年,理财市场的CR3/CR5/CR10均维持稳定,近年理财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小机构很难再打破这种格局。
2023年初至今,理财子牌照明显放缓。2023年以来理财公司仅一家开业(法巴农银理财)、一家获批(浙银理财),牌照发放节奏明显放缓。若剔除已批筹的浙商银行,2023年末理财规模最大的银行机构为沪农商行,达到约1820亿元,其余机构规模均低于1000亿元。
压降存量规模,规模较大但尚未获批理财子的银行压力较大。截至2023年末,除已获批理财子的浙商银行外,其余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机构有沪农商行、成都农商行、成都银行、中原银行等,规模均超600亿元。若考虑到区域因素,目前理财子牌照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仅渝农商理财子一家,未来监管或重点布局中西部理财子,我们认为上市银行中成都银行、长沙银行的获批概率较大。
2
中小银行理财净值化尚未完成,2023年末仍有8300亿元未净值化。由于理财公司成立之初需做到“洁净起步”,通常将难以处置的资产留给母行处置,再加上部分老产品尚未到期、估值技术薄弱等原因,近年中小银行净值化推进较为缓慢。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净值化率为96.93%,尚存0.83万亿元产品未完成净值化(全部在银行体内)。本次监管压降存量理财规模,或出于加快处置存量非净值化资产的考虑。
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多+产品数量多,但规模效应明显不足。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共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共258家,但平均单家的存续规模仅168亿元,远低于理财公司的单家规模(7247亿元),此外单只产品平均规模也较小(仅2亿元),较2021年末的4.57亿元下降较多。由此看来, 尚未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机构数量多,但集中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2、测算:二永/信用债/非标约占所涉理财46%,或有一定整改压力
银行机构未来进行回表处置的压力较大。根据前十持仓口径的统计,截至2024Q1末非理财子的银行机构理财产品中,银行二永债/信用债/非标分别占约9%/27%/10%,合计约占46%,再考虑部分资管产品底层也存在非标资产,银行机构未来进行回表处置的压力较大。
回望资管新规后的净值化路径,理财处置的压力主要为:长久期资产,包括银行资本债、信用债、非标、未上市公司股权等。其中,流动性较差的非标和未上市公司股权,若2026年底未能自然到期的存量资产,则只能考虑回表进行压降。
2.3、银行端:回表、计提拨备、核销处置
2.3.1、第一步:回表,中小银行资本压力或加大
无法处置的资产需回表处置。以浙商银行为例:回表的非标主要计入金融投资项下的“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由于浙商银行表外非标多为持有到期资产,回表后大多计入金融投资的AC债权投资项。该项资产余额从2018年末的2062亿元已下降为2023年6月末的1002亿元。浙商银行由于2021年下半年集中回表,2021年末债权投资的“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增加近200亿元,表外理财非标则降至2021年末的390亿元,表外理财净值化率从2020年末的34%上升至2021年末的74%。
但回表对银行资本或形成一定拖累,各类资产风险权重不一:
1、银行资本工具+信用债:银行资本工具回表,风险权重较大。此外,长期限信用债也面临处置难题,回表也会一定程度上拖累资本水平。这两类资产的消化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可引入保险资管、社保基金、基金公司等机构,以市场化价格转让相关资产。
2、存量非上市公司股权:信用风险权重最高为1250%。股权类资产回表资本占用也较高,信用风险权重最高为1250%,回表较为困难。此外,这些资产期限较长,并且在实际运作当中可能已经出现浮亏,处置难度较大,一般来说处置方式主要有三类:(1)引进外部机构协助消化,比如四大AMC;(2)转让给银行债转股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3)回表,银行被动持股信用风险权重最高为1250%,对资本拖累较大;
3、非标回表需要穿透:过往银行曾通过表内同业科目对接非标资产,在原来未穿透情况下,这些非标资产的风险权重一般为20%或25%,资管新规出台后,表内资金对接的非标资产被穿透,将根据风险本质计算风险权重,比照自营贷款计提资本,风险权重提升。很多非标资产已不满足银行自身的信贷标准且部分已发生违约,非标回表意味着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加,中小银行的资本压力加剧。
2.3.2、 第二步:计提拨备,金融投资的拨备计提压力或加大
回表的资产中,通常也包含不良资产,处置路径有两个:(1)打包转让给AMC,但是老资产转让面临亏损,可能会拉低原有理财产品收益率;(2)回表,对于银行表外资产中有部分已形成实质性不良或具有违约性质,政策允许已违约的类信贷资产回表,并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通常情况下,银行会通过理财的准备金逐渐消化掉表外问题资产,对于难以覆盖的部分可能消耗母行的拨备进行相应的核销处置。
无论回表资产是否已成为不良,回表的同时都需要计提拨备。回表之前尚未成为不良资产的,回表时通常会计提相应拨备并计提资本;若回表之前已经成为不良资产的,通常回表的同时会尽量处置掉。
回望上一轮理财回表:2019-2021年上市银行金融投资类减值损失总体上升。2018年之后上市银行金融投资项的信用减值损失(拨备计提)占比明显提升。主要是为了应对表内非标处置、表外资产回表后再加以处置的需要。
以浙商银行为例,2019-2022年加大了AC债权投资的拨备计提力度。其中AC投资主要包含非标(表内原本的非标+表外回表的非标),2019-2022年非标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由于浙商银行的回表基本已在2022年完成,所以2023年上半年的金融投资拨备计提明显减少,对于净利润的拖累减小。
2.3.3、 第三步:核销处置,消耗拨备资源
回表后通常需核销处置,核销节奏取决于银行拨备水平。以浙商银行为例,经过多年处置,表内非标占比已不大,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非标资产占总资产仅3.5%,存量处置压力较小。但对于拨备水平较低的银行来说,回表后需经过更长时间的消化。
2.4、 资产端:对下沉资产的承接力度或变弱
中小银行理财退场,理财对弱资质地区发行的债券承接力度或减弱。过去部分地区的城投债、中小银行资本债,由当地银行的理财进行承接。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清零,后续对于下沉的资产承接力度或变弱,弱资质地区的城投融资和银行资本补充变得更为困难,中高评级券种的拥挤度或进一步提升。
3
3.1、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转型为“纯代销”
代销市场上,各类银行禀赋各异。理财代销业务主要考验银行的客群基础、系统和渠道建设,比如兴业银行依托较早建立的“银银平台”、“钱大掌柜”财富管理平台,已建立起较为广泛的代销网络;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凭借银行牌照+“类互联网”属性,可触达较多长尾客户,成热门代销渠道。
已有不少银行转型为“纯代销”角色。截至2023年末,代销理财公司产品的银行共491家,数量明显高于保有存续理财产品的银行(258家),意味着已有不少中小银行已转型为“纯代销”的角色。
3.2、中小银行代销竞争或加剧,费率有望走低
中小银行的“纯代销”之路怎么走?可挖掘长尾客户的空间。中小银行具有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相较于理财公司来说仍具有代销优势。目前,下沉的农商行代销的产品主要是其他农商行发行的产品,未来有望拓宽合作渠道,发挥下沉市场优势。
4
高息存款整改+信托计划收紧,理财配置策略或向债券与基金产品倾斜。本次所涉理财规模虽较大,但预计监管态度将平稳过渡,不会导致债券需求端的集中冲击。考虑银行回表承接力度不同,品种上利好利率债等自营偏好品种,银行二永、信用、非标等相对承压。
长期来看,理财市场的格局重塑,母行资源投入更充分、渠道优势突出、投研能力强的理财公司或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中小银行代销竞争或加剧,受益标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
5
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理财底层资产风险暴露:若经济增速不达预期、信用风险有所扩大,相关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质量将受影响,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有所加大;
金融监管趋严,资产端可选范围缩窄:严监管趋势下,资管产品的发行节奏和投资范围或将受到影响,难以匹配传统客群的投资需求;
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业务受限:目前尚未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面临着理财存量规模受限、增量产品无法发行等风险。
团队介绍
刘呈祥
银行业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曾任职于民生银行总行、方正证券、西部证券,对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资本管理、金融监管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紧跟行业动态,擅长从银行经营角度开展深度分析。
丁黄石
银行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招商银行总行、长安银行总行、中银国际证券,聚焦个股及银行资产质量方向研究。
朱晓云
银行业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聚焦金融监管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研究,对银行资本管理、自营投资具有较为深入理解。
吴文鑫
银行业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主要聚焦商业银行经营、行业监管政策以及银行理财动态等方面的研究。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6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开源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
刘呈祥 首席分析师 S0790523060002
联系人
吴文鑫 S0790123060009
开源银行团队· 欢迎关注我们
银行经营视角的专业深度研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