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银行】逻辑重塑:新监管约束下的理财投资行为

文摘   财经   2024-08-02 20:15   上海  



分析师 | 刘呈祥  S0790523060002
分析师 | 吴文鑫  S0790524060002









核心结论



理财高增背后:资产配置行为开始转向

资金端: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为增长“主引擎”,下半年理财增速或放缓。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2万亿元;理财同比增速恢复至12.55%,增速已基本恢复至“赎回潮”之前的水平,受“手工补息”禁令影响流入理财的存款或有1.6万亿元。协议存款+平滑信托+“手工补息”等监管出台,上半年现金理财增速不明显,而是短久期固收类理财产品增长较快,如最短持有期、日开型。我们判断下半年理财受各类业务整改影响,增速或有所放缓,预计全年规模高点为31万亿元左右。

资产端:减配存款、增配高流动性资产(公募基金>同业资产>同业存单)。上半年理财年化收益率平均仅2.80%,同比下降59BP。存款监管动作较为密集,高息存款可得性越来越低,理财减配存款幅度最大。出于节税和借力投研的考虑,理财增配公募基金0.49万亿元,占总资产增量的33%,为第一大增配资产。

从资产的“不可能三角”展望理财行为:委外公募、拉久期、加杠杆。虽然资产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无法同时获得,但原先理财通过委外保险和信托实现了三者兼得,比如投资带有提前赎回权的协议存款、有平滑功能的信托计划等。但目前随着整改落地,“监管空白”将大幅减少,三者难以兼得。若按“不可能三角”理论,后续理财投资或有2条路径:(1)拉长产品久期:2024H1新发的封闭式产品平均期限为348天,同比略有上升;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中1Y以上占比亦边际上升;(2)加杠杆+通过委外交易债券:目前公募基金获明显增配,但杠杆率未见明显上升。

严监管框架下:质地更重要、牌照更稀缺

理财子:CR3、CR5集中度均有边际下降。理财分级监管引导“质重于量”,利好国有行理财子规模增长,或赶超股份行。

非理财子:4万亿理财规模或面临压降,市场已有一定预期。事实上,非理财子本身有净值化较慢、规模较小等问题,理财业务盈利性较弱。最终未获批理财子的省份,理财承接弱资质债券的能力或将下降,我们认为规模较大的中西部银行、农商联合银行仍有一定概率获批理财子。

存量理财压降步伐或加快,中小银行加速代销转型。2024H1理财累计直销金额为0.23万亿元,远高于2023年同期(0.11万亿元),理财公司代销渠道进一步拓展。截至2024-07-31,兴银理财合作的代销机构数量仍然最多,共有487家,头部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子积极开辟代销渠道。相应地,中小银行加速代销转型,我们初步计算:截至2024年6月末,“正转向纯代销的银行”至少61家,“已转向纯代销的银行”至少272家,均较年初有明显增长。我们认为,若中小银行加入代销赛道,可挖掘长尾客群需求、发挥展业区域内的下沉优势,与头部银行渠道形成互补,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理财监管趋严;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等。

目录

正文


1

理财高增背后:

资产配置行为开始转向


1.1、资金端: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为增长“主引擎”
1.1.1、理财增速已基本恢复至“赎回潮”之前的水平
2024年上半年理财增速回暖,基本恢复到2022年底“赎回潮”之前的水平。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2万亿元,较公募基金低2.19万亿元。理财同比增速恢复至12.55%,已基本恢复至2022年6月末的增速水平(12.98%),表明2022年底债市“破净潮”对于理财规模的影响基本缓释。一方面受到上半年债牛行情影响,理财收益率吸引力较大;另一方面2023年底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2024年上半年叫停“手工补息”存款,存款收益率中枢持续下降,存款出表转为理财的现象突出。

受“手工补息”禁令影响流入理财的存款,规模或有1.6万亿元。“手工补息”存款叫停后,我们推测大部分存款出于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被动接受了更低的利率,但也有部分存款“出表”,我们观察4-6月信贷收支表可以推算,大行、中小行4-6月的对公存款(包含对公活期+对公定期)同比少增4.7万亿元,可认为这部分是“手工补息”禁令后流失的存款。主要流向有结构性存款、中小行定期存款、理财等。截至2024-04-07(手工补息禁令出台之前),理财存续规模为27.7万亿元,其后“手工补息”叫停后理财规模到达6月初的高点29.3万亿元,可推算得到流入理财的规模约为1.6万亿元。

1.1.2、理财增长“主引擎”为开放式固收类理财

但现金管理类理财并非增长“主引擎”。事实上,2023年下半年理财规模的回暖主要受益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增长,但由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具有规模“天花板”,难以持续增长,叠加协议存款+平滑信托+“手工补息”等监管出台,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于货基的收益优势,已基本被抹平。即使是剔除银行季末回表的影响,上半年现金理财增速也并不明显。而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上半年新增2.86万亿元,成为增长“主引擎”。

短久期固收类理财产品增长较快,如最短持有期、日开型。我们统计发现,上半年纯固收、固收+中的最小持有期型理财分别增长5503亿元、1.37万亿元,成为增长规模最大的两个子类,此外每日开放型产品也增势较好。我们认为主要由于相较于现金管理类产品,这些品类中的债券比例较高且投资范围更广,更多受益于上半年的债市行情,故收益率仍有一定优势。

1.1.3、判断下半年理财增长高点或为31万亿元

判断下半年理财增速,主要关注理财整改力度。我们认为“手工补息”禁令对存款流出的影响已基本反映完毕,下半年驱动理财增长的,或为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和债牛行情。但是随着理财监管趋严,违规业务存量整改且无法新增,收益率已受到一定影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已从2.45%的高点一路降至目前1.77%的水平,降幅高达68BP。同时,由于信托等平滑工具面临整改,理财净值波动也将有所加大,部分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或重新回流至表内存款。我们判断下半年理财增速或有所放缓,预计全年规模高点为31万亿元左右,增长较快的产品仍为非现金管理类的短久期纯固收产品,如最短持有期、定开产品等。

1.2、资产端:防御性策略遇阻,短期增配流动性资产

1.2.1、减配存款、增配高流动性资产:公募基金>同业资产>同业存单

拆解增量资产结构: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总投资资产为30.56万亿元(包含杠杆),较年初增加1.50万亿元,这1.50万亿元增量中,公募基金(33%)>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29%)>同业存单(21%)>债券(15%)>QDII(3%)>权益(0.5%)>金融衍生品(0.1%)>非标(-1%)>现金及银行存款(-2%),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减配力度最大。

“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为2021年初以来首次下降。受减配的资产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减配力度最大(资产余额减少约300亿元),且为2021年初以来首次减配。我们在2024-02-08《多重约束下的理财增长:缩久期、稳收益、拓渠道——2023年银行理财回顾》中已提到,2024年协议存款等资产将迎来更为严格的监管,理财配置存款将有所掣肘,事实上上半年的存款监管动作较为密集,主要有协议存款收紧+“手工补息”禁令,叠加平滑信托整改,高息存款可得性越来越低,于是理财开始寻求其他替代性资产,比如增配同业资产(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同业存单,这两项资产占比分别升至5.9%、11.8%,占比较年初分别增长1.2pct、0.5pct。

出于节税和借力投研的考虑,理财大幅增配公募基金。从上半年增量资产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增配0.49万亿元,占总资产增量的33%,为第一大增配资产。理财投资公募基金有多重好处,主要有:(1)通常资管产品发行机构需要缴纳3%的增值税,但公募基金受政策优待,各类债券差价收入可免征增值税,理财通过公募基金投资各类资产拥有“节税”的作用;(2)理财公司投研体系发展较晚、人均管理资产额较大,进行债券投资时一般需要借力其他资管机构,而信托等委外通道的监管红利越来越少,理财投资公募基金的需求开始提升。

1.2.2、 理财收益总体下降,封闭式产品期限上升

高息存款+通道业务整改影响下,理财收益率同比下降 59BP。2024 年上半年新发理财产品 1.54 万只,共募集 33.68 万亿元理财资金,募集规模较 2023H1、2023H2分别增加 5.93 亿元、4.35 亿元,印证了“手工补息”叫停后资金“出表”进入理财。但由于高息存款和信托通道迎来整改,Q2 或已无法增配这些高息低波的资产,体现在上半年理财年化收益率平均仅 2.80%,同比下降 59BP,较 2023 年全年下降 14BP。

理财产品后续收益率怎么看?预计仍将缓慢下降,可通过拉长久期维持收益率。由于资金端更偏好短久期产品,因此理财更偏好短久期资产,比如带提前赎回权的协议存款,即使是现金管理类产品、短久期开放式产品仍然实现较高收益。但随着协议存款报价下行,后续做到合意的收益率水平需要转变策略,比如拉长久期,数据上2024年上半年新发的封闭式产品平均久期348天,同比略有上升。投资者在“资产荒”延续的当下也将逐步提高对长久期封闭式产品的接受度,2024年6月末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中,1Y以上占比边际上升。

1.2.3、从“不可能三角”展望理财行为:委外公募、拉久期、加杠杆

实体需求偏弱,理财资金更多流向同业金融机构(同业资产、NCD、公募基金)。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通过债券、非标、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降至70.13%,为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利率债和信用债占比分别降至2.68%、41.13%,非标、权益类资产分别降至5.82%、2.78%。我们测算,理财支持实体规模占同期社融存款的比例为5.06%,与年初基本持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意味着理财资金仍较少直接进入实体领域,一方面是部分存量的存款仍未到期,另一方面是新增的实体融资需求仍较弱,因此理财即使减配存款,也还是将资金投资给同业金融机构,如拆放同业、买同业存单、委外公募基金。

未来理财的资产配置将如何变化?根据资产的“不可能三角”,资产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无法同时获得。但原先理财通过委外保险和信托,“巧妙”地实现了三者兼得,比如投资带有提前赎回权的协议存款、有平滑功能的信托计划等。目前来看,监管约束募集出台,“监管空白”将大幅减少,三者难以兼得。若严格按照“不可能三角”分析,后续理财投资或有三条投资路径:

(1)注重安全性+收益性→拉长产品久期。比如增配长久期存款和信用债,但受银行主动压力负债成本的影响,长久期存款的供给承压,长久期信用债成为首选;

(2)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加杠杆+通过委外交易债券。比如增配同业资产、同业存单、利率债、公募基金等。该路径并不意味着理财将放弃“收益性”,由于理财产品的定位是“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因此控回撤的目标仍然优先于收益性。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已有一定预期。事实上从此次半年报数据来看,理财的确也正在尝试走这条路线——增配高流动性资产(同业资产、同业存单、公募基金)。此外,加杠杆仍有一定空间,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平均杠杆率仅107.04%,而非现金管理类开放式、封闭式产品的杠杆率上限分别为140%、200%。

(3)注重收益性+流动性→信用下沉+平滑净值。由于理财产品本身的资产评级要求、估值要求较为严格,此路径以前主要是通过信托通道达成的,如今信托通道受到严格整改,用来平滑净值的工具大幅减少。而理财本身是“绝对收益”定位,对波动较为厌恶,故该路径或短期内不适用。

2

严监管框架下:

质地更重要、牌照更稀缺


2.1、 理财子头部集中度略下降,分级监管或使排名生变

理财子头部集中度有所下降,银行机构持续退出市场。上半年行业集中度上,CR10与年初持平,但CR3/CR5均有边际下降,或意味着TOP 10理财子的内部排名有所调整。非理财子的中小银行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共有239家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减少19家,中小银行继续收缩理财业务“战线”。

理财分级监管引导“质重于量”,利好国有行理财子规模增长。2024年5月下旬,财联社报道监管部门就银行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向行业内征求意见,其中“在管规模不是得分项”,整体导向是“质重于量”,弱化对理财规模的考核,意味着理财严监管仍在进行中,过去依靠“擦边球”提高收益率和做大规模的做法已不可行,我们认为这将改变目前的行业格局,即股份行理财子排名下降、国有行理财子排名上升。原因是股份行理财子借道保险资管和信托计划的现象普遍,从而实现了较高的产品收益、做大了产品规模,后续面临较大的整改压力,理财收益率的下降和波动的加大或将流失部分客户。大行理财公司的投资风格一向稳健,较为符合监管导向,部分国有行理财子的规模排名或将赶超股份行。

2.2、 中小银行理财“退场”,理财子牌照稀缺性凸显

2.2.1、 4 万亿中小银行理财规模或面临压降

非理财子的银行或在 2026 年底清零理财,市场已有一定预期。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有部分省份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 2026 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意味着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机构 4.19 万亿元(截至 2024 年 6 月末)的理财在 2026 年底或面临退出,这部分理财规模占全市场 14.71%。由于 2021 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监管曾指导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只减不增,各银行也已有较为充分的心理预期,到 2026 年末实际存续的理财规模或已不大,因此中小银行理财“退场”对存量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

事实上,非理财子本身有净值化较慢、规模较小等问题,理财业务盈利性较弱。

(1)尚有 0.68 万亿元理财未净值化: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净值化率为 97.61%,尚存 0.68 万亿元产品未完成净值化,均为无理财子牌照的银行机构保有。净值化的阻力,主要来源于老产品尚未到期以及中小银行估值能力较为薄弱等;

(2)规模效应不足——单家银行规模小+单只产品规模小: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全市场共有存续产品的银行机构共 239 家,平均单家银行机构的存续规模仅 175 亿元,远低于理财公司的 7847 亿元。此外,银行机构单只产品的存续规模平均仅 2 亿元,远低于理财公司的 11 亿元,难有“爆款产品”。

2.2.2、 预计仍有部分银行有望获批理财子公司

规模较大的中西部银行、农商联合银行仍有概率获批理财子。2023年初至今,理财子牌照明显放缓。截至2024年6月末,6大国有行+12家股份行均已获得理财子牌照,无理财子牌照的银行中存续规模最大的为沪农商行(1805亿元),其余机构规模均低于1000亿元。地区上除渝农商理财外其余理财公司均分布在东部地区,我们认为后续两类银行仍有可能获批理财子牌照:(1)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中西部上市银行;(2)以农商联合银行的名义申请理财子牌照。

最终未获批理财子的省份,理财承接弱资质债券的能力或将下降。按照省份来统计,非理财子的理财规模前三的省份为浙江(3522亿元)>广东(3025亿元)>四川(2556亿元),其中浙江和四川均已成立农商联合银行,预计仍有一定概率以农商联合银行的形式获批理财子。无法获批理财子的地区,或面临存量资产处置与回表、增量资产无法承接的困境,我们曾在2024-06-25《中小银行理财“退场”的影响评估》一文中阐述,过去部分地区的城投债和中小银行资本债是由当地银行理财承接,若理财业务“退场”,弱资质地区的城投融资和银行资本补充变得更为困难。

3

加速代销转型:

存量理财压降步伐或加快

3.1、初步计算已转向纯代销的银行或超272家

直销金额同比高增,代销渠道亦不断拓展。2024年上半年理财累计直销金额为0.23万亿元,远高于2023年同期(0.11万亿元),或与投资者主动配置理财产品的意愿上升有关。另外,理财公司代销渠道进一步拓展,截至2024年6月末增长至511家,较年初增长20家。

中小银行加速退出理财市场,转型“纯代销”。2024年上半年共有新发、存续有理财产品的银行机构分别为178家、239家,分别较年初下降50家、19家,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已开始退出理财发行市场,转而做“纯代销”。2024年上半年代销了理财公司所发产品的银行升至511家,较年初增长20家。若将上述三个指标作差,可大致计算出截至2024年6月末,“正转向纯代销的银行”至少61家,“已转向纯代销的银行”至少272家,均较年初有明显增长,意味着中小银行加速进行代销转型。

3.2、预计代销赛道仍有持续扩展空间
3.2.1、目前各家的代销渠道,较为依赖母行禀赋
头部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子积极开辟代销渠道。截至2024-07-31,兴银理财合作的代销机构数量仍然最多,共有487家,主要受益于兴业银行较早建立的同业业务平台“银银平台”,其余股份行理财子如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平安理财也在近年积极开辟代销渠道。城商行理财子中,江浙地区理财子的合作代销机构最多,或与江浙地区本身银行机构较多有关,也与财富人群聚集较多有关。

无理财子牌照的中小银行,通常由持股或控股的村镇银行代销。较为下沉的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由头部银行代销的较少,而通常由持股或控股的村镇银行进行代销,覆盖的客群较少,渠道能力相对较弱。后续若中小银行理财“退场”,这些下沉的小银行或将转向代销理财公司的产品。

3.2.2、中小银行加入代销赛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理财的热门销售渠道,为头部上市银行+民营银行+直销银行。截至2024-07-31,兴业银行已代销33家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合作机构数居市场第一,其余如招商银行、苏州银行也已成为热门的代销渠道。此外,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凭借银行牌照+“类互联网”属性,成热门代销渠道。

纯代销的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头部银行的代销竞争?我们认为,中小银行具有较多的长尾客群,可与头部银行形成渠道互补,不断发挥展业区域内的市场优势,因此我们认为中小银行越来越多加入代销队列后,互补性将大于竞争性。随着存款利率下降,个人客户进行理财的意愿不断增强,为中小银行的理财代销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4

风险提示


经济增速不达预期,理财底层资产风险暴露:若经济增速不达预期、信用风险有所扩大,相关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质量将受影响,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有所加大;

金融监管趋严,资产端可选范围缩窄:严监管趋势下,资管产品的发行节奏和投资范围或将受到影响,难以匹配传统客群的投资需求;

理财子牌照发放收紧,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业务受限:目前尚未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面临着理财存量规模受限、增量产品无法发行等风险。











免责声明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是发送给开源证券客户的,属于商业秘密材料,只有开源证券客户才能参考或使用,如接收人并非开源证券客户,请及时退回并删除。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报告可能附带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可能涉及的开源证券网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开源证券不对其内容负责。本报告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客户使用方便,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客户需自行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费用或风险。

开源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开源证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团队介绍


刘呈祥

银行业首席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曾任职于民生银行总行、方正证券、西部证券,对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资本管理、金融监管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紧跟行业动态,擅长从银行经营角度开展深度分析。


丁黄石

银行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招商银行总行、长安银行总行、中银国际证券,聚焦个股及银行资产质量方向研究。


朱晓云

银行业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聚焦金融监管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研究,对银行资本管理、自营投资具有较为深入理解。


吴文鑫

银行业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西部证券,主要聚焦商业银行经营、行业监管政策以及银行理财动态等方面的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逻辑重塑:新监管约束下的理财投资行为——2024H1理财半年报解读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8月2日

报告发布机构:源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 

刘呈祥 首席分析师 S0790523060002

吴文鑫  S0790524060002




开源银行团队· 欢迎关注我们

银行经营视角的专业深度研究


相关阅读

【行业策略】
【开源银行】上市银行2024Q1业绩前瞻:压力中有韧性,配置价值不变修复逻辑可期
【开源银行】2月银行业投资策略:把握信贷供需新特点,关注优质区域行
【开源银行】1月银行业投资策略:看好银行开门红行情,关注股息红利策略
【开源银行】景气修复与价值重估——银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
【开源银行 | 行业投资策略】“三底”递进下的银行股投资窗口
开源银行│2023年秋季投资策略】关注优质银行修复,来自政策、估值、业绩的演绎
【开源银行】2023H1业绩前瞻:业绩曙光渐进,看好优质区域行韧性
【开源银行】“中特估”未完待续,绩优行修复可期--2023年银行中期投资策略

【行业深度】
 表内资负: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③梳理:存款口径及差异化功能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②厘清:定价自律与EPA考核
【开源银行】存款研究连载①结构性存款复盘与补息整改对标
【开源银行】盘点推敲:2023年银行自营投资有哪些新变化?
【开源银行】2024年初,为何中小银行存款难增?
【开源银行】探秘FTP--揭晓债贷比价与利率拐点之谜
【开源银行】第三方穿透后,基金销售和资产配置的应对策略
【开源银行】 解码资负规划:结构调整与季末行为探索
【开源银行】 “穿透”资本新规: 银行买基金的现在与未来
【开源银行】基于银行资负行为的同业存单利率研究框架
【开源银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之后的银行经营演绎
【开源银行】存贷降息之际,再评估银行的“利率风险”
【开源银行】资本管理如何给我国银行“提估值”?
【开源银行】自营投资研究攻略:全景透视与逻辑详解

资产质量:
【开源银行】涉房业务再审视:风险评估与情景测算
【开源银行】勘测丨“风险新规”后,银行资产质量的安全边际
【开源银行】深度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源起、进程与影响

表外理财和财富管理:
【开源银行】中小银行理财“退场”的影响
【开源银行】“信托平滑”停用后的理财变化思考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三):高息存款整改,如何影响理财净值与配置策略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二):刨根问底“短债理财”
【开源银行】多重约束下的理财增长:缩久期、稳收益、拓渠道——2023年银行理财回顾
【开源银行】理财持仓全景扫描系列(一):一文破解,现金类理财的“底层密码”
【开源银行】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系列专题一:模式之辩、机遇之思
【开源银行】规模收缩,低波资产更受青睐——2023H1理财半年报解读

【公司深度】
【开源银行】光大银行首次覆盖:经营质地稳中向好,竞速财富管理新赛道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首次覆盖:新时期、新打法,集团协同注入新动力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首次覆盖:外谋扩张,内求变革,花开姑苏尚可期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首次覆盖:厚植政金、深耕县域,湘土蕴良机

【公司点评】
【开源银行】营收增速稳定,扩表动能强劲——长沙银行2023年报及2024Q1季报点评
【开源银行】营收增速回暖,资产质量保持稳健——苏州银行2023年报及2024Q1季报点评
【开源银行】基本面稳中向好,业务支撑更趋多元——0417中信银行跟踪更新
【开源银行】光大银行2023年报点评: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分红比例高位稳定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2023年报点评:零售势能加速释放,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中报点评:存贷量价双优,业绩保持高成色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2023年中报点评:资产质量优异,盈利维持高增
【开源银行】苏州银行2023年三季报点评:利润高增,资产质量持续优异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三季报点评:“万亿城商行”存贷高增、资产质量稳健
【开源银行】长沙银行2023年度业绩快报点评:盈利能力稳中有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开源银行】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快报点评:经营提质增效,资产质量稳步改善

【金融数据点评】
【开源银行】5月金融数据点评:“挤水分”延续,银行扩表更高效
【开源银行】4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需求仍待拐点,资负扩张或趋量价平衡
【开源银行】3月金融数据点评:融资需求尚待修复,关注特别国债发行进
【开源银行】2月金融数据点评:企业中长贷有一定支撑,居民需求尚待修复
【开源银行】12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速延续回升,看好银行开门红行情
【开源银行】11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持续发力,贷款有望翘尾收官
【开源银行】10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速筑底回升,政府债券同比增量创新高
【开源银行】9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支撑社融平稳,居民信用大幅改善
【开源银行】8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筑底回升,信贷回暖信号显现
【开源银行】7月金融数据点评:实体信用收缩,“稳增长”待发力
【开源银行】6月金融数据点评:信贷边际回暖,优质银行修复可期
【开源银行】5月金融数据点评:政策有望落地稳预期,银行估值修复可持续

【行业点评】
【开源银行】估值方法再度趋严,理财迎“真净值化”时代——信托收盘价估值整改点评
【开源银行】存款降息配合落地,银行息差获支撑——大行0725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点评
【开源银行】降息促实体需求,LPR同步换锚——央行0722降息点评
【开源银行】央行2024Q2货币政策例会点评:政策积极信号延续,关注优质银行复苏
【开源银行】简析:银行压降融出,增持短债的原因
【开源银行】淡化规模情节,理顺利率传导
【开源银行】“补息”取消后的存贷跟踪
【开源银行】理财分级监管渐近,行业走向新格局
【开源银行】测算:取消“手工补息”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
【开源银行】2024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注重存贷增长质效,严防资金空转
【开源银行】简评“手工补息”
【开源银行】5Y-LPR降息25BP点评:降息幅度超预期,助力信贷结构优化 
【开源银行】0124国新办发布会点评:政策接续发力,息差压力缓解
【开源银行】信贷节奏平滑与金融机构化险
【开源银行】稳增长与防风险并进,定调2024年预期改善
【开源银行】支持实体效果愈佳,量价平衡趋势明朗
【开源银行】引导信贷均衡投放,明确地产和城投化险导向
【开源银行】汇金入市提振信心,银行价值加速重估
【开源银行】央行2023Q3货币政策例会点评:政策定力彰显,扩内需、促经济方向明确
【开源银行】降准兑现,关注银行负债成本改善——央行9月全面降准25BP点评
【开源银行】息差环比企稳,关注下阶段存贷利率走势——2023Q2银行业监管数据点评
【开源银行】保持合理利润,更好支持实体——2023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
【开源银行】主要上市银行特色存款利率概览
【开源银行】聚焦: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的影响

祥谈金融
银行像位神秘人,我们重新认识他→ 致力于做最深入的银行经营研究,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