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罗伯特·默顿的中层理论?

学术   2024-10-26 22:00   北京  


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构建的方法,旨在实现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整合。它是目前社会理论构建的主流方法,尤其在美国。中层理论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系统)出发,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可以通过数据验证的一般性陈述。这种方法与早期的社会理论的“宏观”理论构建,如功能主义和许多冲突理论,形成了对比。雷蒙德·布东(Raymond Boudon)认为,“中层”理论就是其他科学简单称为“理论”的概念。分析社会学运动的目标是将这些理论统一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抽象范式。

中层理论的定义是:

社会理论,如果要有显著的进展,必须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层面上进行:(1)通过发展特殊的理论来推导出可以经验性地检验的假设;(2)通过演化一个逐渐更一般的概念方案,来整合一组特殊的理论。——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中层理论这个术语并不指一个具体的理论,而是一种理论构建的方法。雷蒙德·布东将中层理论定义为对两个观点的承诺。

第一个是积极的,描述了这样的理论应该做什么:社会理论,像所有的科学理论一样,应该旨在整合原本分散的假设和经验规律;“如果一个‘理论’是有效的,它‘解释’了,换句话说,‘整合’了和联合了那些在自己这一边看起来分散的经验规律”。

另一个是消极的,它涉及到理论不能做什么:“试图确定在所有社会过程中起作用的最重要的独立变量,或者确定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或者找出能够分析所有社会现象的两个、三个或四个概念对……是没有希望的,是堂吉诃德式的”。

因此,中层理论是一种介于小型和基本的工作假设和完整的系统化、统一的理论之间的理论构建方法。这种工作假设被认为比简单的经验概括更复杂,但又不像宏观的社会理论那样过于抽象和笼统。中层理论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系统)出发,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可以通过数据验证的一般性陈述。这种方法在社会理论构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并且得到了许多社会学家的支持和应用。

中层理论发展史

中层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社会学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困境,以及理论和实证之间的脱节。在20世纪中叶,社会学理论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试图构建一个覆盖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完整理论体系,如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但这种理论过于抽象和庞大,缺乏经验基础和验证,也忽视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另一种是专注于研究具体的社会现象和行为,如符号互动主义和乔治·赫伯·米德的行为主义理论,但这种理论过于碎片化和狭隘,缺乏理论的整合和概括,也忽视了社会的结构和规律性。

中层理论的提出旨在克服这两种倾向的缺陷,寻求一种平衡和折衷的方法,既能保持理论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又能保持理论的实证性和特殊性。中层理论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而是一种理论构建的方法,它从一个实证现象出发,从中抽象出可以通过数据验证的一般性陈述,然后再与其他的中层理论相联系,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框架。

中层理论是罗伯特·默顿作为对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一般社会理论的背离而发展起来的。默顿同意帕森斯的观点,即由简单的统计或观察规律组成的狭隘的经验主义不能达到成功的理论。然而,他发现帕森斯的“公式远离提供一个问题和一个方向,用于理论导向的经验性探究到文化和社会的可观察的世界”。因此,他直接反对那些试图构建一个覆盖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总体理论系统的学者的抽象理论。通过引入中层理论的计划,他主张社会学家应该专注于可以作为单独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可测量的社会现实,而不是试图解释整个社会世界。中层理论的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采用,成为社会理论构建的主流方法。

中层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主要来自于那些主张社会理论应该更加抽象和全面的学者。例如,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中层理论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它不能提供一个关于社会现实的整体性的理解,也不能解释社会变迁的动力和方向。

后续的社会学家对默顿的中层理论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扩展了中层理论的应用领域,将其运用于不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社会变革、社会冲突、社会分化等。

提出了新的中层理论的概念和模型,如参照群体理论、角色理论、机会结构理论、压力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丰富了社会学理论的内容和形式 。

强调了中层理论的比较和整合,试图将不同的中层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框架,如分析社会学运动,它的目标是将中层理论统一为一个更抽象的范式 。

关注了中层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中层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如缺乏对社会总体的理解,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过分依赖于定量方法和数据等 。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中层理论的方法是对功能主义的三个假设的批判:必要性、功能统一性和普遍功能性。

必要性(Indispensability):功能主义假设社会中的一切,如家庭、宗教等,都是以现有的形式对社会必不可少的。中层理论认为这是一个未经检验的假设,它指出了功能替代的可能性。例如,功能主义假设初级社会化最好由核心家庭来完成,但单亲家庭或多代家庭可能也能做得一样好。

功能统一性(Functional Unity):功能主义假设社会的所有部分都紧密地整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或“统一体”,每个部分都对其他部分有功能。类似地,它认为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变化,它会对其他部分产生连锁反应。然而,中层理论认为社会的某些部分可能相对独立于其他部分,也许如果核心家庭完全消失了,社会也不会崩溃。

普遍功能性(Universal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似乎假设社会中的一切都对社会整体有积极的功能。然而,中层理论认为社会的某些方面可能对某些群体有不利的功能,这与冲突理论有关。中层理论还提出了“显性”和“潜性”功能的有用区分。显性功能是指行为或现象的预期或意图的功能,潜性功能是指行为或现象的意外或隐含的功能,它们可能对社会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中层理论与宏观、微观理论的对比

那么,中层理论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宏观理论是指那些试图解释整个社会或社会系统的理论,它们通常涉及到一些抽象和普遍的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社会冲突等。宏观理论的代表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帕森斯的系统功能主义等。微观理论是指那些试图解释个人或小群体的行为和互动的理论,它们通常涉及到一些具体和细节的概念,如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影响、社会认同等。微观理论的代表有辛姆尔的形式社会学,梅德的符号互动主义,等。

中层理论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理论的范围和深度:中层理论的范围和深度介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关注的是一些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社会现象,如社会运动、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它们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其结构和功能,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其行为和互动。

理论的来源和灵感:中层理论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社会理论的推演和假设。中层理论的构建者通常是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出发,然后通过对相关的文献、数据、经验或观察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出一个可以解释或预测该现象或问题的理论。中层理论的灵感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来源,如个人的兴趣、社会的需求、学术的争论、理论的缺陷等。

理论的验证和评价:中层理论的验证和评价主要依赖于对社会现实的检验和比较,而不是对社会理论的逻辑和一致。中层理论的验证者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数据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历史或比较的方法,统计或实验的方法,逻辑或演绎的方法等。中层理论的评价者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来评价理论的优点和局限,如简洁性、逻辑性、完整性、可行性、可信性、有效性等。

韦伯研究
除非你执著于世上不可能之事,否则即使可能的事情也无法做到。——马克斯·韦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