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骨盆区域的症状都和“盆底肌功能障碍”有关,这个名词天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让我们更侧重针对盆底肌本身的康复。
但事实上,除非因为特定损伤、疾病或使用习惯,肌肉自己并不会无缘无故出问题。
如果并没有明确原因,肌肉却逐渐出现了问题,则应当关注其平时工作所处的位置和长度,以及其他能诱发代偿的原因。
对盆底肌而言,其功能与骨盆出口(坐骨结节、耻骨联合以及尾骨的位置)有紧密的关联。
相比于活动幅度更小的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微动关节),尾骨相对灵活很多,而且是诸多盆底肌的附着点,所以对盆底肌位置/长度/张力的影响会更大。
因此,当尾骨有问题(疼痛、活动过大、活动不足、位置异常),盆底肌通常也会一并出问题。
接下来具体解释。
当尾骨痛持续时间很长(几个月以上),则人的姿势、动作以及盆底肌的功能都会发生改变,盆底肌由于避痛代偿,更倾向于松弛/无力。
如果尾骨活动度过大/不稳(先天或后天损伤),那么附着在尾骨上的盆底肌群在收缩时就没法拥有稳定的支点,因此其代偿方式倾向于:更努力去收缩,进而引起紧张、过度使用。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尾骨活动度不足/僵硬,这也不利于盆底收缩,使其更倾向于紧张、不灵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尾骨歪斜(由损伤导致,或受骶骨位置影响),这使得左右/前后不同部分的盆底肌位置/长度/肌力失衡,引发两侧各自不同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活动度过大、过小还是位置歪斜,只要同时伴随有明显的尾骨疼痛,都会先触发避痛代偿,从而使盆底肌更趋向于松弛/无力。
如果这些与尾骨相关的代偿源头尚未改善,一门心思只处理盆底肌,那么效果自然不会理想。所以,盆底康复应当先关注背后的代偿原因,尾骨便是其中之一。
在尾骨的各种问题中,应当优先改善的是疼痛。
因为疼痛会诱发避痛代偿,使某些肌肉(可加重疼痛的)被抑制、另一些肌肉(有保护作用的)则被更多激活,从而引起后续的连锁反应。
改善尾骨痛时,一开始不需要把分析和处理的范围划得过大,而是应当优先关注局部的一些方面,常见的包括:
(1)骶骨的位置
(2)尾骨相关的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前/后骶尾韧带
(3)尾骨相关的主要肌肉——臀大肌、梨状肌、盆底肌(尤其尾骨肌)
以上的这些结构,通常会在尾骨损伤时一并被波及到,并且成为遗留问题,让尾骨痛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可立竿见影。
动态关节松动、肌肉能量技术、摆位放松、韧带张力平衡技术等手段都非常直接、实用。
当然,除了尾骨能引发盆底肌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成立。盆底失衡同样也能引起尾骨疼痛等问题。二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
或助理老师2号:
留德12年 德国官方MTT执业资格认证 德国Novotergum集团治疗师/讲师 德国运动康复硕士、博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士 央视《挑战不可能》1-4季幕后技术专家组成员、龙脊康医疗特邀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