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最不应该直接纠正的动作模式》
文摘
2024-11-29 07:21
德国
它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走路有问题,会对身体产生诸多危害,比如骨骼变形、关节磨损、肌肉失衡、运动能力变差等等”。讲完危害之后,提供的解决方法必定是“直接纠正步态”,要么就是借助其他手段,比如“鞋子”、“鞋垫”、“训练足弓”或者无针对性的“强化肌力”。这个思路听起来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实际上只对了一半——“走路错误有危害”是对的,但“有步态异常就直接纠正”是不对的。首先,行走可以说是人体最复杂的动作,它是身体多系统/多感官融合协作的体现,也是一个自动化水平很高的模式。其次,由于每个人身体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步态又是高度个性化的。此外,我们每天走路成千上万步,日积月累的习惯导致步态是固化、难改变的。既然步态是如此的自动化、个性化和固化,那么看到有人步态异常,就按照标准步态去纠正,必然是简单粗暴的,绝不会是最佳方案。观察其步态(上方视频)可以发现驼背、上身右倾、骨盆左移、跛行且小碎步等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应当直接纠正步态,让他“挺直上身、摆正肩膀和骨盆、迈大步走”?看到这个夸张的例子,想必很少有人会认为直接纠正步态是正确的,因为老年人走路异常的背后,通常是各种身体问题。但是,换成一个青少年或者亚健康的成年人,很多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是否就直接去纠正步态了?事实上,一个身体结构功能完好的健康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步态会是正常、自然的。如果步态出现异常,恰恰说明背后必有其他问题引起了步态的改变。此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步态当做观察人体的窗口,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估与分析,去找出并解决导致步态异常的真正原因,来促使步态自然恢复正常。再看一个脊柱损伤术后患者的例子,其步态也有多种问题:右腿外八、动态足外翻/足弓塌陷、推进无力、上身后仰、不走直线等等(下方视频)。面对这种情况,直接去强化足弓、强迫右腿向正前方摆动、让上身保持中正等做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式是:挖掘步态背后问题——诱发代偿的局部因素(例如疼痛、无力、不稳与活动受限)与整体因素(代偿模式),然后去改善其代偿源头/深层原因,这时步态往往能自动恢复正常,根本无需去刻意纠正!只有当步态由于长期的代偿已经形成了顽固的错误模式,即使处理了代偿源头后,仍然无法自动恢复正常,此时才适合去专门训练行走动作本身。
或助理老师2号:
- 德国运动康复硕士、博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士
- 央视《挑战不可能》1-4季幕后技术专家组成员、龙脊康医疗特邀导师
《足部科学——基于功能解剖学的评估与强化训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