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多,开车送她到学校门口集合后,本想顺路去一趟公司,开到一半发现交警封路了,原来今天是南山半马的日子。这个活动我参加过六七次,但自从不再跑步之后,跟我也没啥关系了。想起来脸颊微烫,也就是几年前,我还在这里大谈跑步的心流体验。跟这件事类似的,我以前吹捧过某个圈子“汇聚了遥远的相似性”,后来确实变成了“汇聚了遥远的生意”。掉转车头回家之后,走去附近的一家咖啡店,成为店里营业时间之前八分钟到场的第一位客人。这家店我消费超过100次,但就像我去M记永远只点原味板烧鸡腿堡一样,我基本上只点同一款早餐套餐的固定搭配。前几天,我还跟朋友们说,我甚至不介意渔村的天气一年365天像前阵子那样:二十度出头,有阳光,不晒不冷,无风无雨。现在看的是《張忠謀自傳全集》,一口气看了70多页,从直觉判断,这大概率是一本可以推荐的好书,仅就这几十页就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内容,但你看这繁体书标题就知道:不方便。蔡澜说,旅行的意义不是到一个地方走马观光地看看,而是到一个地方生活,看看别人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凭记忆,大意如此)你看我同一个套餐可以点上百次的人就可推断我去过的地方很少,尤其跟冬哥他们去过上百个国家的群友比起来,就像没有离开过家门。但我对别人的生活并非没有想象,很多时候靠的就是这种人物传记。张忠谋在大陆出生,在旧上海生活,两度逃难香港(一次日军侵华,一次国共内战),多地辗转流离,最后大陆易帜,远渡重洋去往美帝坚求学,后来的故事大家知道,张忠谋五十多岁回到台湾,创办了目前芯片制造行业唯一的巨头:从他的生活经历,你只要稍微代入一下,就能理解,理解更广大的湾湾人民今日的态度。有时候我们怎么想并不重要,何况我们想的也未必一样。哈哈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绝对的是非,所以他们会说,是非即成败。相对而言,我更认同前几天方丈说过的一句话:以无常的眼光看待因果,从个性的立场判断是非,用多元的标准选择好坏。大部分情况,所谓的是非问题更多是一种立场问题。
你的立场跟你的成长经历和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个人三观很正,其实意思说的是:这个人的三观跟我一样正。
然而,借助于人工智能的类比,我认为两个人三观相同的概率约等于零。从人工智能的视角看,两个人三观相同的意思是什么呢?
意味着人脑里面类似下面动图,中间几万亿条连线的数值(连接强度)决定的输出(近乎无限个主题)是相同的。
之前提过的运动小群,初看起来大家三观相同,看法相似,但只要聊深了,就会发现大家的看法并不相同,而这个群体已经是互联网的大海中筛过几筛的人了。
每想及此,我更能理解为何互联网的声音如此的“吵杂”。
以上,作为今日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