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聊股市了,现在的行情,需要关注的企业经营层面的东西反而不多,只是每个月继续定投,没有仔细算,目前的持仓为:
腾讯正股 40%+
腾讯ADR 2%(卖掉苹果换的)
分众 18%+
洋河 13%
阿里 12%+
茅台 7%-
古井B 3%+
美的 3%
今年(截止2023/10/04)总体收益在盈亏点附近,接下来如果有钱我会加仓茅台、古井B和腾讯,美股的苹果我也有兴趣,只是目前的价格偏高,意愿一般。
对于股市,我现在的定位,以我的能力和资金量也谈不上什么专业投资,就是理个财,图个比存银行更好的收益而已,现在有作业抄就抄,以后抄不了就直接买成指数,不想花太多精力在上面。看得出来,经历股市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这三年,大家情绪上都有点“疲惫”了,这跟恐慌还不同,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厌倦感。感觉气氛甚至比去年腾讯跌到200时还寡淡,毕竟那时候群里多少还有点跃跃欲试的“兴奋感”。有些小伙伴2020年才搭上"价值投资"这趟允诺会开往春天的绿皮火车,那一年的非正常行驶让有些人误以为自己乘坐的是高铁,期望值一下拉的过高,现在言语间的失望浓得像化不开的陈年老痰。广东人很擅长煲汤属实不假,但我现在也没有办法端上一碗鸡汤,哈哈,估计你也不需要😏。对于未来,我既谈不上乐观,也谈不上悲观,只是对未来有一个隐约的大概的判断,这个判断还不至于触发什么行动,我决定:多看少判断。以我不长不短的人生经验而言,我对过往最后悔的事情之一是:为将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提早忧心。所以在策略上,我打算抱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小哈每天还是看不少关于天朝的负面的外媒新闻,应当不算很盲目那种乐观,只是想了想我不多的选择,能做的也不多。今天想聊几点关于价值投资的“困惑”,在此之前不得不先讲一下我所理解/认同的价值投资,因为这样子或许可以避免你对我想法存在误判。我理解的价值投资
1.看财报只是企业分析的起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你只关注那些“公认的好公司”,比如茅台腾讯这种,看财报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看财报有助于培养一种“有逻辑的相信”,能够更坦然面对波动,也更拿得住股票。我没有办法反驳这个观点,但我隐约觉得这跟一个人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关系更大一点。2.投资投的是未来,过去发生的事只是线索。在所有线索中,我们看重ROE。因为ROE的高低隐含了商业模式的优劣、管理层的水平、产品和服务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企业的竞争格局,这个指标至少15%以上。3.特别留意企业的杠杆情况。两家公司同样是投入10块钱赚到5块钱,ROE都是50%,有些企业是额外借了10块钱才赚到这5块钱的,如果看ROIC,只有25%,含金量不同。企业最好负债率要低,有息负债越少越好,一个没有负债的企业不容易倒闭。
4.商业模式和管理层(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两点。如段总所言,好的生意模式就是不太容易被变化影响的生意模式,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做错的事情的概率相对低、发现得早、改得快。我的理解,着眼点是一样的:容错性比较好,用来抵御漫长未来和复杂现实不可预知的变化。5.可以有很多方式对企业进行估值。我们选择的方式是估算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自由”两个字很关键,很多企业也有不错的盈利指标,只是每年要进行大量的资本开支用来扩大再生产,或者用来补充流动资金,所谓的“利润”最后可能会变成一堆厂房、过时的设备、积压的存货。我们买股票本质上买的是企业未来赚钱的能力而不是现在财务报表上有什么,报表上的“利润”也只是一个“观点”, 是观点就会有偏颇,需要你自己去判断。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买了一个沙发100块,用了半年,照理说还能值50块,这就是报表上说的“资产50元”,但是你要把二手沙发变成50块在深圳这种地方难度还有点大,你极有可能还得再出50块钱让人免费把那沙发搬走,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报表上的资产有可能非但不能变现,搞不好还得搭上处置的费用。6.企业管理层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赚取现金和配置这些理论上用不到的现金。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原来的生意模式里的公司,回购、分红是其次的选择,最差的是乱投资,主业遇到瓶颈,尝试通过“多元化”找出路,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7.企业分析的本质也是“线性外推”,它主要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现在的生意这么好,主要源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可持续性吗?着眼点在于未来,而理解公司的长期发展是很难的一件事,这正是理解价值投资的原理和进行价值投资的能力之间的距离。8. 我们根据确定性分配仓位占比,以组合取胜,对可能导致永久损失的风险保持敬畏。
一些延伸的想法
1. 投资的本质是赔率和胜率,价值投资应当也不例外,不要自我设限。地产或者银行都不是“不可投资”的,有些类型企业不参与不关注,只是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机会成本,价值取向的缘故。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选择了现在的模式。按现在的模式,我们更安心、更踏实,仅此而已。
一只股票的买卖点跟你的机会成本有关,而每个人的机会成本应该是不同的。段总在今年年初时卖掉了腾讯ADR,换成了苹果,对他来说,苹果就是他的机会成本,而对有些人来说,就没有买入苹果这个机会。我一个在华为多年的朋友,可以认购每年分红率20%多的股票(一股几块钱,分红有时两块多),大部分人也没有这个机会。年纪轻轻的人放弃掉消费的机会,转而买入股票,机会成本也比我们这些“常年优衣库,变现价值不如狗”的中年人要高,所以很可能直接消费掉是更好的选择。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我20岁出头有辆车,那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子一周六天放在停车场。现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了5%,那是无风险利率,那么对于腾讯阿里这种股票,有这个机会成本的人要求更低的PE是完全理性合理的,你的低估对应的正是别人的合理或者偏贵。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感觉和真实的困惑,因为确实听过了太多关于“市场先生”的调侃,尤其是之前支言片语的听过芒格他们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论述,尤其让我不解。前阵子看《芒格之道》才解开了这个疑问,原来芒格他们反对的是“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反对“有效市场假说”,这个假说有多个版本。芒格同意:市场中的大多数股票,在大部分时间里价格是有效的。那么紧接着我们就会问:现在的腾讯股价属于市场有效吗?- 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因素,腾讯赚的是人民币,股价是港币,港币是跟美元的
这些属于“大势”的东西,超过了我的视野,倒是可以提一点现实层面的,前阵子我才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腾讯很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去年字节的利润就超过了腾讯和阿里,而且增速更快。我们可以说腾讯的护城河仍然宽广且牢固,但是仍然要警醒,腾讯在互联网的地位远不是什么“固若金汤”,此时我们就需要重新检视:腾讯广告的低增速究竟是克制的结果还是表现不如人意?
4. 价值投资收益率不会很高
价值投资的方法论,本质是聚焦于那些已经成功的企业,寄希望于企业的成功还可以延续。企业上市的时候,大部分已经过了增速最快的阶段,然后我们还要等它上市若干年,积累了足够的公开资料方便进行分析,然后再买入,一开始买入也不会直接买成重仓,因为信心和确定性是在过程中逐步建立的。等你建立足够的仓位之后,概率上不小这家企业处于山腰以上的位置了,而当你站在山顶的时候,四周都是下山的路。这样的方法比较“稳健”,但是你也不能期望有很高的收益率。反映在事实的层面就是,连续10年以上,收益率超过15%就可称为“大师级”。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段总说,当时不解现在感同身受的一句话:对很多人而言,花太多时间在“投资”上不值得,这和你的学历没关系。最后,我想引用芒格的两句话,感觉作为当下的回应也非常贴切。在我们的世界观中,我们不相信预言。我们不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者,但我们确实信奉见机行事。我们也做长期预测,但做得很少。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努力做好眼前的事,很少做长期预测,我们的长期预测才更加准确。
我们也做长期的准备,主要是尽可能地保守,防范大灾难的冲击。我们为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环境做好准备。长期以来,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始终非常保守。